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允端主见“革除旧习,脱弃凡近”,有感而发,以警众人。她的诗作在当时备受赞誉,被明清期间的女性诗文总集如《彤管新编》《诗女史》《玉镜阳秋》等选录。她的诗作在后世被广泛传播和赞誉,不仅由于她的文学才华,更由于她作为女性墨客的独立身份和年夜胆追求诗名的精神。
四体美人四首 其一 正面 元 · 郑允端
似共东风别有缘,美人初见下鞦韆。
花阴满地日卓午,芍药金盘五色鲜。
“似共东风别有缘”,墨客以东风为引子,暗示了与美人的相遇并非有时,而是有着某种特殊的缘分。东风不仅带来了温暖的气息,也预示着活气与希望,为全体画面奠定了温顺而美好的基调。
“美人初见下鞦韆”,将镜头聚焦于初次见面的瞬间。鞦韆,即秋千,这里用来形容女子轻盈的身姿或动作,暗示了美人的优雅与活泼。初见时的羞涩与惊喜,通过这一细节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花阴满地日卓午”,描述了韶光与地点的背景。正值中午,阳光洒在花阴上,形成一片斑驳陆离的光影效果。这样的景象既衬托出韶光的静好,也为美人的涌现营造了一个浪漫而宁静的氛围。
“芍药金盘五色鲜”,以芍药花作为扫尾,不仅展现了春天的色彩斑斓,更寓意着爱情的美好与丰富。金盘象征着富贵与尊贵,五色则代表了多样性和和谐,整体营造出一种喜庆与祥和的气氛,同时也暗示了墨客对这段相遇的器重与期待。
四体美人四首 其二 背立 元 · 郑允端
宫样新妆剩宝衣,背人伫立好腰肢。
杜陵饥客长安道,隔水临花乍见时。
“宫样新妆剩宝衣”,以“宫样新妆”描述了美人的富丽装扮,暗示了她可能身处宫廷或贵族家庭,同时“剩宝衣”三字更是突出了她衣饰的奢华与宝贵。
“背人伫立好腰肢”,通过“背人伫立”这一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美人背立的姿态,犹如天鹅般崇高而优雅。同时,“好腰肢”三字更是强调了她的身姿之美,令人惊叹不已。
“杜陵饥客长安道,隔水临花乍见时”,这两句利用了典故和想象,将读者带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场景。杜陵饥客指的是墨客自己,可能借用杜甫(字子美,号杜陵野老)的形象,来代指自己这个远方行者或文人墨客。长安则是古代中国的都城,象征着繁华与文化中央。在这里,墨客将自己描述成一个在长安道上奔波的饥饿行客,有时间隔水临花,见到了这位俏丽的女子。这种重逢的意境,既充满了惊喜与期待,又带有一丝淡淡的哀愁与无奈。
四体美人四首 其三 侧身 元 · 郑允端
半面红装似可人,凤环斜插宝钗新。
若教端正婵娟面,东里西家总后尘。
“半面红装似可人”,墨客以“半面红装”作为切入点,描述出美人侧身的神秘与娇美。红妆半露,既保留了女子的羞涩与自持,又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妩媚与动人。
“凤环斜插宝钗新”,通过“凤环”和“宝钗”的点缀,进一步丰富了美人的形象。凤环斜插,宝钗新添,不仅展现了女子头饰的富丽与精细,也暗示了她身份的崇高与非凡。
三、四句:“若教端正婵娟面,东里西家总后尘。”这两句利用了比拟的手腕,将美人的侧身之美与正面之美进行了奥妙的比拟。墨客认为,如果这位女子拥有端正而俏丽的脸庞,那么她的美将无人能比,东里西家的女子在她的面前都会显得黯然失落色。这种描述不仅赞颂了女子的仙颜,也强调了美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
墨客以细腻的笔触描述出美人的形象,无论是红妆、凤环还是宝钗,都刻画得维妙维肖,令人仿佛能够亲眼见到这位俏丽的女子。通过比拟美人的侧身之美与正面之美,墨客不仅赞颂了女子的仙颜,也表达了对美的独特见地和欣赏态度。
四体美人四首 其四 半截 元 · 郑允端
若个亭台绿水边,粉墙低处出婵娟。
分明识得东风面,不见罗裙红色鲜。
“若个亭台绿水边”,墨客以“绿水边”的亭台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同时,“若个”二字又带有一种讯问和探寻的意味,勾引读者一同去探求那位隐蔽在亭台后的美人。
“粉墙低处出婵娟”,通过“粉墙低处”这一细节,墨客奥妙地描述出美人身影的半露之态。婵娟,形容女子姿态美好,这里用来形容美人的身影,既贴切又生动。
“分明识得东风面,不见罗裙红色鲜。”这两句利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腕。东风,常日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新生,这里可能暗指墨客对美人的熟习和认知。然而,“不见罗裙红色鲜”却带有一种遗憾和惋惜的意味,仿佛墨客虽然认出了美人的脸庞,却无法看到她最鲜艳、最动人的一壁。这里的“红色鲜”可能指的是美人的青春活力、激情亲切旷达或是某种特定的情绪色彩,而墨客却未能完备捕捉到这一瞬间。
墨客通过描述亭台、绿水、粉墙和美人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和美感的天下中。诗中利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腕,如东风象征春天和新生,罗裙的红色鲜则可能暗指美人的某种特定情绪或状态。这些象征和隐喻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
#原创诗歌##原创诗词##唐诗宋词##诗词##头条创作寻衅赛##七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