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让我们逐一读来。
其一:
楚虽三户竟亡秦,万世雄图一夕湮。
聚富咸阳终下策,八千子弟半清贫。
其二:
大度高皇自有真,入关妇女几曾亲。
虞歌声里天亡楚,毕竟倾城是美人。
其三:
立时琵琶出塞吟,和戎真个爱君深?
当年若赂毛延寿,那得墨客说到今。
这三首诗其一写项羽灭秦,其二写刘邦亡楚,其三写昭君和亲。写这三个题材的诗,古往今来,恐怕多得不可胜数。如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去世亦为鬼雄。至今叹项羽,不肯过江东”。再如于谦的“逐鹿未倾秦社稷,斩蛇先定汉山河”。再如老杜的“画图省识东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若何别开生面,写出自己对历史人物独到的见地,以有别于古人作品,正是这位少年的过人之处。如第一首,开头起承两句写项羽灭秦,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典故,又以“万世雄图”代指秦始皇——秦始皇欲传帝位于万世,已可以看出少年对历史典故之谙熟。出彩的是三四转结之句,少年认为秦始皇得天下后,将天下年夜富悉数逼迁至咸阳是败亡主因,与之形成比拟的是,项羽带八千子弟打天下却不是为敛财,言下之意,项羽灭秦是为了讨个公道,是为了舒展正义。这样的寓意,正是古人之所未道,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再看第二首,也是如此,将刘邦不近妇女与项羽不舍美人比拟起来写,以亡楚不但是天意,也是美人之罪过作结,同样别出新意。“倾国倾城”原是夸年夜形容女子貌美的,少年诗中转为“亡国”之意,可看出少年已擅诗语活用之妙。第三首最是受人称道。历史没有如果,过去的事无法重新来过。但是,墨客笔下却是统统皆有可能。墨客一个假设,便可改写历史,而其怀古讽今之意便不露声色地寄寓个中。“当年若赂毛延寿,那得墨客说到今。”少年只用一个“若”字,便将无数关于昭君的咏唱悉数推倒了。而个中寓意更是值得回味寻思。王昭君不肯贿赂画工,既是对容貎的自傲,也是人品性情所决定。但是,就其内心欲望而言,入了宫,自然是希望得到君王的宠爱,和亲之功实非所愿。然而现实太残酷,赂者与不赂者的命运大相径庭。这个现实不但是说着古,自然也暗示着今。少年之笔力,少年之识见,不由人不惊,不由人不喜,不由人不服。
那么,这位天才少年是谁呢?他便是日后名动天下的文豪郁达夫。知道郁达夫的人,一样平常都是读他的小说散文而折服于他,但有名大家却另有评说。刘海粟认为郁的文学造诣“诗词第一,散文第二,小说第三,辞吐文章第四”。郭沫若也认为“他的旧诗词比他的新小说更好”。读了郁达夫从前的这三首诗,该当可以相信大家之评说是有根有据有眼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