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的平仄基本遵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即每句诗的第二、四、六个子必须是“平、仄、平”或“仄、平、仄”格式,看下面这句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此两句诗第二、四、六个字“河、上、云,片、城、仞”平仄分别是“平-仄-平,仄-平-仄”,即腔调是“升-降-升,降-升-降”。这样诗读起来就会抑扬抑扬,产生一咏三叹的效果,这是平仄存在的意义。大家可以看看其他格律诗,基本都是这样,只是有平起和仄起的差异,也便是腔调先升还是先降的问题。
为什么说是“基本”遵照这个规则?由于还要避免三平尾、三仄尾和孤平。
我举个例子,“潇潇暮雨残红多”这句诗二四六位置分别为“平-仄-平”是没有问题的,但句末“残红多”三个字均是平音,此谓“三平尾”,这是要避免的。而“红多”二字一个是韵脚,一个是在位置“六”,以是他们的平仄不能动,因此只能动“飞”,此句改成“潇潇暮雨落红多”就没问题了。
现实情形是,一句诗初写出来平仄很难合律,大墨客都做不到,据我的履历,一句诗出来即合律也便是20%旁边的概率吧。
比如我随口说一句“青山万里一片云”,“平仄仄”,是不合律的。
如果是写格律诗,那就须要对诗句进行调度。有什么方法让平仄不合律的诗句调度到合律?
一. 换字法
汉字博大精湛,有很多同义字平仄是相反的,恰好给了我们利用的机会,当诗句中某个字平仄不该时,可以换一个平仄相反的同义字。
比如“侯门一入深似海”,属于“平仄仄”,可以把“似”换成“如”,“侯门一入深如海”平仄就对了。
意思附近而平仄相反的字或词很多,比如“如”和“似”;“青”和“绿”;“欣然”和“惬意”;“芙蓉”和“菡萏”等,在诗句中可以根据平仄须要互换。
二. 改换词的顺序
这个也比较常用。汉语有个特点,词的顺序可以改换,句意不变或基本不变。
比如上面那句“青山万里一片云”可以改成“万里青山一片云”,平仄就由“平仄仄”变成“仄平仄”了。
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长安西望不见家”可以改成“西望长安不见家”。
三. 改换句的顺序
拿绝句来举例子。
仄起的格式(为方便,只标每句诗第二、四、六字):
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
平起的格式:
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
如果写一首平起的绝句,第一句自己很满意,但只是平仄有问题,平仄不是平仄平,而是仄平仄,该怎么办?
可以考虑挪动一下位置,可以这句能不能放在第二句或第三句?以此类推。
这种方法我是用过的,效果不错。
四. 换词
有时候某诗句中仅某个词的平仄不合律,这时候可以把这个词换掉,换成平仄合规而不影响意境的其他词。
比如新韵诗“礁岩垂纶收钩晚”,属于“平平平”,实际该当“平仄平”才对,这时候可以把“垂纶”换掉,此句改成“礁岩不雅观浪收钩晚”,不仅平仄合律了,用词、意境也比原来更好。
五. 搭配利用
有时候一句诗可能不止一处平仄不合律,那须要把以上几种方法搭配实用,这种情形每每更常见,可以根据实际情形灵巧利用。
六. 换句如果以上方法都不可行,还想平仄合律,那就得换句了,换成另一句平仄合律的诗句。
当然,不建议纯为合律而改成跟实际不符的词句,比如看到的、写的是“黄鹂”,不能只为了平仄而改成莫须有的“杜鹃”。
关于平仄的调度,以我一首诗为例:
我这首《倚窗听雨》初成形,未考虑平仄时是这样的:
潇潇夏雨烟满城,茶酒诗书世无争。
人醉情满薄暮至,独立倚窗听雨声。
“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仄平仄”
只有末了一句平仄合律,其他均不合律,而末了一句正是这首诗的“硬句”,因此其他各句平仄都须要调度。第一句平仄跟末了一句一样,该当是“仄平仄”,那是不是潇潇和夏雨一换就可以了?
经由改换顺序、换字、换词等搭配调度平仄,末了成品诗是:
夏雨霏霏烟满城,诗书煮酒世无争。
珠连人醉薄暮处,独立倚窗听雨声。
“仄平仄,平仄平”
“平仄平,仄平仄”
平仄合律且意境比原诗更好,这便是平仄调度的结果。
必须要讲的是,也是我一贯强调的,调度格式时不能因形害意!
否则不如不调度!
使平仄合律是该当的,但必须担保诗意不受影响或能更上一层楼,而不能纯为了形式,把诗的意境改没了!
比如把“青山万里一片云”改成“青山万里起祥云”,改之后可能平仄合律了,但把诗句改俗了,大不可取。
如果写出一首诗,实在想不出好办法使平仄合律,或原来诗句太好了而不想改,那没紧要,就写古体诗好了,这比纯粹为了形式而把诗的意境改没了要好。
以上是我在实践中总结的调度平仄,使其合律的几种方法,朋友们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