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史经典读本)

王水照、朱刚 撰

ISBN:978-7-5325-9187-9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4月1版1次

苏轼诗词文选评重排便携本上市|35元蹭一堂复旦中文系的苏轼精读课

定价:35.00元

作者信息

王水照,1934年生。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名誉会长。
紧张著作有《唐宋文学论集》《苏轼研究》《王水照自选集》等,曾编选《苏轼选集》等。

朱刚,1969年生,1997年获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苏轼学会副会长。
曾出版专著《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等。

编辑导购

这本小书可以带您稍稍领略复旦大学中文系热门专业课——朱刚教授“苏轼精读”的魅力。

由苏轼研究名家王水照师长西席和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苏轼学会副会长朱刚教授师生携手撰写。

本书将苏轼的平生及作品分八个章节。
每章导言串讲苏轼该阶段的人生经历,要言不烦地评析了影响苏轼人生的大事,如仁宗朝政治、王安石变法等;而后选评苏轼该阶段的文学创作,统共挑选诗、词、文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70多篇。
选篇难易适中,注释精当详尽,解评幽美流畅,评议精彩纷呈,富于哲思。

本次修订表示了朱刚教授 “乌台诗案” 研究的全新结论,值得收藏关注。
可谓既兼顾普通爱好者的欣赏兴趣,也包含苏轼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
是一样平常文史爱好者及在校师生理解、研习苏轼其人其诗的上上之选。

本次重排,采取小32开便携尺寸,点亮您的空隙和旅途光阴。

目 录

(向下滑动预览 )

导 言

一、苏贤良的雪泥鸿爪(1037—1068)

白帝庙

策略一

贾谊论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立时赋诗一篇寄之

和子由渑池怀旧

王维吴道子画

二、变法风潮中的京师内外(1069—1071)

石苍舒醉墨堂

送曾子固倅越得燕字

上神宗天子书(选录)

颍州初别子由二首(选一)

龟山

三、从二千石到囚徒(1072—1079)

戏子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选一)

送杭州进士诗叙

赠孙莘老七绝(选一)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山村落五绝

江城子(十年死活两茫茫)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百步洪二首(选一)

日喻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去世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二首(选一)

四、黄州的东坡居士(1080—1084)

初到黄州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念奴娇(大江东去)

方山子传

东坡八首(选二)

正月二旬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这天

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记承天寺夜游

书临皋亭

满庭芳(归去来兮)

五、从江湖到玉堂(1084—1088)

赠东林总长老

次荆公韵四绝(选一)

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选二)

书吴道子画后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选一)

答张文潜县丞书

如梦令二首(为向东坡传语)(手种堂前桃李)

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

六、还来一醉西湖雨(1089—1093)

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

六一泉铭并叙

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

潮州韩文公庙碑

东府雨中别子由

七、流放到海角天涯(1094—1099)

南康望湖亭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

记游松风亭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

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

纵笔

和陶止酒

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云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觉而遇清风急雨戏作此数句

试笔自书

书上元夜游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预言家四黎之舍三首(选二)

千秋岁(岛边天外)

纵笔三首

八、走向生命的完成(1100—1101)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选一)

六月二旬日夜渡海

书合浦舟行

报答民师书

答径山琳长老

导言节选

实在,比起和自然的相处来,人和人之间的相处彷佛更为失落败。
当代人常常慨叹“人心不古”,可能以为古人的环境要好一些,但生活在宋代的苏轼就曾如此慨叹处世的困难:“我少即多难,邅回生平中。
百年不易满,寸寸弯强弓。
”(《次前韵寄子由》)

由于处世的困难,竟以为不敷百年的生命是一种延续着的煎熬,犹如用力拉开一张强弓,一点一点地拉开,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吃力,越来越难以忍受。

这样的慨叹涌如今以豁达乐不雅观著名的苏轼笔下,令人觉得活着彷佛真是没有什么乐趣可言。
那还谈得上人买卖义的追寻吗?

然而,另一方面,精良的作家创造他的作品,其创造的生命进程常常被我们形容为对人买卖义的追寻。
苏轼自然也不例外,而且,他如何面对人生的困境,还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他那竹杖芒鞋、吟啸缓步于风雨之中,而回顾一笑,渺然如梦的人生境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究竟他如何解开由他自己提出的关于“人”的悖论呢?

比较于概括其创作履历,揭示其艺术特色,确定其历史地位等等“文学史”的标准课题来,走进他的人生,走进他的天下,感其所感,思其所思,如果可以从而领略到他追寻生平的结果,那会是一件更有兴味的事吧。

如果你听惯了“浊世出墨客”或者“国家不幸诗家幸”之类的论调,则面对苏轼不免会无话可说,由于苏轼生活的时期不但不属山河破碎的浊世,而且正是太平富余的北宋盛世;如果你以为古代作家的创作动力一定是封建社会士人的怀才不遇,那在苏轼身上也显然错了,科举入仕的一帆风顺,兄弟同朝的意气飞扬,天子、宰相、老师的赏识,朋友、学生、子弟的仰慕,金殿议政,北门拟诏,旧时期文人的梦想不过如此而已。

拥有了这统统的苏轼,即便也有赤壁矶头的贬居,沧海鲸波的流放,亦是宦场沉浮的常情,不能一概地说“不遇”了。

平心而论,盛世何负于墨客?完备的教诲体系、优胜的读书环境、拥有书本购买力的读者,以及稳定的创作互换所须要的物质条件,对浊世文人而言都只是迢遥的梦想,而社会整体在安定发展的态势下所呈现的丰硕的文化积累,无疑是那种至高无上的艺术所必要的依托。

如果说没有“安史之乱”就没有杜甫的诗歌,那么没有“开天盛世”也同样不会有杜甫的诗歌。
对付苏轼来说,北宋百年太平所造就的高度发达的士大夫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市民文化,使他的艺术之旅在出发的时候便拥有了很高的出发点。

而与那些真正怀才不遇、终生潦倒的文人比较,曾经进入权力中枢而且生平都卷在党争漩涡之中的苏轼,当然更理解政治。
集权社会造成了文艺与政治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也造成了人们理解政治事宜的权力不平等,苏轼笔下描述的繁芜险恶的政治斗争,对一样平常人来说大多是高层的“秘闻”,他们既没有理解原形的权力,当然就不可能加以真实地刻画,而这类题材在中国文学中的分量之重轻,可谓尽人皆知,毋庸多论。

以是,并不是只有浊世或者怀才不遇才能造就大作家。
由于山河未尝破碎,出生也会有沉浮;仕途有顺有逆,敢于追求真实的人不会停滞他的思考。

人生遭遇的处境,大多不是本人能够决定或改变的,但是否认真去感想熏染,去思考,却决定他是否迷失落,而只有不迷失落于外界的人,才能探求到内在的永恒。
“我思故我在”,思考才是真正的生存。

苏轼有时感叹:“人生识字忧患始。
”所谓的“识字”,实际上是指学会了思考,而感想熏染到“忧患”,正是由于复苏。
他也曾在《洗儿》诗中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生平。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愤激的话表达了复苏者的痛楚,但绝不夸年夜地说,复苏者的痛楚,才是艺术之根。

太平的时期也并不十分宁静,与其他时期一样,苏轼的时期里也有许多事情在发生。
这些事情或大或小,与他的个人生活进程交织在一起。
他的贯穿始终的人生思考才是他留下的真正的生命痕迹。

而这本小书的目的,也便是从他的各阶段的文学作品中,去探寻这生命痕迹,去重温那个在我们千年以前的生命的思考。

正文选段

正月二旬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这天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①

东风未肯入东门②,走马还寻去岁村落。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③。

江城白酒三杯酽④,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⑤。

① 潘郭二生: 苏轼在黄州的朋友潘大临和郭遘。
女王城: 黄州州治东十五里的永安城,俗称女王城。
作诗: 指元丰四年(1081)苏轼作《正月二旬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元丰五年的同一天,他们又来到同处,苏轼作此诗。

② 东风句: 形容东风未到,城中尚无春色。

③ 人似二句: 说寻春的人来得像秋雁南飞似的定时,往事却如一场春梦,了无痕迹。

④ 酽: 味道浓厚。

⑤ 赋招魂: 《楚辞》中有《招魂》篇,此指老朋友正在设法让苏轼调离黄州贬所。
苏轼意谓他在黄州过得不错,朋友们不必为调离之事多麻烦。

旧地重游,不免有感于怀,是中国诗歌最常见的主题之一。
但这一次的环境有些分外,由于去年正月二旬日到女王城,可说事出有因,而今年同一天约好同一批人再来,却分明是故意营造这种氛围。
获取这种感想熏染和写这首诗,本来便是这个行为的目的。
诗题里面所谓“忽记”如斯,乃是墨客笔下的狡狯。

一部久长的诗歌史,供应了足够多的适宜于引起“诗兴”的范例场景,对这种范例场景的自觉营造,便是将古人的诗意复制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使生活被诗化,便是一番文人的文雅。

苏轼成功地将他的谪居生活诗化了,并希望“年年为此会”。
朋友们都教他好好忍耐这几年谪居,目的无非为了将来有机会改变。
果真如此,纵然将来的改变再好,也使面前这一段生活失落去自身的兴味,只为等待另一段生活的到来而勉强延续。
这便是最糟糕的环境。

人生也好,历史也好,每一片段都必须以下一个片段为目的,为了下一个片段的早日到来而否定这一片段的自身吗? 能不能改变一下视角,跳在韶光之流的表面,平等地看待每一个片段呢?

这样超越性的不雅观照,得出“人似秋鸿来有信”的结论。
朝一个方向直线流逝的韶光矢量变成了往来来往循环的圆转的意象,是自然的本真状态吧。
只有人由于意识到“去世”,以是才把韶光算作一往不复的流逝矢量,对付其他自然物来说,韶光的形态不是这样。
比如对鸿雁来说,韶光便是圆的,春天、秋日,转了一圈都会回来。
如果人也能这样不雅观照韶光,则该当有更合理的人生态度。

不要把过去算作现在的缘故原由,过去的事犹如一场春梦,了无痕迹;也不要使现在为了将来而存在,现在该喝现在的酒,享受当下的温存。
圆转的韶光里应该有圆转的生活,就彷佛鸿雁那样,年年周而复始。
如此才能使人生的每一刻都自具其隽永的滋味。

以是在困境中把希望寄托于变革,在等待中摧残浪费蹂躏人生,是错的。
生活的每一段都值得好好去过。

看来,这样的想法不仅仅为了从贬谪的苦恼中解脱出来,也包含着某种比较范例的中年领悟。
人至中年,不像少年那样梦想着将来的美好,希望韶光向前延伸,也不像老人那样爱回顾过去的美好,希望光阴可以倒流。
中年人的韶光是圆的,每一年都呈现其周而复始的原形,无论过去和将来,都不具有原形之外的梦幻色彩。
“已约年年为此会”,因此圆的生活办法来合璧于圆的韶光。

于是,人生的原形也便是:“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长按右下方二维码,即可预订或购买

当当网

京东

《苏轼诗词文选评》(中国古代文史经典读本)

王水照、朱刚 撰

ISBN:978-7-5325-9187-9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4月 1版1次

定价:35.00元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上海古籍出版社

传播千年文明 奉献传世好书

微信ID shanghaigu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