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寄王昌龄,也留下一首至今仍动听至深的经典七绝,读书时哀求朗读并背诵全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夜郎是哪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规啼鸣

这首诗很多人都非常熟习,首句写诗作时为杨花落尽子规啼鸣的时节,当是暮春时候,后一句应题,是说听闻王昌龄左迁龙标,经由五溪。

后两句非常经典,却留下了两个千古谜题,一则末句到底是“随风”还是“随君”;三则诗中的“夜郎”到底指哪里?除此,此诗到底写于哪一年,也是个谜。

末句,应该是“随风”或是“随君”,从语义上来说,读书君认为二者皆可,月行与人相随,以是托这片思念之心寄予明月,随着你一起去到你去的地方,这是可以解的;而“随风”,同样也是可以。
有人认为,墨客已经将愁心托与明月了,此句再托与风,看似不合理。
但把随风的,理解为明月而非愁心,仿佛明月被风吹而过,直到夜郎西,多有想象力呀。

随君直到夜郎西

而其余两个谜,则要从王昌龄的贬谪进程提及。
王昌龄历两次贬谪,虽然新·旧《唐书》《唐才子传》《河岳英灵转》中都有所提及,但都没有写明详细韶光。
目前大多认为,王昌龄首次被贬,是在开元二十七年,也便是739年,这次贬江宁丞;第二次被贬是由江宁贬至龙标,为天宝七年,也便是在748年。

李白与王昌龄两人的交集正始于王昌龄第一次被贬江宁时,二人相遇,一见如故,互有赠诗。
王昌龄写下《巴陵送李十二》:

摇荡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李白也有写《邺中赠王大》,表达相遇后奉为心腹之情:“我愿执尔手,尔方达我情。
相知同一己,岂惟弟与兄。

王昌龄这次被贬龙标,李白听闻,不由悲从中来,写下开头这首经典之作。
他将一片愁心寄予明月,托明月伴随君直到要去的地方,寄托他的瞭望与相思。
这首诗作于748年王昌龄被贬龙标后。

而诗句末了的“夜郎”又是指哪里?由于李白有被流放夜郎的经历,有不雅观点认为此处的夜郎是指李白所流放的夜郎,由王昌龄被贬而遐想到自身的遭遇有同感。
但王昌龄故于757年旁边,当时他已经贬龙标好几年,而李白流放夜郎的韶光是在安史之乱之后,也就在757年后,结合韶光线来看,这首寄给王昌龄的诗与李白流放夜郎的经历并无关系。

而从地理位置来看此不雅观点也不合理。
王昌龄被贬之处龙标在今湖南黔阳,据诗意理解,其位置应在“夜郎以西”,解释诗中的夜郎只在黔阳以东,并非平常大家所理解的贵州“夜郎”。
那这里的夜郎在哪儿?《沅陵县志》中有记载唐时有“辟沅陵县置夜郎县”。
《唐人七绝诗释》为这首诗表明时也特殊解释:“此夜郎在今湖南省沅陵县。

以是,从诗意及时间线上来看,此诗中的夜郎,当指今湖南沅陵。

相对地理位置参考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