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去世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此诗当作于唐代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杜甫时年五十岁,居于成都草堂。一次不雅观锦江“水如海势”,波涛彭湃,则触景生情,感慨万端,但又无从提及,只好“聊短述”,抒写了他激愤的、自我解脱的、一时的人生感悟。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个中“语不惊人去世不休”为传世名句,道出了杜甫诗作的特色,反响了他负责严谨的写作态度。
此诗题中一个“如”字,突现了江水的海势 ,提高了江景的壮美层次,表现了江水的宽度、厚度和动态。江水如海势,已属奇不雅观。然而诗题却偏偏曰 :“聊短述 ”。诗题中就抑扬有致,这是墨客的一向风格。
既然是聊为短述,绝不能出语平平。墨客自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去世不休”,足见“聊短述”的良苦存心,出神入化的诗艺,严明负责的写作态度和动人心弦的审美效果。
正由于杜甫艺术上的一丝不苟、勇于创新,因此老年臻于出神入化、妙手成春的极境。所谓“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仇兆鳌评杜甫“ 少年刻意求工,老则诗境渐熟,但随意付与,不须对花鸟而苦吟愁思矣 。”(《杜诗详注》卷之十)同时他还转引钱笺可相互发明:“春来花明鸟语,酌景成诗,莫须苦索,愁句不工也。若指花鸟莫须愁,岂知花鸟得佳咏,则光彩生色,正须深喜,何反深愁耶?”(《杜诗详注》卷之十)这里是说点明春光妖冶,花喷鼻香鸟语,快乐非常,因此不存在花鸟深愁的问题,“莫深愁”为杜甫自况。至于“ 浑漫与”中的“与”字,旧本曾作“兴”,清末郭曾忻阐明说:“所谓漫兴,只是逐景随情,不更起炉作灶,正是真诗。”(《读杜札记》)此处强调任笔所之,自然而然。总之,首颔二联总体着眼,大处落墨,虽为短述,语实惊人,虽未直接描写江上海势,但胸中之海早已形成。它憨实深涵,辽阔无垠,大气磅礴。心中之海,墨客采纳了虚写的办法。正如金圣叹所说,此“不必于江上有涉,而实从江上悟出也。”(《杜诗解》卷二)所谓海势,实在是江,因此江上之景,亦应摄取,若完备避开江水,则海势亦无所寄托,而不成其为江如海势。
为此,墨客紧接首颔二联虚写海势往后,随即转入实写江水。故颈联道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著(着)浮槎替入舟。”此处虽写江水,但只是轻轻带过,如此触及江水、悟及海势的写法,令人玩味不尽。正如王嗣奭所说 :“水势不易描写 ,故止咏水槛浮舟。此避实击虚之法。”(《杜臆》卷之四)又如金圣叹所说 :“不必于江上无涉,而实非着意江上也。”(《杜诗解》卷二)尾联墨客以一“焉”字,即巧作迁移转变,融注新意。墨客之语,已经惊人。墨客说:若得陶渊明、谢灵运那样的妙手,使其述作,并同游于江海之上,岂烦懑哉!
尾联思路新奇,饶有兴味,且与首联相呼应,显示出墨客对艺术最高境界的执着追求。“更为惊人之语也。”(《杜诗解》卷二)对诗与诗题之间的关系金圣叹师长西席写道:“每叹师长西席作诗,妙于制题。此题有此诗,则奇而尤奇者也。诗八句中,从不欲一字顾题,乃一口读去,若非此题必不能弁此诗者。题是‘江上值水如海势’七字而止,下又缀以‘聊短述’三字。读诗者,不看他所缀之三字,而谓全篇八句,乃是述江水也,值江水之势如海也。则八句现在曾有一字及江海乎?”(《杜诗解》卷二)从他评析中,可以得知:此诗诗题与诗中八句,构成了一个憨实海涵、博大精湛的整体。虽未写海,而如海势。此诗以虚带实,出奇制胜,弦外之音,令人叹为不雅观止。
#逐日一诗##我在头条品唐诗##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