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34;处",上面是猛兽的爪子,可能是虎爪,下面是一个站立的人,表示饿虎扑人。有人推测,远古时期将去世刑犯投入虎穴,或者把恶虎放进监牢,让恶虎残食罪犯。"处"造字的本意便是饿虎残虐犯人。
当然更普遍的意见是,甲骨文中没有"处"这个字。"处"字最早见于西周的金文。有人认为字形像是一个头戴皮冠坐在几上的人。
"几"是古人席地而坐时用来依赖的用具,或者搁置物件的小桌子,坐累了就靠在或坐在几上暂时安歇一下。
也有人认为字形像是一只蹲着的老虎,上面是一只虎头,左下的"几"表示虎足,右下的"几"可能也是虎足的变形。无论看作像什么,大都认为"处"字的本意为暂时停滞、安歇的意思。
小篆有两种"处"字的写法。
一种是去掉虎头的"处",只保留了金文中的下半部分笔画。另一种是带有虎字头的,也便是加上了声旁“虍”(hu),而且把表示虎头部分旁边两边的笔画向下拉长了,仿佛老虎威武的身躯,全体字有些像正面蹲坐的老虎。
隶书的"处",虎字头简化,旁边两边的长笔缩短,左下角的虎足涌现了捺画。
楷书繁体字延续了隶书的写法,虎字头的撇画拉长,其他基本没有做大的改动。不带虎字头的小篆"处"字,隶变后写作“処”。当代通畅的简化字形"处"字,则是由这个"处"变革而来的,将"几"写作了"卜"。
读作处“chǔ”时,表示居住、栖息,如独处,又表示一起生活,有交往的意义,如:和平共处。读作处"chù"时,大多作名词用,意思是所处的地方、场所,如:高处,又指机关或者机关里的一个部门,如: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