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首《六幺令·天中节》写尽端午春秋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因\"大众乌台诗案\"大众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登基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大众文忠\公众 。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造诣。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年夜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公众苏黄\"大众;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公众苏辛\"大众;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若,与欧阳修并称\公众欧苏\"大众,为\"大众唐宋八大家\公众之一。
苏轼善书,\公众宋四家\公众之一;善于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苏轼一首六幺令天中节写尽端午春秋事

苏轼也是古代写端午诗词最多的文学大家之一,共有五首诗词是写与端午有关的,个中有《屈原塔》、《浣溪沙。
端午》、《南歌子。
游赏》、《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和《六幺令。
天中节》。

个中,笔者对苏轼所写的端午的诗词中,最喜好的是《六幺令。
天中节》,由于它写尽了端午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宜,并由此而引申与屈原比较,生出些许忧国忧民的感伤,也拿屈原来比喻,寓意自己命运多舛的生平。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六幺令。
天中节》这首词。
个中\"大众天中节\"大众,也便是端午节!

《六幺令。
天中节》

宋代: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喷鼻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势叫嚣,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苏轼生平坎坷,起起落落,末了客去世异域,与屈原似有一些相似之处。
才有如此大彻大悟,从其这首词中就见其端倪。

全词上段\"大众写尽\"大众了端午节民间活动诸况,下段立意一转,追叙\公众坎坷\公众人生故事。

先看上段\"大众讲述\公众端午节的现状:\"大众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大众。
民间认为五月为\"大众恶月\"大众、\"大众毒月\公众,瘟疫盛行,毒虫滋长,因此要采纳各种方法避邪祛毒。
旧时人们用绫罗布帛等制成小虎形,缝缀儿童臂上,认为可以避恶消灾。
\"大众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大众。
这是近千年传下来的民俗,每家每户将青翠的艾叶悬于堂中,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以僻邪驱瘴,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大众纸鸢\"大众又称鹞子。
\公众粽叶喷鼻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公众。
\"大众喷鼻香飘十里\"大众,既有\公众粽叶\"大众的暗香,也有\"大众粽子\"大众里面的各色馅料之美味。
樽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
樽以盛酒,俎以盛肉。
\公众龙舟争渡,助势叫嚣,凭吊祭江诵君赋\"大众。
传说,屈原投汨罗江后,恰逢雨天,当人们得知打捞贤臣屈大夫时,湖面上的小舟再次搜集,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句意:江面上龙舟竞发,彼此叫嚣助势,还有一些人在江边悲壮地大声吟诵屈原的《离骚》!
说出了端午纪念屈原的原委!

再看下段\"大众坎坷\公众的描述:\"大众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大众。
感叹:有所感触而嗟叹。
楚怀王:芈姓,熊氏,名槐。
昏聩:比喻不明道理,头脑糊涂,不明是非。
悲戚:悲痛哀伤。
秦吞楚:公元前223年战国楚国被秦国灭掉。
\"大众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大众?异客:作客他乡的人。
这里是指屈原已经阔别自己的故土,被流放到了外地。
垂涕:哭泣。
淫淫:堕泪不止。
鬓白知几许:两鬓如霜,知道有多少吗?\"大众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大众。
朝夕:犹言从早到晚一整天。
新亭对泣:表示酸心国难而无可奈何,从早哭到晚。
\"大众泪竭\"大众,犹\公众泪干\公众、\公众泪尽\公众尔。
\公众陵阳处\公众,屈原的第二次被流放,末了到了陵阳。
\公众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大众。
江渚:江边。
湘累:屈原。
屈原是赴湘水支流而溺死的,古人称之为湘累。
\"大众断肠句\"大众:当紧张指《九歌》。
苏轼在感叹屈原的坎坷悲壮时,实在也是在隐喻自己的处境并不比屈原强,就像其写的一句名言一样:\"大众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公众解释任何人都不能例外,只假如想干一番奇迹的,必须要冲破重重的困难险阻,乃至粉身碎骨,才能有可能达到空想的彼岸……

2019年6月6日于艾墨轩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