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儿子王雱,幼年便能吟诗为难刁难。
有—天,王安石想考考他的文才,便边用饭边出了一个上联:一刀剖开舟两叶,内载黄金白玉。
王雱意识到这是条谜联,他先说出了答案——煮鸡蛋,接着对出下联:双手冲破坛一个,中藏玛瑙珍珠。
“对得好!”父亲把儿子抱起来,连声夸赞,并道出答案:“吾儿所吟乃石榴。
” 

 

2、文天祥妙对考官  

  宋代,江西某地举行县试。
主考官别出心裁,规定笔试前先口试。
最后进考棚的是—个袖子里拢着一朵桃花的年幼的考生。
主考官见状,脱口吟出上联:幼童生暗藏春色。
幼童从容地施礼答道:老宗师明察秋毫。
主考官大喜过望,拍桌赞叹,记下他的姓名,结果取为秀才第一。
这位才思敏捷的幼童生,便是后来举进士第一、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古今神童妙联故事八则孩子的聪慧有时会超出你的想象

3、于谦少年怀大志  

  明代于谦,七八岁时就能出口成对,挥笔成章,人称“神童”。
有一年清明节,父亲于彦昭领着于谦及其叔父前去祖坟扫墓。
他们边走边吟诗为难刁难。
当他们途经一个名叫凤凰台的地方时,叔父兴致勃勃,登台年夜声吟出一联:目前同上凤凰台。
于谦随口对道:他年独占麒麟阁。
二位父老听了,又惊又喜,异口同声地夸赞道:“有抱负啊!
”  

4、李调元出口成对  

  清代才子李调元,五岁时便能吟诗为难刁难。
一次老师问他:“养蚕何用?”李调元顺口答出一联:蚕作茧,茧抽丝,丝织绫罗绸缎暖人间。
老师一听暗暗称奇,便索性叫他对出下联。
李调元略一思忖,对出下联:狼生毫,毫制笔,笔写锦绣文章传天下。
后来李调元果真非凡,中了进士,成为清代著名文学家和戏曲理论家。
 

 

5、林则徐妙语解围  

  民族英雄林则徐小时候应童子试,因人拥挤,父亲就扛着林则徐进了考场。
考官见此情景,便开玩笑道:子将父作马。
周围人哄然大笑。
林则徐的父亲一脸窘态,十分尴尬。
林则徐当即大声对道:父愿子成龙。
笑声溘然停滞,满场人为之惊叹称奇。
  

6、魏源对联惊县令  

  清代著名学者、大思想家魏源,自幼聪慧无比,遐迩有名。
魏源九岁时应童子试,唱名时,县令指着自己茶杯中画的太极图吟出一条上联:杯中含太极。
当时,小魏源怀内正揣着两张麦饼,他便以此应声对出下联:腹内孕乾坤。
县令一听,惊叹不已。
  

7、鲁迅幼时显才能  

  鲁迅幼时就读于三味书屋,长于对课。
曾以《尔雅》中的“比目鱼”对寿师长西席的“独角兽”,深得师长西席好评。
寿师长西席夸赞说:“‘独’不是数字,但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字,却有双的意思。
可见是存心思对出来的。
”有一次,寿师长西席出一五字对曰:陷兽入阱中。
鲁迅倾刻对出下联:放牛归林野。
又获师长西席好评。
 

 

8、郭沫若对联免罚  

  郭沫若幼时既聪明又调皮。
一次,他和同学趁老师去钓鱼,偷吃了学校后面老衲人种的桃子。
和尚为此事找老师告状,并请追查。
于是,老师拿着戒尺,板着面孔,训斥起学生来。
训完,在黑板上书一联: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写罢,对学生说:“谁能对出下联则可免罚。
”这时郭沫若站起来问:“老师,如果对得好呢?”老师略一思考说:“全免了,一个也不惩罚。
”郭沫若高兴地说:“我来对下联: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老师一听,惊喜非凡,连声喝采,当即宣告:“由于郭鼎堂(郭沫若原名)的下联对得好,偷桃的事,不再深究,惩罚全免了!不过今后不准重犯。

图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