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阁夜》简析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公众安史之乱\"大众,携妻儿由陕西到达成都,依赖剑南节度使严武等亲友接济坚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763年2月17日持续近八年之久的\公众安史之乱\"大众终于结束。大历初年(766年)四川段子璋、徐知道、崔旰等人相继发动叛乱,这时的成都已不再安稳,再加上势力强大的吐蕃不断侵扰蜀地,导致蜀中大乱。766年春夏之交,杜甫由成都出发,流落到了夔州,在夔州都督柏茂林等人的帮助下,过上短暂、优裕而闲适生活。
《阁夜》便是在这样一种动荡的时局中产生。这是墨客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墨客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三峡长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声和号角声,感慨万千。他由面前的情景想到国家时局的动乱,百姓生活的凄苦,再由历史人物遐想到自己的境遇,诗中虽透出凄凉哀伤之意,却也有雄浑、铿锵的豪迈。
首联作者用拟人的手腕,流水对起,笔势突兀。\公众催\"大众字表现出作者感慨人生短暂,岁月匆匆,光阴飞逝、光阴荏苒。\公众霜雪\"大众一词,更逼真地写出了墨客衰年岁暮,久客不归,沉沦腐化天涯的悲惨与寒怆,为全诗奠定了一种的沉郁悲哀的笔调。
颔联\"大众五更\"大众传来悲壮的鼓声和号角声,三峡倒映的银河星辰,随着江颠簸摇。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侧面陪衬出当时兵革未息、时局动荡、战事紧张的气氛。天上星河虽然壮不雅观无比,但映照于三峡江面,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荡不定的景象,这彷佛与墨客风雨飘摇的人生、时局的纷乱有些相似。首联和颔联,作者写景,从地面的霜雪写到天上星河,从静态的寒宵雪霁写到动态的江上洪波,从面前山川遐想到自己的处境和国家的命运。 因此,明朝的高棅撰在《批点唐诗正声》说:\公众首联雄浑动荡,卓冠千古。次联哀乐皆面远景,人亦难道。结以忠逆同归自慰,然音节犹婉曲。\"大众此两联写景,为颈联写人和尾联抒怀做了铺垫和蓄势。
本诗是一首近体诗,双句押ao韵,每句以平声扫尾。四联中,每一联双数字的平仄相对,对仗极为工致。句法上,作者别具匠心,采取了错位的分外句法,\"大众野哭几家\"大众,\公众夷歌数处\"大众,原来该当\"大众几家野哭\"大众 和\公众数处夷歌\公众,通过词序的交流,强调:时局动乱,多少人家在寂寞的旷野中恸哭,哭声中传来的是战役的讯息;惟有远处长江中几处渔人和山上樵夫唱起的夷歌,还透着一点生命的声息。一\"大众哭\"大众一\"大众歌\公众,悲喜相对,以乐写悲,让人悲从中来。
尾联,作者纵目了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引出对人事的无限感慨。象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他是贤是愚,都同归于黄土之中,现实生活中的自己颠沛流离,寂寥与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
《阁夜》的行文富于变革,意境开阔。首联着重渲染全体秋日的凄凉气氛,好比一幅工笔画,形、声、色、态,惟妙惟肖;颔联渲染出秋日的肃杀,好比一幅写意画,浓墨而重彩。本诗沉郁抑扬,蕴藉深奥深厚,诗中作者将浓郁、忧愤、蕴藉的感情和万里飘泊、身体多病、客居异域、孤独无靠的伤悲心情倾泻而出。本诗措辞的刚健遒劲,腔调铿锵有力,章法弯曲变革,做到了前后相对,句中自对,富有音乐美。
大张老师近期将上传中学语文各板块知识点,请关注头条号:大张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