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早期爱写讽喻诗,但是自从为武元衡遇刺上书后被贬江州,从此意志消沉。又受佛道文化的影响,诗风开始倾向闲适散淡。
这一首《岁晚》便是写在他被贬江洲之后,他在诗中一壁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一壁抚慰自己恪守定命,把世间事都看淡了。
一、《岁晚》全文及赏析
《岁晚》——唐·白居易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
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
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
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弥安。
亦尝心与口,静念私自言。
去国固非乐,归乡未必欢。
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
诗文意译:秋日的霜降过后,河水就会流回原来的深渊,树叶也会被秋风吹落到山涧里。一年的韶光,就这样缓慢流逝了。万物都回归到它们的本源,为什么被贬到南方的客人,五年还不能还乡。
命运是早就安排好的,日子长了,心里也就坦然了。我常把心中所思所想,趁着没有人的时候,悄悄地拿来自言自语。离开故土固然不高兴,但是回去了,就一定会愉快吗?何必自寻烦恼,放弃大略的生活,再回去自找麻烦。
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书要求天子追查凶手,结果遭到朝官的弹劾,由于他当时已经不是“言官”了。大约在五年之前,白居易是唐朝的“右拾遗”,也便是后来所说的“言官”,他的事情便是给天子提建媾和见地。
在元和十年以前,白居易创作出了很多讽喻诗,比如《卖炭翁》、《杜陵叟》等等,后来都非常有名。但是这些诗歌在替他赢得名声的同时,也替他得罪了朝中权臣。
元和五年后,他就被免去了“右拾遗”的官职,没有人乐意听他的话了。可是武元衡遇刺不是一件小事。白居易认为自己该当站出来,舒展正义。没料到,被人扣了一个越级议事的帽子。还有人揭破他不孝,说他在母亲看花坠井后,还写看花赏月的诗。
之后,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在任上写了许多名作,比如我们中学时期学过的《琵琶行》便是个中之一。这一首《岁晚》不太有名,不过却写出了他被贬五年后的心态变革。
从那往后,那个直言敢谏的现实主义墨客就变了。越今后,白居易的诗风越是散淡。从前怀着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进行写实的创作,后来却只能转为“安分守己”、“独善其身”。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发起者,他的诗用语浅白,很随意马虎看懂。这一首诗表达的便是他在思乡之余,那种纠结的心态。他五年没有回家,思念自己的家乡。
同时,也是在盼着再度回到唐朝政治的中央。然而,他知道自己思念没有用。能不能回去,节制在别人的身上。于是,他以为自己该当认命。
进而开始奉劝自己:回去有什么好呢?回去往后,朝堂还是那个朝堂。朝堂里的人还是原来那一班面孔可憎的人。当时的他,还没有完备放弃“兼济天下”的空想。他那种思想,和朝中浑浑噩噩的那一群人,扞格难入,他又何必回去找麻烦!
二、白居易诗风的迁移转变点白居易自号“乐天”,在民间传说里面,他给人印象是非常洒脱,生活富余的一个老头。网络上常常批评他晚年包养歌姬,把他描述得又老又色。但是,事实上他曾经也是一个热血少年人。
白居易出生于官宦之家,祖父和父亲都当过官。由于战乱,父亲把他和母亲以及别的孩子都送到乡下养育。三岁的时候,白居易就随着母亲识字,五岁就学会了写诗。
虽然是官宦人家的孩子,但是在那个浊世中,父亲的收入十分微薄,白家的生活还是比较艰巨。以是白居易从小读书用功,年纪轻轻,就把自己读成了近视眼外加“少白头”。
野史中说他的母亲精神上有问题,时常发疯,只能在复苏的时候教他一下。后来,他十六七岁闯长安,通过写诗闯出了名堂,又通过科考当了官。
白居易二十五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他活着的时候,穷得没钱回家看儿子,去世的时候也穷得没有钱下葬。白居易就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出生,发展。
但是他当官之后,一贯坚持操守,用笔替老百姓说话,鞭笞贪官。没想到不久之后,他发疯的母亲也失落足掉到井里淹去世了,这件事后来就成了别人攻击他的痛处。
唐朝经由安史之乱后迎来了复兴,唐宪宗当天子时,白居易、元稹等一干文人是非常高兴的,由于他们以为这是一个可以让自己大展技艺,万里流芳的时期。然而,他们还是把世事想得过于大略。
朝堂中的阴郁势力通过行刺宰相武元衡,杀鸡儆猴。白居易身为武元衡的朋友,无论从个人情绪还是政治态度上来说,都不可能一声不响。结果他一上书,就被扣了几顶大帽子,遭到了贬谪。
在外流放多年后,白居易完备认识到自己是朝中并无根基。他势单力孤,根本无法与朝中的强大藩镇同党相反抗。以是他写诗说:我想回家了。可是回去也不一定好,还是不要回去自找麻烦了。
结语有人在评价白居易的时候,提到他和杜甫的不同时说:白居易虽然继续了杜诗的现实主义思想,但是他的现实主义是带着一定功利性子的。一旦遭受打击,他的思想就发生了改变。
他写讽喻诗最多的时候,也差不多便是在元和十年以前担当“右拾遗”的那一段韶光。由于向天子进谏言,是他的任务。
后来,他失落去了这个官职,又被流放在外。再加上受到了佛道思想的影响,他就逐步地开始变得识时务,听定命了。于是开始感叹:同时六学士,五相一渔翁。
虽然他不能像屈、杜一样,始终保持初心,但是他在青壮年时期曾经写下的那些伟大的现实主义诗篇,至今仍旧折射着刺目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