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绕不开的一位历史人物,他与刘邦共同演绎了楚汉争霸这一场触目惊心的故事。故事以项羽乌江自刎画上句号,而这一刎,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评论辩论不休的话题。有人说他不睬解忍辱负重,有人说他虽败犹荣,杜牧和李清照就分别是两种不雅观点的代表人物。
电影《鸿门宴》剧照:冯绍峰饰项羽
英雄末路,笑对死活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兵败垓下,打算是要东渡乌江的。乌江亭长对他说:“江东的地盘虽然不大,但也是周遭千里,百姓浩瀚,足够称霸一方。希望大王赶紧过江,现在只有我才有船,纵然汉军追过来,也过不了江。”
本可以渡江而去,但是想到跟自己出生入去世的兄弟们都不能随他而返,他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他选择了与将士们携手而战,而不苟活。此时此刻的他,甘心高兴淋漓的进行人生末了一场拼杀,也不愿独自去面对江东父老。
在贰心里,去世不过是碗口大的疤痕,而一世英名,是容不得半点污垢的。与其搪塞塞责地活,不如轰轰烈烈地去世。他这么想,这么说,末了也这么做了,他耸立在乌江边上,对着自己洒脱一刎。
电影《鸿门宴》剧照:冯绍峰饰项羽,刘亦菲饰虞姬
杜牧《题乌江亭》:不能包羞忍耻,不是男子汉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首句,杜牧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己的不雅观点:胜败乃兵家常事,“不期”是指战役中具有很多无法预见的事情,不能以一时成败论英雄。
第二句,进一步解释自己不雅观点:能受得了羞辱,忍得了耻辱的才是真正的男子汉。我想,杜牧写这首诗的时候一定想到了刘邦鸿门宴忍辱逃跑,也一定想到了韩信曾受胯下之辱。比较之下,项羽太过要强,不睬解忍辱负重。失落败不可怕,恐怖的是被失落败击垮,不睬解忍辱负重,又怎么能造诣大奇迹呢?又怎么能称为男子汉呢?
末了两句,杜牧作了一个假设,如果项羽当初渡江而去,凭着江东的人才济济,重新杀回来,也不是没有可能。杜牧说的比乌江亭长的空想更进一层,乌江亭长只是劝项羽过江后称霸一方,杜牧却说先暂退江东,机遇成熟了再重振大业。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牧对项羽的自刎,有惋惜,惋惜他错失落重振雄风的机会,但更多的是鄙视,鄙视他短浅的目光和薄弱的内心。
黄梅戏《魂断杏花村落》剧照:王勇前饰杜牧
李清照《夏日绝句》:生要坦开阔荡,去世要轰轰烈烈生当作人杰,去世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作为一位弱女子,李清照开篇却明确了自己的死活不雅观: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去世后也要当鬼中的英雄。这种大气凛然的气概和直面死活的勇气完备不像一个弱女子,而这正好出自李清照的手笔。
末了两句,是对项羽的深切思念,也是对项羽的高度赞赏。她赞赏项羽年夜方赴去世的男子汉气概,她赞赏项羽人杰与鬼雄的完美组合。为什么不肯过江东?由于率众而来,独自而返,这是背信弃义,这是搪塞塞责,如何能面对江东父老呢?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很清楚:杜牧和李清照两个人对待项羽乌江自刎的意见截然不同,那么,谁对谁错呢?没有对错。社会不同,经历不同,造成两人的不雅观点互异,也是天经地义。
电视剧《月白风清佳人》剧照:韩再芬饰李清照
杜牧的评判角度:兵家的敏锐杜牧,我们都知道他是大墨客、大学者,但是他还有一个身份:兵法家。他虽然未曾带兵打仗,但是对兵法颇有研究,曾经引用142个战例和18部古兵书对《孙子兵法》进行表明佐证。
在杜牧看来,项羽的失落败不是一定,项羽的自刎并不可取。项羽输在了刚愎自用,未听取亭长见地;项羽输在了意气用事,缺少计策眼力;项羽输在了不受屈辱,不睬解来日方长。
杜牧所处的时期是晚唐,那时候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国家确实在走下坡路,但是不是就屁滚尿流了呢?显然不是。在杜牧看来,国家这么多人才,只要朝廷能潜下心来,总结履历教训,知人善用,那么,重振大唐雄风、再现开元盛世也是不无可能的。
电影《鸿门宴》剧照:冯绍峰饰项羽
李清照的评判角度:百姓的梦想李清照的确是一个弱女子,但是她的出生又注定她不是平凡弱女子。他所处北宋、南宋交替的动荡年代,金兵骚扰不断,战乱频年,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面对如此困境,南宋确当朝者表现又如何呢?逃的逃、跑得跑,而更为讽刺的是,她的老公——时任江宁知府的赵明诚,便是个中一个,而且是丢下全城百姓落荒而逃,逃得如此狼狈,逃得如此不知廉耻。
在李清照看来,活着就要保家卫国,去世也要为国捐躯。活要活得光明磊落,去世要去世得年夜方冲动大方。宁去世不过江的项羽,不便是这样的榜样吗?
两比较较,宁去世不过江东的项羽成了李清照心中完美的英雄。她鄙视包括他老公在内的那些不闻百姓去世活、没有任务担当的懦弱者,他借古讽今,让大家想想项羽对江东父老的年夜方仁义,让大家都看清当下这些搪塞塞责的嘴脸。
电视剧《月白风清佳人》剧照:韩再芬饰李清照
结束语乌江一刎,刎出了一世英名,也刎灭了一线活气。得失落难以评判,对错无法差异。乌江之水湍流不息,历史也不会重演。斯人已逝,对也罢,错也罢,已不主要。
杜牧有杜牧的角度,易安有易安的眼力,无所谓对错,有的只是美妙的诗句。项羽无非是他们各自时期的代名词,褒也罢、贬也罢,无非是在为时期发声,为百姓叫嚣。
2000多年后的本日,我们读着《题乌江亭》和《夏日绝句》,为项羽惋惜,惋惜他的英雄末路;也为项羽光彩,光彩他保全了一世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