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军舰巨舰一毛轻。
向来白搭推移力,此日中流清闲行。
朱
ZhuXi
熹
子曰:“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一千六百多年后,他的最有影响的继续者、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发扬者、唯一非亲传弟子而配享孔庙的南宋学者朱熹,便是一个集智者和仁者一身的典范。
朱熹是继孔子之后,最著名的中国传统主流学术思想的代表。他是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诲家,同时也是书法家和墨客。
朱熹流传下来的诗词不多,大约只有不到40首,但个中与水干系的占了一半旁边,尽显他智者的灵动之气。这两首《不雅观书有感》既是写景,更是借形象来说理,让人在生动的比喻中恍然而悟,体味朱子的读书和治学思想。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一首诗的景是写实的,从花园中的小池塘铺陈开意境。“半亩方塘”,平正玲珑,“一鉴开”仿佛让人看到水面的清澈通亮,犹如镜子一样平常映照出“天光云影”。脚下面前的小小方塘与变化多端的高天流云领悟为一体,明丽生动。
后二句切入说理。先用设问,问渠(代词,指代方塘)为何如此清澈呢?是由于源头有活水的注入。作者大概并没有看到池塘的起源,而是从它的明净推测出答案,这既是现实的反响,也是不雅观书的感悟。知识须要不断学习,学术须要不断提升,思想须要不断发展,这统统是潜在的,犹如隐蔽在水面下的源头,但只要有活水源源不断地涌入,哪怕是个小小池塘,也会永葆清新,从而对世间万物的认识也可犹如镜鉴一样平常明晰。
“清”和“活”之间,是结果和缘故原由的关系,不仅在读书治学方面,在社会、文化等层面也有辅导意义。如从理学角度,还可看作是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从艺术角度的诠释。
昨夜江边春水生,军舰巨舰一毛轻。
向来白搭推移力,此日中流清闲行。
第二首诗同样也是借景象说理,但其景更虚,其理更著。“军舰”亦作“蒙冲”,是外蒙牛皮的古代战船,当时可谓“巨舰”了。
平时如在浅水中行船,须要众人费力推动,一欠妥心就会搁浅。但昨夜大雨滂沱,春潮涌动,军舰巨舰犹如羽毛一样平常轻易浮了起来,自由清闲地在中流飘行。泛溢的春水是根本,是动力;而巨舰是思想,是行为。
如在思考或创作的过程中,一夜春雨便是过往的积累,忽生的春水犹如勃发的灵感,从须要费力推移到自由行驶的大船象征着苦苦追寻后豁然开朗、一气呵成的成果。这切实其实便是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的中国古代升级版本嘛,涵义更广泛,道理更深刻,表达手腕更艺术,而且早了八百年呢。
与唐诗比较,宋诗更好说理,个中利害取舍,年夜家自故意见。有人比喻唐诗如荔枝,富丽丰腴;宋诗如橄榄,涩瘦味长。
那么理学大家朱熹的诗,更是如一颗刻意炮制的橄榄了。“理”是其诗的内核与骨架,他以此为出发点,取景拟象,阐述旨趣,即是将诗当作文章做的,犹如时期的罗大经所言,为了“借物以明道”(《鹤林玉露》)。以是,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朱熹是个严明的老夫子,而不是浪漫洒脱的墨客。他的诗少了飞扬的意气,但文辞更整饬,更有哲理性,显示出他作为一个哲学家思维的谨严和思想的通达。如这两首《不雅观书有感》,即是艺术性和思想性统一的佳作。
纵然是朱子,毕竟也年轻过吧。比如他诗中的“半亩方塘”,便是真实存在的风景。朱熹出生于福建南剑州尤溪县城南公山之麓,即父亲好友郑义斋的馆舍中,并在此居住到七八岁时。
院中有池塘,其父朱松亦有词写道:“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东风定。”(《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这个澄澈如鉴、照映着天光云影的方塘,应该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大概朱熹幼时读书之暇,池边便是最好的休憩、游戏之所。这个池塘在他的诗中确立了永恒的地位,象征着有源头活水的清明之境。朱熹的学术生涯也由此出发,伴着大江春水,浩浩荡荡,奔驰前行,终极作为一条主脉注入中国思想史的海洋。
南溪书院
朱熹逝世后,当地县令在他的出生地建起祠堂,敬拜他和他的父亲。后来宋理宗亲自赐额,在此建立“南溪书院”,明清时又屡有修缮扩建。半亩塘亦经疏通,并筑“活水亭”于其上,向来往的人们昭示着朱子的思想境界。
编辑:艾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