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阳”了也不焦急。该吃药吃药、该安歇安歇,转头不忘做个抗原,发在朋友圈高调官宣:“我阳了!
”
随着阳了的人变多,段子手数量也开始增加。
于是,各种“抗阳”段子出没在各大社交场所,让人发着高烧、哑成鸭子,也不由看得笑出了“嘎嘎”声。
比病毒更盛行的,
是段子
新冠“中招”的人越来越多,病毒在泛滥,段子也层层升级。
最初,人们惨遭“阴阳”两隔。
一层薄玻璃,隔开了办公室的阳间和阴间。
物理上的隔阂,带来了时空不雅观的变异。
在“阳间”,伴随着谐音梗、剧情梗、台词梗,延伸出了各种平行宇宙。
新冠版武侠天下里,杨过、杨康各处走,重阳几度出江湖,偶有郭襄、郭芙之流,终生不得杨过,此生不入“阳间”,堪为人间大幸。
新冠版甄嬛传天下,“宝娟嗓”“剪秋头”“颂芝呕”堪称三大自然征象。
在新冠版青青草原,各种“乐陶陶”“
每个人身上的毒株也有了自己的姓名。
最初,人们只是根据症状的轻重,概括性地给毒株分类,如“温和的毒株”、“海淀毒株”等。
喉咙塞小刀、鼻里注水泥,这些已不敷以概括网友们的遭遇。各种奇葩症状,让各类画风清奇的毒株上线,比如让人持续放屁的“屁株”,因某相声演员涌现同款症状,一度上了热搜。还有使人胃口大开的“炫饭株”,让人溘然爱长进修的“学习株”,令人泪流不止化身悲哀蛙的“哭株”……
只管专家再三表示,所谓“不同毒株”并无科学依据,但挡不住大家挖掘新症状、发明新毒株的激情亲切。
纵然吃药,网友们也能玩出新花样。
自从人们创造布洛芬有不同“皮肤”后,关于布洛芬小人的“角色扮演”活动,便在社交平台优势行起来,不少网友模拟小人动作,还自发编排“新冠退退退”等舞蹈,给“阳”人们打气。
一韶光,病毒扩散,段子各处。不少网友未必传染了新冠病毒,但早早地看了不少新冠段子。
可以说,在这场病毒与段子的赛跑中,段子略胜一筹。
段子里都是详细的人
抗阳段子的涌现,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一定。
但生病便是生病。大规模地传染,对付个人和社会,都并非轻松的事情。此时,段子就像一剂“精神止痛片”,平复焦躁和不安。
因此,有趣的段子,成为全民“抗阳”的新姿势。
而“抗阳”段子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把人与人联系起来,传达“你阳我也阳”的事实,见告人们,面对新冠,你不孤独。
段子取材于生活。“抗阳”段子里,是疫情下的千人千面。
不少人在“阳”了之后,第一反应是发朋友圈,讲述“中招”体验,分享治愈履历,让周围人做好生理准备的同时,也在用轻松的态度,不断向周围人通报乐不雅观感情,缓解旁人的新冠焦虑。
编段子,也是一种自我“治愈”。有生理咨询师指出,分享变“阳”经历,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自身处境,调动更多前额叶资源,帮助我们应对问题,同时引发“他人在场”的察看犹豫情景,一定程度上激活我们的上风应对。
同时,在“阳”气冲天的段子天下,时时出没一些“负隅顽抗”的天选打工人、天选奉养人。他们在段子中不甚生动,却在周围人纷纭躺倒时,一边吐槽,一边扛起事情和家庭的担子。
段子可以接地气,
但不能接“地府”
讲段子,是用诙谐化解疫情的苦。
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起“新冠”段子,“抗阳”段子,更适宜用来概括这些有趣的内容。
然而,有的“抗阳”的段子,略显轻佻。
如今,“阳”已经成了流量密码。为博眼球,各种摆拍的分享视频、生造的词汇和瞎编的段子,在各大平台上呈现。
网上盛传的不少段子,看似诙谐风趣,却经不起考虑。在某些段子里,一些不符合科学、医学知识的内容,庸俗、媚俗的不雅观念,悄然混迹其间,引发读者的不适。
有的段子把“别人都阳,就你不阳”解读为社交能力差,把防疫方法做得好、核酸检测为阴性的好事给“污名化”。
有人在毫无科学依据的条件下,声称要主动传染、人情传染,并环绕所谓“初阳权”,提出“爱一个人,就要传染他身上的毒株”等反智辞吐。
还有人把毒株温情化、娱乐化,不仅感谢病毒的“仗义”,让家人轮流传染;还扬言要主动传染“美容株”、“减肥株”,称“发热一天两夜”,就能“皮肤细腻白皙、脸变紧致、眼睛变大、单眼皮变双眼皮”,还要“紧急出售仙颜毒株”。
事实上,疫情并未结束,我们只是换了一种办法去面对它。无论如何,基本的当心不能放松,此时过分渲染轻松欢快,哪怕通过段子的办法,也不大妥当。
心有所畏,行有所止。好的段子,要乐不雅观,但不能盲目乐不雅观;要诙谐,而不能把无知当有趣;要共情,而不能把低劣当谈资。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