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本日我们连续分享我国的古籍经典《中庸》,前面我们先容了儒家和道家思想中“道和德”的内涵,接下来本日我们先容《中庸》的一个核心关键字:诚。

究竟什么是“诚”呢?一言以蔽之,诚既是万物本真的状态,也是认识万物实质的方法。
在《中庸》第一句实在就道出了“诚”的内涵,“定命之谓性,任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之前我们先容过,这里的“任性”就可以理解为“诚”,我们常常说“诚信、老实、坦诚、率真、任性”,诚是事物的本真,在人身上就表现为去除了私心杂念,去除了过度人为的目的和希望,而表现出来的本真的状态,便是诚。

《中庸》第20篇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贤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诚是一种天道,是上天的原则,努力做到诚,便是做人的原则。
做到诚的人,不必刻意勉强,也不须要费尽心血,奇谋巧计,所作所为合乎自然法度就可以了,从容自若,行为合乎中庸,就达到了贤人的境界。

中庸精神诚者天之道核心关键字诚是什么意思

《中庸》第25篇中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诚是事物的根本属性,诚贯穿了事物发生、发展的始末,表示在事物发展变革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是万归天育的发轫与归宿,没有诚,就没有万物。
以是,诚在儒家思想里面,也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浸染,诚是万物的本性,万物的形成蜕变中都表示了“诚”,在人身上就表现出仁德的本性,以是儒家的德不是一种认为的规则和教养,是一种天道的天性。
《中庸》第26篇说:“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诚随事物演化,永无止境,永一直息。

关于如何理解“诚”,孔子还讲了一个故事,在《中庸》第16篇里面,第一次涌现了“诚”字:“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这里孔子是通过古代对付鬼神的态度,来引出了“诚”的意义和代价。
孔子说,鬼神看不见,听不着,但是它在外物之中,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逃过它的影响,死活祭奠都要拜祭它,彷佛鬼神一贯在我们周围一样。
末了孔子说,诚对付我们的浸染,就像鬼神对付我们的浸染一样。
它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

儒家讲“鬼神”并不奇怪,也不是鼓吹什么迷信思想,实在儒家的这种不雅观点来源于《易经》,《易经·系辞传上》中说:“精气为物,游魄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景况”,意思是说精气凝聚就成了万物,精气散去就造成了变革,以是知道鬼神的真实情形。
以是,这里的“鬼神”只是用来描述天地万物神秘莫测的变革的,这种变革之中便是以“诚”为原则的。

诚是事物本真的状态,是事物实质的属性,而且通过“诚”就能认识事物实质,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接下来,才是最精彩的地方。

我们进行一场思想实验,这个过程对理解中庸之道的核心和实质非常主要,请大家负责仔细听。
我们从一个问题开始,我们如何才能认识水的本性呢?通过什么方法可以认识到水的本性呢?

第一种情形,你站到江河的岸边去认识水性,你可以看到水的流动,水的状态,乃至看到了水有很多鱼,于是,你得出了一些结论,以为自己认识到了水性。

第二种情形,你以为站在岸边不足深入,于是你穿着衣服走到了水里,你离水更近了,理解到了更多的水的一些性子,水是流动的,有压力的等等。

第三种情形,你以为隔着厚厚的衣服还是不足理解水性,于是你脱掉了外衣,只穿着泳裤去认识水的本性,你感想熏染更加详细了,真实地感想熏染到水流的觉得,水的温度,水的压强,水流过肌肤细微的觉得等等。

但这个时候你真的就认识了水的本性了吗?当然没有,由于,你还是只站到人的角度去感想熏染了水的本性,由于人的感知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这个时候,你看到了水中的鱼,你以为鱼比你更理解水性,由于鱼整天在水里面,失落去了水就无法生存,鱼对水性该当有更深刻的认识。
但是你又想,鱼便是最理解水性的吗?鱼的感知能力还是有限的,鱼认识到的水性也不是水性的全部。
那怎么才能认识水的本性呢?

答案是:把自己想象成为一滴水,只有把自己彻底变成了水,融入了江海,你才能够真正认识水的本性。
无论你是站在岸边,坐在船里,还是深入水中,抑或变成一只鱼,你都无法完备理解水的本性,而唯有把自己变成一滴水,融入江海,这个时候你便是水,水便是你,你的本性便是水的本性,而这个时候,你认识了自己的本性,便是认识了水的本性,这实在也是王阳明“致良知”的思想内涵,这个我们后面讲。
这个过程也用到了胡塞尔征象学的:实质还原和先验还原的方法。

在这个思想实验里面,我们不断靠近事物的实质,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做了什么呢?第一步:我们进行了实质还原,抛弃了事物的表象。
比如你不但是站到远处看看水,就以为认识了水的本性;第二步:我们进行了先验还原,我们抛弃了人的主体性。
我们必须这么做,由于即便是我们用最本真的人的视角去认识水性,依然无法认识水的本性。

末了,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一滴水,成为了江海的一部分,才能真正领悟了水的实质,这个过程也便是:“任性为之道”。
我们用最任性,最至诚的办法,才真正领悟了水的本性,如果把水性换本钱性这便是:诚者,天之道。
万物都是天的一部分,我们唯有回到最本真的状态,至诚的状态,才能认识到天道,这便是“诚者,天之道”,大家可以再想想我们开始的思想实验。

实在这个思想实验,在人类社会中是一样的,你如何才能真正理解一个公司,你如何才能理解一个产品,你如何才能理解一种文化,乃至你如何才能理解人性,回到最本真的状态,你才能真的能做到。
比如你看一个一个公司的财报,跟公司的员工调查,你都没办法真正理解一家公司,唯有把自己变成公司的一部分,比如把变成公司的员工,你才可以说真的理解这家公司。

“任性之谓道”,“诚者,天之道”,这不是一句虚幻的口号,而是对事物实质的洞察。
不管是儒家的《中庸》还是道家的《道德经》充满了这种洞察,它们底层的逻辑是非常类似的。
比如在《中庸》26章说:“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
如此者,不见(xian)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你看是不是看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子。

本日我们通过一个思想实验,让大家从总体上理解了中庸核心“诚”字的意义:诚是事物实质的状态,诚也是我们认识事物实质的方法。
那《中庸》是如何论证这种方法的呢?我们下一篇文章,我们接着讲。

好了,本日的内容便是这些,如果喜好我的内容,请点赞收藏或者关注我,我们下一篇文章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