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宜早手书《中秋月》
中秋月二首
李峤
一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二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怎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李峤(约644—约713)字巨山,赞皇(今属河北)人,是武则天至唐中宗期间著名的御用文人,历仕五朝,三次被拜为宰相,任中书令。先是寄托张易之兄弟和武三思,后又追随韦氏一党。睿宗时被贬为怀州刺史,以年迈致仕,玄宗时再贬为滁州别驾,终于任内。他的人品多受诟病。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对唐代律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他的诗多是咏风诵物之作,清丽典雅,但内容贫乏。《中秋月二首》还算有思想的,一样平常选读第二首。
中秋月圆 东方IC图
题目《中秋月》,表明所咏的事物为中秋的玉轮。由于缺少详细的背景资料,不能指出墨客何所感而发。权当他是无背景赏月,而我则来个无背景赏诗。
第一首说,中秋的明月犹如一只硕大的车轮,在万古东风的吹拂下,孤独地旋转在无垠的长空,圆了又缺,缺了又圆。不知什么人在月宫栽种了丹桂树,只可惜不让它的树枝长出车轮之外。否则,长出车轮之外的树枝,被别的星球挂住,月轮就不会滚走,就会永久照耀我们了。
这一首画面描写不错,想象也很有趣,但没有多大意思。现在读第二首。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中秋的圆月像一个精灵升上晴朗的夜空,把它圣洁的光辉洒向人间。人们都说,四海之内都能看到这轮明月,四海之内人们看到的明月都跟这儿一样,晴朗的夜空一碧万顷,皎洁的月光沐浴大地。
圆魄:圆圆的玉轮。魄,魂魄。传说月宫中有桂花树,人们常常别称玉轮为“桂魄”。现在诗中单用一个“魄”字,我就把它翻译成“一个精灵”。寒空:这是人们描写晴朗夜空的习惯用语。皆言:许多人都这样说。墨客端出“皆言”,是为了实施迁移转变,由此弹射出自己“独特新颖的感悟”。
怎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你怎么知道千里之外,不是又刮风又下雨?
这两句必须连起来读。怎知:怎么知道。这是反问句的标志。不有:没有;不是有……。雨兼风:又刮风又下雨。墨客在这里并非要表示风雨的强度,而只是着眼于风雨的“兼”。“狂风骤雨”是“兼”;“和风小雨”也是“兼”;总之,没有明月碧空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看到的玉轮是不同的,乃至能不能看到玉轮也是不同的。墨客身处那个集聚天下财富、却又犹如井底的狭小空间,而能想到千里之外可能会有“雨兼风”,说来这要算是非常难能名贵的了。
我们之以是有兴趣来选读这首诗,是由于它的后两句可以供我们进行无限的遐想和引申。比如说,有的人从这里开始加以引申,说天下之大,不可能都是我们眼睛看到的这个样子,这里晴空艳阳,不即是别处没有风雨。你这里灯红酒绿,醉生梦去世;却有人饥寒交迫,辗转沟壑。有人说,任何事物,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都是不一样的;天下的多样性,哀求我们看事物不能用一个模式固定不变地看,要避免机器地看问题,努力战胜片面性;还有人说,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变革的,刚才还是晴空艳阳,说不准须臾就会疾风暴雨。
这首诗题为《中秋月》,但是它既不是描写中秋明月的俏丽景致,也不是对月兴怀,抒发自己对远人的思念,而是借月言理,由实而虚,表达墨客自己感悟到的生活哲理。以上讲授中所列述的那些引申的意思,并不是墨客的本意,顶多只能说是诗句对付我们的启示而已。从哪里开始,就不再属于墨客了,就属于读者了,我们读诗的民气里要有数,要能加以差异。古为今用,既不要强加给古人,也不能拔高古人。
欢迎下载《今日头条》客户端并注册,关注头条号/彩色港。选登字画作品,推介字画作者,《彩色港》帮你上头条!
详见头条号/彩色港置顶征稿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