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旧行迹,一生平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这两个针言耳熟能详,它们便是出自本诗。
长干行是古体乐府诗中的题目,长干这个地方在南京的秦淮河以南。
李白在本诗中从一个丈夫并不在身边的妇人角度,写了一个回顾性子的故事。
诗中的主人公在头发刚刚盖过额头的时候,折了一枝花在自家门口玩儿。后来成为她丈夫的那个男孩子,把竹枝当做马,骑着竹枝跑了过来。和本诗的主人公打闹,绕着井栏相互抛掷青梅。
发初覆额,骑竹马来,从这两句来看,两人认识的时候该当是在很小的时候。轻微大一点的孩子,比如超过十岁,发量先不说,让他把竹枝当马骑,恐怕也不干了。
在幼年,正是心思最为天真,最为纯挚的时候。两个孩子之间并没有后来称之为爱情的东西,也没有成年人的猜疑和心机。只有最纯粹的童年友情,是很好的小伙伴。
两人家住的很近,从这一点上来看,解释两人的家庭条件是差不多的,正所谓门当户对。这样后来两人成婚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十四岁的时候,女孩儿嫁给了男孩儿,这时年事还很小,正值新婚,很是含羞,都不好意思朝着男孩儿,也便是自己的丈夫笑一笑。只知道低头对着暗处的墙壁,丈夫怎么召唤也不敢吭声。
到了十五岁的时候,终于适应了有家的日子,眉头不再紧锁,感想熏染到了爱情的滋味。女孩儿相信两人永久不会分开,哪怕变成尘土也无法使两人分离。
古时有一个人叫尾生,他和一女子相约。到了地方,女子还没到,却溘然来了一场大水。正凡人这时一样平常会选择赶紧避险。尾生为了等女子到来,没有挪动地方。当大水退去后,人们创造尾生抱着一棵柱子,已经罹难了。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后来,“尾生抱柱”作为一个针言,表达的是对付爱情和对付承诺的忠贞。
尾生的选择是不是值得,李白并没在本诗中展开谈论。他采取这个典故表达的是诗中女子内心的欲望和信念。
女孩子还是把人生想得太大略了。她并不知道很快,她就会登高望远,期盼丈夫回家了。
到了十六岁的时候,两人刚刚成婚三年。丈夫就出远门了。长干里在长江下贱,丈夫逆长江而上,去了瞿塘峡滟滪堆,也便是现在的四川。从南京到三峡,间隔大约四五千里,即便是在当代也是很迢遥的间隔。更何况是交通不便、通讯不便的古代。
从此,诗中的女子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等丈夫的归来。五月水势大,不好通船,听说三峡那边猿猴的哀鸣都已惊动上天。
自家门前,丈夫拜别时留下的足迹,一点一点的长满了绿苔。绿苔越长越茂盛,已经扫不过来,不知不觉到了秋日。
八月的时候,丈夫离家好几个月了,却什么音讯也没有。女子看到黄色的蝴蝶在自家西院双宿双飞。内心十分忧伤,丈夫不在身边,自己独守空房,青春红颜逐步的变老。
女子心中希望,丈夫无论早晚,可以从巴中三峡乘船而下,赶紧回家。
在出发之前一定要发一封家书。
女子只要得到音讯,不论多远的道路都会去欢迎自己的夫君,哪怕是迎着漫天风沙。
本诗中的主人公回顾了自己的童年,新婚,以及分离。基本上可以看做是古代女子比较范例的人生。
女子很纯情,也很痴情。
但是诗中提到的男子却有一些少情寡义了。刚刚和妻子成婚三年,就离家而去,连一封书信也没有。
虽然男子奇迹心重未必是坏事,但是对付自己的妻子确实是有些不足重视的。
按照历史资料,本诗中的男女是贩子家庭。
后世白居易有诗说:贩子重利轻别离。
这样就比较好理解诗中男子的行事办法了。
只是苦了诗中的主人公,只能独守空房,苦熬度日。
本诗虽然写的是男女之间的感情,却一点不康健的意味也没有。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的纯挚,也可以看到她的忠贞,以及坚守。
那么,李白为什么要在诗中刻画这样一个形象呢?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孔子修编的。诗经讲了什么事?
在《论语》中,记录了孔子的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天真。
从孔子时期,到李白的时期。韶光过去了一千多年,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由春秋到唐朝的民气也发生了变革。
并不能说春秋时期的人就一定比唐朝时期的人更加高尚。但是一千多年过去,对付人们之间纯挚天真情绪的颂扬,从李白的角度,或许越来越少了。
李白在他另一首作品中说,“大雅久不作”。在他看来,无论是象征君子的高雅之声,还是在民间淳厚忠贞的吟唱,都是须要持续坚持弘扬的。
由此,他写出一首纯挚而天真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