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读过一些。
但对付大多数的读者来说,要读懂一首古诗,还是有难度的。
须要解释的是,我这里说的“古诗”是泛指古代诗歌,并非专指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
那么,若何才能读懂一首古诗呢?我想先从对古诗名作的一些不确切的阐明提及。

“西窗烛”“欲销魂”究竟指什么?

最近读到一位著名作家解读古诗名篇的文章。
一首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当时在梓州幕府,独对巴山夜雨,设想未来某一天回到北方,能与对方“共剪西窗烛”,重话今夜的巴山夜雨,这些都没有问题。
但这里的“西窗烛”是什么意思呢?究竟是如这位作家所言,指“摆放在西窗台上的烛炬”,还是该当阐明为“西窗下的烛炬”呢?这恐怕不能按照今人在窗台上放置物品的习气来理解,还是后者比较妥当。

另一首是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纭,路上行人欲销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落。
”现在也有学者认为这首诗实在不是杜牧写的,我们先别去管作者的争议,只看对诗意的理解。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销魂”,难道是由于“行人”没有盼到一个晴朗、温暖、亮堂堂的清明节而“销魂”吗?难道是由于“中青年直至老年的一种自恋、磨叽与享受”?显然都不是。
这里的“行人”是羁旅行役之人,独清闲外,清明无法与家人团圆,以是在雨中“欲销魂”。
经由寒食禁火,清明重新开火,家家厨烟升起,家人团圆,正所谓“清明千万家,处处是年华,榆柳芳辰火,梧桐今日花”(唐·杨巨源《清嫡后土祠送田彻》)。
对付不能回家的人而言,面对此场景,自然会格外惦记自己的家乡,“自叹清明在远乡,桐花覆水葛溪长”(唐·权德舆《清嫡次弋阳》),只能“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唐·戴叔伦《清嫡送邓芮二子回籍》)。
行人既不能还乡,当然心里难熬痛苦,要找酒家去饮酒消愁了。
如果把《清明》的诗句放在历史文化背景和唐人的相似题材诗作中去理解,就不太随意马虎出偏差。

思惟者|方笑一若何才能读懂一首古诗

读诗要留神诗体的种别与特色

为了要取得对古诗的精确理解,我们读诗的时候,要特殊留神诗体的种别与特色。
这是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古代的诗有长有短,有齐言的,有杂言的,便是每一句字数相同,或者各句字数不同。
齐言的里面,比较多的是五言或者七言。
你读的这一首诗到底是什么体,你心里首先得有一个判断。
古人读诗作诗,最讲究诗体。
由于不同的诗体有不同的写法,古体诗里面,古风是古风的写法,歌行是歌行的写法,乐府是乐府的写法;近体诗里面,五言、七言的律诗、绝句写法都不一样。

这里讲到古体诗和近体诗的观点。
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它不必遵守近体诗的格律规定,篇幅也有长有短。
近体诗产生往后,古体诗的创作并没有消亡,多数墨客是兼作古体诗和近体诗的。
近体诗又叫格律诗,在格律上有严格的规定,一定要押平声韵,句和句之间要讲究粘和对,七言的话,一句中各字的平仄有所规定,过去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要避免孤平和三平调,律诗的中间两联要对仗,这些都是基本哀求。
关于格律方面的问题,大家可以去看王力师长西席的《诗词格律》这本书。

我想特殊提醒大家,不要以为律诗都是八句的。
律诗中有一种排律。
排律至少有十句,篇幅还可以更长。
但是排律也要遵守格律诗的规定。
比如唐代科举考试中写的试帖诗,较多为五言六韵(十二句)或八韵(十六句),比如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便是五言六韵的,这些实在便是五言排律。
还有七言排律,后世较多,它和七言歌行看上去每一句都是七个字,但平仄就不一样,不能稠浊。

还有一种情形也要把稳。
绝句不一定都是格律诗,有一种古体绝句,简称“古绝”。
它也是四句的,但不遵守格律的规定。
古绝在汉代就有,唐诗中不少随处颂扬的名作实在都是古绝。
如孟浩然的《春晓》、柳宗元的《江雪》,押的都是仄声韵,都属于古绝,《江雪》押的还是入声韵,“绝”“灭”“雪”这些韵脚都是入声字。

按照古体诗和近体诗的这些形式上的标准,就可以分辨出一首诗究竟是古体还是近体。
比如王勃著名的《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请把稳,末了一句中的“槛”不念kǎn,要读jiàn,是栏杆的意思。
《滕王阁诗》是不是一首七律啊?我们看七律是押平声韵的。
这首诗的韵脚是“舞”“雨”“秋”“流”,前两个是仄声,后两个是平声,当然就不符合七律押韵的规定了。
而且,根据粘对的原则,首二句中“江”和“歌”两个字处在一联高下句第六字的位置上,只能平仄相对,不能两个字都是平声。
现在“江”“歌”都是平声,当然也不符合七律的规定。
再看对仗,七律哀求中间两联都要对仗。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这一联是对仗,但下一联“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只管写得很美,但明显不是对仗。
由此可见,王勃的《滕王阁诗》不是一首七言律诗,而是一是七言古体诗。

大家如果学习写近体诗,要遵守平水韵,要特殊把稳入声字,这是一些非常短匆匆的发音,由于入声字在普通话里已经消逝了,已经变为别的音调,所谓“入派三声”,吴语等南方方言还读得出入声字,这是要格外把稳的。

我们读得比较多的还有一类诗,便是唱和诗。
古代文人交往,你写一首诗,我和一首,先写的那个叫原唱,后写的便是和诗。
唱和便是这样一种行为,以诗歌交往。
唱和的诗里,又分为几种情形:第一种是别人写一首给你,你就写一首诗作为酬答,也不用原诗的原韵,这便是一样平常的和诗。
第二种是你酬答的这首诗,韵脚和原唱同属于一个韵部,但不必用原唱的韵脚字,这叫依韵。
第三种是原唱用什么字作韵脚,酬答的诗就用什么字作韵脚,但韵脚排列的先后次序不必和原唱相同,这叫用韵。
第四种最难,叫次韵,也叫步韵,原唱用什么字作韵脚,酬答的诗就用什么字作韵脚,而且先后排列的次序完备按照原唱韵脚的次序。
之以是难,是由于韵脚字温柔序一旦规定了,作诗时调度的空间就缩小了,但你也得写出和原唱不同的新意来。

有时候,次韵诗乃至比原唱写得更好。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白居易写过一首《春词》: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杆背鹦鹉,斟酌何事不转头。
刘禹锡和了一首,题为《和乐天春词》: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刘禹锡这个和诗里细节写得多好啊,女子走到庭院里数花朵,蜻蜓都飞到她头上的发簪上了。
以是原唱会给写和诗的人一种压力,如果你能够战胜这种压力,用原唱的韵脚翻出新意来,那么你这首和诗每每能够赛过原唱,写出一种更加高妙的境界。

读懂一首古诗的五大要点

从诗歌内容的层面,我认为要读懂一首古诗,有五大要点:

第一是诗题中的每一个字都不可忽略。
有的人看诗不看题目,上来就读诗句,读了半天也没读懂,也不知道谁写的,是什么情形。
实际上,诗的题目中包含的信息是很关键的,这首是谁写给谁的,在什么时令、什么情形下写的,是一首寄给朋友的诗,还是一首写给妻子的诗,或是一首写给儿子的诗,还是一首写给上司的诗,这些信息每每包含在诗题中。
以是大家看诗一定要负责看诗题。
比如柳宗元的名句:“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这首诗的题目是《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这就解释,这首诗是作者在柳州时登上柳州城楼所写,写了之后寄给漳州、汀州、封州、连州这四个州的刺史。
由于这四个州的刺史都是和柳宗元一起参加“永贞改造”、改造失落败后被贬的,以是仔细看这个题目,你还可以理解诗的写作背景,这对理解墨客的心情非常有帮助。

第二是要特殊把稳诗中的景物描写。
如果你诗读得多就会创造,佳句有很多都是景物描写,律诗的中间两联,有很多颔联是写景的名句,颈联则是抒怀抒怀的。

第三是情绪抒发,墨客到底要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比如,“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人为何要哭呢?我们要明白墨客的眼泪为何而流。

第四是情景关系。
情和景构成了若何的关系,这一点对付理解古诗来说非常主要。
为什么墨客要选择这个景来表达他此时此刻心中的这个情?为什么贰心中的这个情会选择这样一种景物来外化?他的写法跟古人重复不重复,妥善欠妥帖,如果古人已经有很多,比方说用秋日的落叶来写一种萧瑟寂寞的心情,那么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究竟好在哪里呢?

第五是捉住关键的字词。
以前我们常常讲墨客“炼字”,紧张是动词、形容词。
实在诗里的虚词也很主要,特殊是读宋人的诗,你要理解这个上句和下句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它里面有时候会放一些虚词,决定了这个句子是陈述句还是反问句,这很主要,由于这会见告我们,两个句子之间构成若何一个逻辑关系。
举个大略的例子,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为”字,便是表缘故原由的,知道梅花不是雪的缘故原由,正是由于有暗香袭来。

长于从对立关系理解诗句

节制上述五大要点,只能说是基本能读懂一首古诗了。
要读深、读出原味,还有两点也十分主要。
先说第一点,要长于从对立关系理解诗句。
在格律诗里,诗句中常常会包含一种对立关系,当这种对立关系呈现在诗中的时候,这句诗每每是名句,写得特殊好。
对立关系常日包含几种情形。

第一个是韶光和空间的对举。
墨客常喜好用“万里”和“百年”相对,“千里”和“十年”相对。
如“万里王城三峡外,百年生存一舟中”(白居易《入峡次巴东》),百年便是生平。
“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高适《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送别朋侪,交情深厚。

第二个是“多”和“一”的对举。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杜甫《野望》)“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黄庭坚《登快阁》)这些诗让人读后,会以为很冲动。
比方说杜甫的这首《野望》,有好几个弟弟,都没法跟他在一起,被迫分别隔了,那么在当地的他是什么情形呢?“天涯涕泪一身遥”,只有他孤零零一个人。
这样写是不是更显得孤独无依呢?

第三个是古和今的对举。
古今对举,常常给人一种巨大的冲击力,不只是律诗喜好这样写,绝句也可以。
比如:“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杜甫《阁夜》)“人间几次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凡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杜甫《阁夜》末了两句,忠臣如诸葛亮,盘据军阀如公孙述,他们的终极结局如何呢?都是化为一抔黄土。
刘禹锡写西塞山,人们多少次为历史而感叹哀伤,而群山依然伫立在大江寒流边,岿然不动。
李白这个更厉害了,“宫女如花满春殿”是他想象历史的情状,而“鹧鸪飞”则是今日之现实,这就形成强烈的比拟。
至于刘禹锡的《乌衣巷》就更有名了,世家大族的衰亡,历史的沧桑变革,都凝聚在古今对立的关系之中。

第四个是国家和个人的对举。
我前面讲过杜甫《登岳阳楼》中“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便是国家与个人的对举。
我第一次读到这个诗,冲动得不得了,杜甫自己已经沉沦腐化到这耕田地了,心里还在想着这个国家,为国家的命运担忧。
又比如宋代墨客陈与义的《牡丹》: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胡尘”是指金人,金人对宋朝国土的盘踞是无法逆转的了,陈与义生活在两宋之交,他作为一个老态龙钟之人,独立于东风之中不雅观赏牡丹,国家的政治背景、军事格局和个人的行为领悟在一起,加倍显得他孤独、微小和无奈。

读懂古诗中典故的意义

节制古诗中典故的意义,是读懂古诗的另一个很主要的方面。
但典故对付读者来说也是一个拦路虎。
有人大概会说,现在检索很方便啊,看到典故,到网上去查不就行了?但你会创造,有时候还是读不懂诗句的含义。
由于你不知道作者在这里用这个典故要表达什么样的意思,是正用呢,还是反用呢?是愉快呢,还是伤怀呢? 典故本身随意马虎理解,但一旦被用在诗歌里,你就要仔细揣摩墨客的意思了。

举个例子。
苏轼在杭州做通判的时候,他的上司,也便是杭州知州陈襄请他参加一个宴会,苏轼以前也参加过这样的宴会,但他最近有好几次没参加,陈襄就写了诗来责备他,于是苏轼写了一首诗《述古以诗见责屡不赴会,复次前韵》作答,讲了自己不去赴宴的情由:我生孤僻本无邻,老病年来益自珍。
肯对红裙辞白酒,但愁新进笑陈人。
北山怨鹤休惊夜,南亩巾车欲及春。
多谢清时屡推毂,豨膏那解转方轮。

苏轼的回答用本日的话说便是:我有点轻度“社恐”啊,我年纪大了身体不太好有点“三高”啊,以是更加把稳自己的身体了。
到了酒席上,对着歌女,我当然不好意思不饮酒,但我也担心那些新进的官员嘲笑我这个旧人。
这里须要指出的是,苏轼是由于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自请外调到杭州的。
许多附和新法的官员当选拔,我坐在这些官员之中难免有点尴尬呀!
在这里,苏轼颇有些自嘲的意味。
接下来便是典故了。
“北山怨鹤休惊夜”反用孔稚圭《北山移文》中“蕙帐空兮夜鹤怨”,便是讲一个人原来去隐居,后来他就走掉了,山上的鹤以为他不回来做隐士了,以是心里有怨恨。
“南亩巾车欲及春”,这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这些都是说苏轼想要真正隐居,对荣华富贵、美酒华筵兴趣不大。
但《北山移文》是讽刺假隐士的,苏轼这里说的意思恰好和原文相反,这便是反用典故。

那么,上司陈襄看了这首诗,是不是会不高兴,以为苏轼这个人不识抬举呢?苏轼在末了两句中阐明了一下,也用了典故。
“多谢清时屡推毂”,推毂便是推车,《史记》《汉书》里都用过,比喻推举人才。
苏轼对陈襄说,你对我的引荐之恩,我并没有忘却,并不是我不来吃这顿饭,便是利令智昏了。
怪只怪我自己志不在此,“不求上进”,就像车轴涂上了猪油润滑,可是轴孔是方的,再润滑车子也推不动啊。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中淳于髡的话:“狶膏棘轴,所以为滑也,然而不能运方穿。
”(注:狶同“豨”

苏轼这首诗用了不少典故,他为人的风格,乃至是政治态度,都暗暗在这首诗里表达了。
如果理解了诗中典故的意义,他的这种生理,我们完备能够体会到。
这首向上司做阐明的诗,恐怕也会引起本日不少职场人士的共鸣吧。
这便是诗的魅力,穿越时空却能“感同身受”。

【思想者小传】

方笑一,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籍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
紧张著作有《诗家十讲》《诗意人间》《经学、科举与宋代古文》等

(作者照片由本人供应)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不雅观新闻”,违者将依法深究任务。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不雅观点。
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笔墨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雍凯

来源:作者:方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