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域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韶光过的真快,来日诰日便是农历的玄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比较主要的重阳节
重阳节是思念先祖、戴德生活、关爱老人的日子,人们会在这一天人们会登高祈福、赏菊饮酒、佩戴茱萸等,以祈求吉祥、龟龄和避邪消灾。

重唐代时,重阳节就已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历经数千年的传承,无数的文人墨客把玄月九日重阳节常被作为题材进行描述和歌颂,因此也留下了浩瀚随处颂扬得的幽美诗句,如“独在异域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莫道赓续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这些诗词很多人都能诵读出一两句,但是你还记得这些诗词的全文吗?下面这六首绝美的重阳节诗词,快看看,你还能读全几首?

1、《玄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域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六首重阳节绝美诗词很多人会背一两句很少有人记全诗你呢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到重阳节,便是这首诗刷屏的时候。
这首诗是墨客王维17岁在长安谋取功名时所作,王维少年时就与胞弟王缙离开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到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客游。
十七岁那年的重阳节,胞弟王缙回蒲州去了,一种难以排解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在举目无亲的王维心中爆发,于是他创作了这首《玄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域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一名句,以其简洁而有力的表达,成为最能表示客中思乡感情的警句。
用 “独”“异” 两个字,分量十足地表达出墨客对亲人的思念以及自己孤孑的处境;而 “每逢佳节倍思亲” 的描写十分自然,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也存在,但碰着如佳节这样的触媒,就很随意马虎爆发,乃至不可抑制。

2、《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这首诗是唐代墨客杜牧于唐会昌五年(845 年)创作的一首七律。
当时杜牧任池州刺史,他的朋友张祜前来拜访。
两人惺惺相惜,都党争牵连,怀才不遇,在重阳节这天两人江边痛饮,登高远眺,为了安抚张祜,于是便做了此诗。

诗的首联描述了秋日的景致,大雁南飞,江水倒映着秋影。
颔联和颈联表达了墨客在尘世中难得愉快,以是要在重阳节尽情饮酒、插菊,不必为夕阳西下而感伤。
尾联则是对人生的感慨,认为古往今来都是如此,不必像齐景公那样在牛山哭泣。

3、《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薄暮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赓续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李清照在婚后思念远方的丈夫赵明诚所作。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 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
婚后不久,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的李清照深邃深挚怀念着远行的丈夫。
崇宁二年(1103 年)的重阳节,李清照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通过描述薄雾浓云的景象、瑞脑喷鼻香的袅袅青烟、重阳佳节的氛围、东篱边的把酒赏菊等景象,陪衬出一种悲惨寂寥的氛围,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深切思念和孤独寂寞的心情。
尤其是结尾 “莫道赓续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三句,以黄花比喻人的干瘪,以瘦暗示相思之深,蕴藉深奥深厚,历来广为传诵。

4、《定风波·重阳》——宋·苏东坡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 年)玄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重阳节到来之际,苏轼与新任黄州太守徐君猷等客人登高赏菊,饮酒赋诗。
苏轼有感于杜牧《九日齐安登高》诗,心境同等,遂作此词以表达他唯物的死活不雅观,同时也为佳节助兴,与新太守共赏。

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他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事的豁达态度。
这首词上片描叙了登高赏菊、饮酒言欢的情景;下片写以酒助兴,登山临水,不必因夕阳西下而产生迟暮的哀怨,直言朽迈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全词以景入情,即景生情,显示了苏轼对世事、人生短暂的恬淡达不雅观的胸襟。

5、《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五代·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喷鼻香坠。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小雨。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后期的作品,详细创作韶光不详。
根据词意,此词当是李煜亡国被俘作囚虏后改封陇西公时的秋日所作。

当时李煜经历了亡国之变,从帝王沦为囚徒,生活和心境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在重阳节这个传统节日里,他登上高台和水榭了望,看到满阶的红叶、飘落的茱萸喷鼻香坠、飘溢着喷鼻香气的紫菊、晚烟笼罩的小雨以及咽寒声的新雁等景象,不禁触景生情,感慨光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悲愁离恨涌上心头,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词中通过描写重阳节的习俗和晚秋的景致,既包含了对往昔重阳节的回顾,也有对面前处境的无奈和感慨,表达了他难以排解的愁绪和对过去的怀念,以及对自身命运的哀叹。

6. 《蜀中九日》——唐·王勃

玄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今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公元 670 年,也便是唐咸亨元年,在重阳节时,客居西蜀的王勃与朋侪一起登玄武山遥望故乡。
当时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于是勾起了王维浓郁的乡愁,于是便作了这首诗。

王勃生平遭遇坎坷,怀乡送别诗是他诗歌中常见的题材。
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写重阳节登高了望家乡、在异域的别宴上为朋侪送行的情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南方客居生活的厌倦,同时也透露出无法归去的无奈和愁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