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日我们来谈苏轼的一首酒诗,苏轼当时任杭州通判,到了杭州,泛舟游西湖是必不可少的,苏轼在西湖饮酒后返家途中,就写了这首《湖上夜归》:

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
篮舆湖上归,东风洒面凉。

苏轼湖上夜归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

行到孤山西,夜色已苍苍。
清吟杂梦寐,得句旋已忘。

尚记梨花村落,依依闻暗香。
入城定何时,来宾半在亡。

睡眼忽惊矍,繁灯闹河塘。
市人拍手笑,状如失落林獐。

始悟山野姿,异趣难自强。
人生安为乐,吾策殊未良。

杯中还有酒,我已经不再干杯了。
我饮酒不求一醉,只求半酣。
半酣之后到快乐,风味尤其长。
我乘上篮舆行走在西湖边上,东风吹拂着我的面庞,带来了一丝凉意。

行走到了孤山的西边,夜幕也已经降临,天色苍苍。
我忽而吟咏着诗句,忽而又进入梦乡,刚才吟咏出的一句好诗,随即立时又遗忘了。

我还记得经由梨花村落的时候,还能闻到梨花的喷鼻香味。
进入杭州城定时候,不知道已经是什么时辰了。
城中的来宾,多数都已经返回家中。

醉眼朦胧的时候,溘然惊醒,左顾右盼,心中有些慌张,忽然瞥见繁华的灯光,照亮了热闹的沙河塘。
市民们见了我都在拍手欢笑,嘲笑我像在森林里迷失落了方向的獐。

我开始觉醒到我不该做官,山野之人是不该奔波在官场中的。
我的本性是热爱大自然,改变本性实在太勉强。
人生涯着该当高枕而卧,这样才是最快乐的,现在我还没有对策找到这种快乐。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
”苏轼由于应酬太多,怕无节制的饮酒,就落入了“酒食地狱”。
他为了不进这地狱,就给自己定了一个宗旨,只求半酣,不求一醉。
按照宗旨行事,只要酒量到了,就算羽觞里还有酒,也不喝了。

“半酣”是个怎么样的状态,这首诗里就把“半酣”的状态描述得淋漓尽致。
“篮舆湖上归,东风洒面凉。
”脑筋还比较清晰,知道自己乘着篮舆,触觉也正常,能感想熏染到东风拂面的清凉(篮舆是古代供人乘坐的一种交通工具,一样平常以人力抬着行走,类似后来的肩舆)。
“行到孤山西,夜色已苍苍。
”视觉上也清晰,知道行走到了孤山,也辨认出夜色降临。
但究竟是“半酣”了,有了醉意,“清吟杂梦寐,得句旋已忘。
”苏轼嘴里念着诗句,朦胧之间又进入梦乡,醒来之后,刚吟诵出来的好诗又忘了。
这两句将苏轼半醉不醉的状态描述得十分细致。
“尚记梨花村落,依依闻暗香。
”脑筋里还能记得经由梨花村落时,东风送来的梨花暗香。
“入城定何时,来宾半在亡。
”虽然不知道现在的时辰,心里也还关心着西湖上一起饮酒的客人,他们该当都大部分回到家里了。
“睡眼忽惊矍,繁灯闹河塘。
”半醉半醒之间,溘然惊醒,面前一片繁华热闹,灯光照亮了全体沙河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前面这部分,写苏轼在归家途中的所思所见,清楚地描述出“半酣”的状态。
后面笔锋一转,写自己的感慨。
“市人拍手笑,状如失落林獐。
”苏轼乘着篮舆,半醉不醉的样子被市民们见到了,他仿佛看到了市民们在嘲笑他,他以为自己就像是森林里迷路了的獐。
“始悟山野姿,异趣难自强。
”苏轼热爱大自然,却奔波于官场之中,太过勉强。
苏轼不满于现状,他名扬京城,原来斗志昂扬,打算干一番大奇迹,却由于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杭州。
他的政治空想没法实现,贰意气消沉,有心归隐,却在出世和入世之中犹豫未定。
他的抵牾在于想要闲适安逸,想要高枕而卧生活在大自然中,又想要出仕,作出一番奇迹。
“人生安为乐,吾策殊未良。
”只可惜,他还没有找到方法做到。

苏轼的生平,做官与退隐的抵牾,一贯都存在,他后来有一段韶光是归隐了,但朝廷一征召,他也就回归官场了。
这是后话,我们这里就不细说了。
这首诗中,我们看到,苏轼“半酣”,进入了一个境界,忘却了官场束缚、忘却了俗世人情,真实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想熏染,写出了一首难得的饮酒诗。
比较那些“酒神”,如陶渊明那样豪饮之人,“篇篇有酒”,苏轼这样“半酣”,却也写出了许多精良的饮酒诗,可见其过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