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客杜甫生平流落,760年才在成都暂居下来。
他于西郊的浣花溪畔营建草堂,想从此结束动荡不安的生活。
定居初期是快乐的,他和邻居们互相交往,彼此信赖,共同度过了一段宁静的日子。
得空时,便游览先主庙、武侯祠、司马相如的琴台等名胜古迹,并留下了不少纪游和抒发情怀的诗作。

但是由于墨客生活的穷苦,又毕竟是仰人鼻息,生活全靠朋友的支助,一旦发生意外情形,得不到及时周济,日子就会很难过。
当年秋日,适逢大风大雨刮去屋顶上的茅草,使房屋毁坏,立足安身涌现了困难。
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记载了当时的环境。
虽然内容是写的几间茅草屋子,但表达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叙事诗,全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
开头写秋风咆哮,秋雨来袭,突出景象和环境的恶劣。
茅草一层一层分开屋顶,在空中翻飞,又飘洒到江郊的各处。
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拄动手杖、衣衫软弱的老人,站在屋外,注目着自己辛劳盖起的屋子,就这样被秋风秋雨毁坏,内心里正在徒唤无可奈何。

第六到第十句为第二节。
写被大风吹散的茅草无法收回。
茅草落地,即被孩子们抢走,墨客只好拄杖回家,频频嗟叹。
这里写墨客的心急如焚和孩子的放荡抢劫,都是源于一个穷字。
如果不是穷,大家还盯着这点茅草干什么?对付南村落群童的抢劫行为,应是戏谑之辞,墨客有着一颗善良悲悯之心,这里只是慨叹老天的无情。

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为什么还想要高楼大年夜厦切切间

第三节八句,写房屋破了还遭到连夜雨的困境。
夜幕降临,风雨如晦,天底下一片愁云惨淡,屋里又是雨脚如麻,无处藏身。
纵然是秋日,破旧的棉被遭雨湿透,也冰冷似铁。
墨客由小家遐想到安史之乱后的国家,表达了迫切愿望天亮日出的急迫心情。
诗中只用“丧乱”二字点出安史之乱,便使诗歌意蕴得到了升华。

从第十九句到结尾为第四节,墨客抛开自己,以小及大,以己推人,心忧天下,表达了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情绪,以及急迫哀求改变腐烂掉队的社会现实的强烈欲望。
实际上也是对当时安史之乱造成的社会动荡、民生凋敝表示不满和鞭笞。

全诗开头以阐述为主,到结尾连发议论,用充足的激情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强烈呼唤。
墨客的高尚气节就在于,他的茅草被打劫,他的茅屋被损毁,但他并没有勾留在个人的恩怨上。
他在狂风怒号、雨脚如麻的秋夜,想到的是国家的危急、公民的苦难。
此境界犹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随处颂扬,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
和那个时期比起来,我们现在大多数人都住在高楼大厦里,又有安定的生活,读起这样的诗作,遥想墨客当年草堂生活的困难,我们又有若何的体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