竹子清雅朴实,刚毅不屈,高风亮节,风骨照人,历来为人们所喜好,竹子的品性也为人们所称道。
从古至今有不少文人志士,以“竹”为吟咏工具,托物言志,形象生动,委婉蕴藉,值得负责品味。
现摘取九首描写竹子艺术水平最高的古诗词,看看它们的诗眼在哪里?

第一首诗词:唐代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九首描写竹子艺术水平最高的古诗词看看它们的诗眼在哪里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喷鼻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嫩绿的竹子有一半还包着笋壳,新长的枝梢刚伸出墙外。
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芒暗下来。
竹影移过酒樽也以为清凉。
竹经雨洗显得奇丽而清洁,微风吹来,可以闻到淡淡的暗香。
只要不被摧残,一定可以看到它长到拂云之高。

这首咏物诗是一首应答之作,是杜甫赴好友严武家宴饮时所作,以竹盛赞了严郑公高洁的情操。
全诗清新文雅,托物言志,形象生动,委婉蕴藉,值得负责品味。

这首诗的诗眼是“侵”字,“色侵书帙晚”,窗外那翠绿的颜色彷佛使室内的“书帙”都浸润个中,“侵”字把竹影的逐渐扩大之势写得鲜活可人,富有动感!
而书酒相伴,本是惬意之事,再加上竹影移过,那桌上的酒樽也以为清凉宜人!
竹的可爱之态,跃然纸上!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墨客,杜甫被众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博识,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第二首诗词:唐代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独自闲坐在宁静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悄悄与我相伴。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期间所作,写隐居时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述了墨客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清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墨客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全诗妙手天成,匠心独运。

这首诗的诗眼是“独”字,“独坐幽篁里”,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
“幽篁”指幽深的竹林。
“竹里馆”顾名思义是一座建在竹林深处的屋子,王维独自坐在里面。
诗的第一句就塑造了一个悠然独处者的形象。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墨客,有“诗佛”之称。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墨客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主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第三首诗词:唐代李商隐《初食笋呈座中》

嫩箨喷鼻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幼嫩的箨,喷鼻香美的苞,新笋刚出竹林。
拿到於陵市中议价,贵重胜似黄金。
京城附近竹林多得无数,怎忍剪断凌云的新笋一片心。

这首诗是李商隐的早期作品,大和七年(833年)他到京师应试落第,次年三月,二十岁的李商隐在兖海(今山东兖州西)时,瞥见鲜嫩的笋时不由遐想到自己的落第,写了这首诗。
全诗艺术风格哀怨缠绵,而深情难已,已显示出李商隐诗歌“深情绵邈”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的诗眼是“忍”字,“忍剪凌云一寸心”。
嫩笋有凌云之志,这里是一个双关语,喻人年少而有壮志。
墨客痛惜嫩笋被食,喻人壮志未酬,这是一种悲哀。
一个“忍”字用得十分出色。
忍者,忍心,实际上联系到“凌云一寸心”看,作者表达的却是“何忍”之意。
意谓不要短命嫩笋的凌云之志啊。
悲己之不遇,痛上主之不识己,一片哀怨之情弥漫其间。

全诗以嫩笋比喻自己,嫩笋一寸而有凌云之志,墨客同样如此,年少而肚量胸襟大志。
可悲哀的现实却是嫩笋被食,凌云之志也短命在初出林的时候。
既哀且怨之情充斥全诗。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墨客,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幽美动人,广为传诵。
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第四首诗词:宋代陆游《东湖新竹》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荡漾。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竹初种时,用棘条编成竹篱,小心谨慎保护好新竹,新竹长成,碧绿浓荫,倒映在水之荡漾中。
夏日的清风吹过地面,彷佛秋日提前而至,赤日当空,也不感到中午的酷热。
笋壳脱落时,听到簌簌悉悉的声音,竹子拔节时,初现疏疏落落的倩影。
退归空隙的时候,我常常来这里,来的时候仍旧随身带着枕头和竹席,好随地安眠。

这首诗是陆游在浙江绍兴市城郊东湖时所写的一首咏竹诗,描写了从种竹到竹子长成枝繁叶茂的过程。
通过艺术的措辞,从各个侧面,恰当地把竹子形象地表达出来,使得竹子维妙维肖。
这首诗由于在形象性方面着意求工,诗意就更加地清新真切。

这首诗的诗眼是“秋先到”三字,“清风掠地秋先到”,通过风来反响竹梢的敏感和迎风摇荡的情景,“秋先到”三字,十分准确,生动,把新竹纤枝因风而动的特点,形象地陪衬出来。
形象逼真地描绘出新竹发展过程中的特点,读后使人如见如闻。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不雅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墨客。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珍宝章阁待制。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条记》等。

第五首诗词:宋代苏轼《於潜僧绿筠轩》

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宁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住所没有竹子。
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
缘故原由是人瘦还可变肥,人俗就难以医治了。

旁人若对此不解,笑问此言:“似高还似痴?”那么叨教,如果面对此君(竹),仍旧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获甘味之乐,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春,苏轼出任杭州通判时,从富阳、新登,取道浮云岭,进入於潜县境“视政”。
於潜僧慧觉在於潜县南二里的丰国乡寂照寺出家。
寺内有绿筠轩,以竹点缀环境,十分幽雅。
苏轼与僧慧觉游绿筠轩时,写下了这首《於潜僧绿筠轩》。
这首诗歌颂风雅高节,批驳物欲俗骨。
出语精警,议论精辟,发人深省。

这首词的诗眼是“不可居无竹”句,它富哲理,有情韵,写出了物质与精神、美德与美食在比较中的代价;食无甘味,充其量不过是“令人瘦”而已;人无竹之节,无雅尚之好,那就会“令人俗”。
这既是对付潜僧风节的赞颂之语,也是对缺少风节之辈的示警。
一个人,最主要的是思想品质和精神境界。
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会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不畏霸道,直道而行,卓然为人。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造诣。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第六首诗词:宋代王禹偁《官舍竹》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那是谁种下了萧萧修竹一片?萧萧竹叶伴我吟诗,偏偏提醒我为闲官。
春天里你不随百花争芳斗艳,孤独地守贞操欢迎腊尾岁寒。

声悠悠平添我琴弦上的雅韵,影森森铺出我棋局中的清欢。
到明年纵然被贬到更远地方,我还能在今冬看你雪中傲寒。

宋淳化二年(991年),王禹偁被贬为商州任团练副使。
墨客第一次遭贬,十分忧郁,于是便咏竹以言志,写下了这首诗。
咏物言志,写出了竹子洒脱、清荫、耐寒的特点,表现了墨客清高不俗、贞洁不渝的品质。
此诗以竹自喻,人物领悟,自然贴切;语浅意深,情味隽永。

这首诗的诗眼是“拂”和“侵”两个字,“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把竹与人的生活联系起来。
“拂”和“侵”两个真切动词,让竹叶萧萧的声音和青青的姿影参与墨客的生活。
公退之暇,拂琴敲棋,清风徐至,物我同趣,竹声与琴声共生雅趣;竹影与棋局同助清欢。
表现出物我同趣的画面,和谐同等,无限清欢。

作者简介

王禹偁(954—1001)北宋白体墨客、散文家。
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年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
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
著有《小畜集》。

第七首诗词:金朝王庭筠《绝句》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喷鼻香。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清瘦的竹影和着诗句,梅花的喷鼻香气伴着我入梦。
可惜我的心情就像今晚的玉轮,迟迟不肯落下西厢房。

这首诗是墨客信步庭院时触景生情所作,通过月光与竹影、使女来描写墨客住所的清幽环境,构成了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交融的高妙意境。

这首诗的诗眼是“瘦”字,“竹影和诗瘦”,竹和诗,一为自然之物,一为社会之物,二者本无从比较,但墨客用一个“瘦”字把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诗具有清瘦的风格。
“瘦”字用得生动新颖,为全诗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围。

诗中透露出一股月与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遗憾或幽怨的感情。
墨客遗憾或幽怨的是什么?大概是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互通情怀;大概是君臣阻隔,高下无法沟通;大概什么都不是,只是墨客置身此时此景之中的一种朦朦胧胧的感想熏染而已。

作者简介

王庭筠(1151~1202)金代文学家、字画家。
字子端,号黄西岳主、黄华老人、黄华老子,别号雪溪。
金代辽东人(今营口熊岳),米芾之甥。
庭筠文名早著,金大定十六年(1176)进士,历官州县,仕至翰林修撰。
《中州雅府》收其词作十六首。

第八首诗词:明代李东阳《柯敬仲墨竹》

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

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

不要随意地评论辩论画竹的难与易,该当说工笔不易写意更加难。
您看柯敬仲萧疏地涂下几片竹叶,便渲染出满堂风雨寒气凛然。

柯敬仲是元代著名字画家,所画墨竹图尤为佳妙。
《柯敬仲墨竹》是墨客谈其墨竹绘画技巧的题画诗。
墨客深谙文人画的精髓,在此诗中提出了画竹莫论难易、要做到简实则比繁更难的艺术创作不雅观。

这首诗的诗眼是“简”字,“刚道繁难简更难”,墨客在此夸奖柯氏墨竹之“简”。
笔简,脱去形似的画风,力追写意,更能实现其气逸、其格高。
柯九思所画竹,萧萧数叶之间却能产生风雨飘飒、寒气袭人的艺术效果,可见简便非易,数叶的竹虽简,但却是以虚写实,取得了形简而意远的艺术造诣。
数叶之竹,其神态却具备天下风雨飒然而至的意蕴,画之神妙尽在画笔间。

作者简介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
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
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
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第九首诗词:清代郑板桥《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牢牢咬住青山绝不放松,原来是由于根深深地扎在了岩石缝隙中。

历经无数的磨难和打击身骨仍旧坚劲,听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毅刚烈不阿、正派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全诗措辞朴实,大略单纯明快,执著有力,寓意深刻。

这首诗的诗眼是“咬”字,“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把竹拟人化,一字千钧,极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情。
再以不放松来补足“咬”字,劲竹的个性特色表露无遗。
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牢牢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
也解释了一个大略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作者简介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字画家、文学家。
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
生平紧张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个中画竹已五十余年,造诣最为突出。
著有《板桥全集》。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

诗眼是诗词之眼,是点睛之笔,是指一句中或一篇中最有灵气的一笔。
一字停当妥善,则全篇生色。
一字真切,能使全篇达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
好友们:您认为呢?请揭橥高见。
欢迎一起分享、谈论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