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廿四气诗·白露八月节》

【唐代】元稹

露沾蔬草白,景象转青高。

叶下和秋吹,惊看两鬓毛。

白露节气赏析唐代元稹咏廿四气诗白露八月节

养羞因野鸟,为客讶蓬蒿。

遑急收田种,晨昏莫辞劳。

译文

露水沾湿了稀疏的秋草,颜色显得发白,白露时节的天空,逐渐转变成青色高远。

在树叶之下,在秋风吹过,惊异创造双鬓已经斑白。

野鸟开始养羞,储藏食品。
作客他乡,讶异自己就像一个孤蓬,流落不定。

遑急火燎抢收野外里成熟的庄稼,从早到晚不怕费力而退却。

注释

1.沾露:被露水沾湿。

2.蔬草:稀疏的秋草。

3.青高:青蓝色天空变得高远。

4.秋吹(chui四声):秋风吹过。
唐代杜牧“歌吹是扬州”,亦读四声,才符合平仄。
唐代“吹”,是多音字,在诗中常常作仄声。

5.两鬓:指两边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

6.养羞:指储藏食品。
《逸周书·时训》:“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羣鸟养羞。

7. 为客:他乡做客。

8.讶:诧异,感到意外。

9.蓬蒿:蓬草和蒿草。
亦泛指草丛;草莽。

10.遑急:形容庄稼成熟,田舍收割时的心态。

11.晨昏:从清晨到晚上。

赏析

这是唐代大墨客元稹《咏廿四节气诗》之白露节气的一首诗。

白露,是一个令人感到天高气爽的时节。
此时,暑热已经完备散去,秋意渐浓。

所谓一阵秋雨一阵凉,说的便是这个时候。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所谓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阐明:“水土湿气,凝而为露。
秋属金,金色白。
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古人在《孝纬经》中也说:“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白露,比其他时令更多了一份诗意。
让人不经意想起《诗经》中的句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又如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白露会让人生出一份光阴老去的觉得。
对着镜子看两鬓白发的人多了起来。

秋风吹过,人们常常回忆这生平过得值不值,有的因无所作为而仇恨不已。

元稹在白露惊秋时节,生发了光阴老去,自己作客他乡,一事无成的感叹。
却又在农人收成的庄稼地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与归属感。

首联,露沾蔬草白,景象转青高。
是说,露水沾湿了稀疏的秋草,颜色显得发白,白露时节的天空,逐渐转变成青色高远。

此时,天空中常常涌现鸿雁南归,墨客内心每每产生,“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的感慨。

除了鸿雁在青色高远的天空飞过,燕子也开始南飞了。

这是白露时节三候中的前两候:鸿雁来,元鸟归。

颔联,叶下和秋吹,惊看两鬓毛。
这句是说,在树叶之下,在秋风吹过,惊异创造自己双鬓已经斑白。

韶光在叶下流淌,在秋风里流逝,在两鬓斑白里显现。

惊秋,同时也是惊生,一种功名未立,而时不待我的永恒悲哀。

颈联,养羞因野鸟,为客讶蓬蒿。
这句是说,野鸟开始养羞,储藏食品。
作客他乡,讶异自己就像一个孤蓬,流落不定。

“群鸟养羞”是白露三候之一。
个中,“羞”字同“馐”,有美食之意。
“玄武藏木荫,丹鸟还养羞”,养羞,是说诸鸟感知到肃杀之气,纷纭储食以备冬,如藏珍馔之意。

由“群鸟养羞”,墨客遐想到自己在忙些什么。
不过是为官他乡,做客一方罢了。
功名未就,奇迹未成的墨客,觉得自己就像一根流落的蓬草,孤苦无依。

尾联,遑急收田种,晨昏莫辞劳。
这句是说,农人们遑急火燎抢收野外里成熟的庄稼,从早到晚不怕费力而退却。

农谚语,“白露不低头,割稻喂老牛(指晚稻)” , “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
”说的都是白露时节,庄稼成熟待收的意思。

这就与自己的自艾自怜形成了强烈比拟,农人们都没有韶光感叹,他们只知道播种收成,哪里有韶光去感叹人生的愁苦。

群鸟养羞,储藏食品;百姓劳碌,收成田种。
在收成的时令,理应开愉快心才对。
大地回馈给我们丰收,这便是最好的礼物,也是生命不息,劳动不止的代价所在。

俚语云:“白露勿露身。
”白露时节,我们也要做好保暖事情,只管即便短衣换长衣,早晚凉时多添衣。

作者简介:严勇,文学硕士,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学员。
现任泰州副刊编辑,《稻河》编辑。
已出版散文集《读书旅行》,文史集《泰州史话:运盐河边的城市》,随笔集《风采泰州》。
公开拓表文章三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