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至》原文如下:
至近至远东西,
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嫡月,
嫡亲至疏夫妻。
首句“至近至远东西”,写的是一个浅近而至真的道理。东、西是两个相对的方位。“东西”说近就近,可以间隔近乎零,比如说一道竹篱,这边是东,那边便是西啦,只有一道竹篱之隔,以是说东西之间是最近的。但如果“东西”相对的两个物体,一东一西,而相距无穷远,比方说东土大唐和西方极乐世界,相距十万八千里,那么东西之间便是最远的。这“至近至远”,辩证统一于“东西”之间,是个知识,却具有深刻的辩证关系。
次句“至深至浅清溪”,清浅的小溪,不同于江河湖海的宽广和深邃,它的特点是眇小而清浅,一览无余,一眼就能看到水底,以是说清溪最浅。然而,它又有“深”的假象,平滑如镜的水面,可以倒映出日月星辰、楼台亭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的影子,天光一色,令人莫测博识,因此,也可以说是最深的。首句讲的是事物的远近相对性,次句所说的是征象与实质的抵牾统一。
三句“至高至嫡月”,日月高不可测,遥不可及,所谓手可摘星辰,不过是李白浪漫夸年夜而已,以是日月是最高的。日月同光,日间交替,交相照映,普照大地,再通亮的星星,也无法与日月争辉,以是日月是最通亮的。这个随口吟出的句子,貌似再普通不过,毫无惊人之处,但在全诗的构造上还是有其妙用的。墨客作此句,应该是意在引出下句。
末句“嫡亲至疏夫妻”。从肉体亲睦处关系看,夫妻是天下上相互间隔最近的,因此,的确是最亲莫若夫妻。然而,世间的事情,每每又是繁芜的,夫妻情深,固然有之,同床异梦,而同床异梦者,也大有人在。夫妻间也有隐私,也有冲突,也有反目成仇的案例,正所谓“爱有多深,恨有多深”,不相爱的夫妻,其生理间隔是最难以弥合的,因此最疏远。末句堪称经典,妙在针砭世情,极为冷峻。
这首诗虽然并没有什么博识的词华,整首诗二十四个字,明白如话,浅近易懂,但很有哲理意味。由于首字“至”字在诗中反复涌现八次,故题名“八至”,这在文人诗中很少见也很新奇。全诗由远近东西至深浅清溪,再至高明日月,又嫡亲疏夫妻。诗的前三句是个过场,其存在便是为了衬托末了一句。
“嫡亲至疏夫妻”,这话出自唐朝女羽士李冶之手,的确有点出人意外。由于李冶终生未嫁,如何出此感叹?实在,这要从李冶的感情生活提及。她在二八年华,碰着初恋朱放,度过了一段甜蜜浪漫的日子,但好景不长,快意郎君朱放,终极还是为了求取功名,弃她而去,一转身便是一辈子。二十岁那年,她又深深地爱上了高僧皎然,当仁不让地去追求,但皎然还是守住了底线,二人无疾而终,李冶只能独自疗伤。再后来,李冶又碰着了风骚倜傥的苏州判官阎士和,二人一拍即合,度过了一段柔情蜜意的光阴,情同夫妻,大概持续了两年,后来,阎士合调离苏州,并明门正娶了个大家闺秀,与李冶再无瓜葛,李冶再次受伤,差点就屁滚尿流。后来的后来,李冶就彻底放飞自我,周旋在浩瀚绅士之间。正是由于李冶经历了如此跌宕起伏,冰火两重天的情绪进程,以是,她才会有如此深刻的体会。这句震烁古今的名句,比一样平常的情诗情词要深刻得多,可算是情爱中的至理名言。夫妻间可以誓同死活,也可以不共戴天。因此,纵然隔了千年,也依然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2020年11月6号晨脱稿
《上堂开示颂》黄檗(bò)禅师,今福建人,是晚唐期间的著名僧人。幼于黄檗山出家,因人启示,参谒百丈禅师而悟道。此后住洪州(今江西南昌)大安寺,参者云集。裴休镇宛陵时,建大禅苑,请黄檗禅师说法。因禅师酷爱家乡黄檗山,以此名其禅苑。禅宗临济宗创始人义玄出之门下。唐宣宗大中年间,已成为宰相的裴休网络其语录,编成《黄檗山断际禅师传法心要》、《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各一卷传于世。
本日复习黄檗禅师的《上堂开示颂》,原文如下:
尘劳迥脱事非常,
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喷鼻香。
这首诗的大意是:想要超脱人间间的尘念劳心,实在是件并不随意马虎的事。首先须要牢牢捉住机会,其次须要铺下身子好好大干一场。梅花品质高洁,倘若不经历一场彻骨的寒冬,怎能绽放出娇艳的花朵。梅花性情倔强,偿若不经历一番风吹雪打,又怎么能够散发出扑鼻的芳香。
黄檗禅师这首《上堂开示颂》是一首七言绝句题材的无题诗。此诗用梅花顶风冒雪开放、发出芳香,比喻经由艰巨摸索、禅机顿悟的田地,从而表达了禅师劝诫世人为人干事应有梅花这般品性的思想。特殊是末了两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喷鼻香”,是千古名句,借梅花傲雪迎霜、凌寒独放的性情,勉励人战胜困难、立志造诣奇迹,说出了人对待统统困难所应采纳的精确态度。这也是这两句诗极为有名,屡屡被人引用,从禅宗诗偈成为世俗名言的紧张缘故原由。
小时候,父亲常常教诲我要用功读书,最常说的便是诗中这两句千古名句。当时,已及往后很长一段韶光,都不知道这两句千古名句的出处。后来,在头条上看到干系文章,才知道原来是出自黄檗禅师的诗。纵不雅观全诗,普通易懂,又富有哲理性。学习和理解这首禅诗并不困难,这首禅诗一改其他禅诗或禅语每每晦涩难懂的情形,真正做到了普世性,不管是喜好阳春白雪的士大夫阶层,或者是下里巴人的普通老百姓,都能欣赏到这首诗中的禅理。当然,正是由于这首诗,也让人们记住了黄檗禅师这个名字。
2021年11月14号
《自遣》前些日子,我在先容“诗虎”罗邺时,曾经提到“江东三罗”之一的罗隐。罗隐,浙江杭州人,唐末五代期间的墨客、文学家、思想家。罗隐前半生十分坎坷,潦倒穷困,他和很多人一样也想借助科举考试一举成名。无奈名气虽大,但却六次不中,后来又断断续续地考了几年,终极也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叛逆后,他避乱隐居九西岳。他55岁时归乡,归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后寿终正寝,享年77岁。罗隐小时候便在乡里以才学出名,他的诗和文章都很出众,为时人所推崇,他和同族其余两个有才的被合称“江东三罗”,个中的罗邺,有一千古名句:“年年点检人间事,唯有东风不世情”。罗隐的诗很有境界,对人生认识也很深刻,有一些精警普通的诗句流传很广,成为经典名句。如“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家财不为子孙谋”,“目前有酒目前醉”,“任是无情也动人”,“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劳为谁甜”等等。
本日复习罗隐的《自遣》,原文如下:
得即高歌失落即休,
多愁多恨亦悠悠。
目前有酒目前醉,
嫡愁来嫡愁。
这首诗语句非常接地气,比较好理解。下面大略说一下这首诗的大意:人的生平,注定不会平平坦坦。得意的时候,能有高歌的机会,一定放声高歌一曲,失落意的时候,失落去了放飞自我的机会,就让失落意的感情随风去吧;整天愁恨满怀,日子也还是如流水般悠悠度过。苦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不如笑着过。本日手中尚有酒,那就不如干了它,高兴畅饮,喝他个酩酊大醉,一醉方休;至于来日诰日的忧闷,该来的总会来的,就嫡再愁吧。
这首诗的紧张特点,首先,表现在诗歌形象性的追求上,艺术表现非常成功。其次,还有用字词重叠,语意反复推进,达成情绪上重迭变革的特点。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独到,成功地塑造一个活脱脱的呼之欲出的纵酒高歌的旷士形象。浅近易懂的口语化措辞更使得此诗广为传诵,流传千载。特殊是那句“目前有酒目前醉”,更能引起广泛共鸣。当代社会里,人要修炼自身,常常强调要“哑忍”,很多时候,我们须要压抑一部分自我,不能表露太多,职场之中如此,家庭中也是如此。以是,如果能像诗中这般偶尔敞愉快性,畅快洒脱,也未尝不是快事一桩。“目前有酒目前醉”的做法,看上去,彷佛确有悲观之嫌,可一时悲观,并非一世悲观,碰着烦苦处时,用此法聊以自慰,喝点小酒,睡上一觉,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儿,第二天忘却烦恼,重新出发,也不失落为一种自我调节的好办法。
2021年3月21号
《小松》杜荀鹤,字彦之,号九西岳人,今安徽石台人,晚唐现实主义墨客。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黄巢叛逆爆发,他从长安回家。后游大梁(今河南开封),献诗于朱温。受到朱温推举,得中大顺进士。得第后因政局动乱,复还旧山。大部分韶光闲居,曾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享年58岁。杜荀鹤提倡诗歌要继续风雅传统,反对浮华,其诗措辞普通、风格清新,后人称“杜荀鹤体”。部分作品反响唐末军阀混战局势下的社会抵牾和公民的悲惨遭遇。
本日复习杜荀鹤的《小松》,原文如下: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诗的大意是:长满松针的小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丛中,从而被无情地埋没了。到现在,它已经逐步终年夜了,逐渐地才创造它比那些野草赶过了许多。当时,那些人目光短浅,不认得这是将来可以高耸入云的小松树。直等到它长成高耸入云的大松树,人们才说它高大。
据记载,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轻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晚唐期间政坛腐烂没落,歪风邪气横行,再加上“帝里无相识”,也便是上面没人,上面没有道路,以至于屡试不中,报国无门,生平潦倒。就犹如埋没深草里的“小松”,杜荀鹤因此创作了这首《小松》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
杜荀鹤的这首《小松》是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髓精辟真切,表达了自己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出身贫穷而不受赏识的愤懑以及不满之情。
整体来看,全诗集诗情和哲理、诙谐和严明于一体。生动地刻画了小松虽小,但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末了引申出,如能识别出小松便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才之能,才是有远见,才更故意义。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堪称经典。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当你还在学习或者打拼阶段,纵然你有些才华,也没有人把你放在眼里,只有当你成功了,他们才会认为你是人才。以是,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力,做最好的自己,早晚他们会为你叫好的。
2021年11月23号
《蝉》虞世南,字伯施,浙江余姚人,唐代墨客、书法家,堪称大家。凌烟阁二十四元勋之一。出身于名门王谢。先后在隋朝和唐朝两个朝代任过官职。唐太宗尝称其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誉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享年八十一岁。其著名代表诗作便是那首享誉千古的《蝉》。
本日复习虞世南的《蝉》,原文如下: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年夜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的大意是:蝉儿端居在高大萧疏的梧桐树之上,悠然自得地垂着状如冠缨的触须,自由清闲地饮着上天赐予的清露。同时,发出清脆响亮的蝉鸣声,蝉声回荡在树林之间,久久不断。蝉儿总是栖息在高处的树枝之上,足以傲视群虫,以是叫声自然而然地会传的很远很远。统统都是本性使然,并不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虞世南这首《蝉》是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这首诗的突出特点便是采取比兴手腕,以蝉自喻,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气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他自己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奥妙地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全诗简练真切,比兴奥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质自况,耐人寻味。
“居年夜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句既是这首诗“点睛”之笔,是诗评人常说的诗眼,也是广为传诵的经典名句。这里尤其强调“居高”自能致远,修身而品质高尚的人,不须要凭借重力地位或者他人帮助,自能声名远扬。由此可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教化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非常主要的。
2021年11月27号
《赐萧瑀》李世民,即唐太宗,在位22年,享年50岁。唐王朝的建立他起了主要浸染。登基后,常以隋亡为戒,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知人善任,看重纳谏,励精图治,使唐初社会经济得到很大的规复和发展,涌现了史称的“贞不雅观之治”。在文学上,他也有一定的成绩,写了一些诗歌。著有《唐太宗集》。
本日复习李世民的《赐萧瑀》,原文如下: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这首诗的大意是:剧烈狂疾的大风吹来,才看得出哪些草强劲有力,傲然特立。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动乱之世,才能识别出忠贞不二的忠义之臣。一勇之夫,只有勇气和胆量,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那些有见识的人,或者说智勇兼具的人,其内心里一定怀有忠君为民的仁爱之情。
据记载,唐朝初期有位大臣名叫萧瑀,此人正派敢言,关键时候,屡次向唐高宗建言,某种程度上匆匆成了李世民的顺利登基,是凌烟阁中第九人。李世民登基后,封他为宰相。但由于他脾气刚直,与房玄龄、魏征等大臣合不来,李世民便把萧瑀改任太子太傅。萧瑀毫无怨言,来到东宫任职,辅导太子十分尽职。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他不但文韬武略,还能诗善文。李世民对萧瑀十分满意,专门赠此诗给他,还说:“卿之忠直,古人不过。”
李世民这首《赐萧瑀》是一首五言绝句。一方面,盛赞了萧瑀的仁德,用恰切的比喻,颂扬萧瑀在动乱和危难时候经受住了磨练,表现出一个臣子的忠实和态度。另一方面,以反衬正,欲扬先抑,着意突出萧瑀作为一个智者所具备的仁义之心。
总的来看,这首诗极富于哲理。全诗简劲精辟,境界伟大,诗意浅近,说理形象,寓意深刻,言简意赅,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智”、“勇”、“仁”、“义”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不仅对付知人善任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付读者的自我完善,也具有启迪浸染。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意思是说,患难之中才磨练一个人的品质。这两句是传颂千年的名句,广为流传,而且涌现了一些新的版本。如“疾风知劲草,患难见至心”或者“疾风识劲草,烈火见真金。”实在便是困难的时候顶得上,危险的时候立得住。
2021年12月3号
《金缕衣》本日复习《金缕衣》,原文如下;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首诗的大意是:我劝你不要顾惜华贵的金缕衣,不要爱惜荣华富贵。我劝你一定要珍惜少年光阴,一定要珍惜青春。就像那盛开枝头的鲜花,能够采摘的时候就不必犹豫地去采摘。不要等到春残花落之时,那时就只能折取花枝了。
这首《金缕衣》是唐朝期间的一首七言乐府,作者无名氏,其作者已不可考,详细创作韶光不详。听说唐朝元和年间的镇海节度使李锜酷爱此词,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有些资料上直接标注作者为杜秋娘作或李锜作,是不确切的。这是一首富有哲理性、涵义深永的小诗,它叫人们不要重视荣华富贵,而要爱惜少年光阴,可以说它劝喻人们要及时摘取爱情的果实,也可以说是启迪人们要及时建立功业,正由于它没有说得十分详细,反而更觉内涵丰富。
总起来看,这首诗反复咏叹,迂回徐缓,激情亲切旷达,大胆率真,直抒胸臆,形象幽美,摇荡多姿,耐人寻味。全诗含意很纯挚,可以用“莫负好光阴”一言以蔽之,其主旨便是“珍惜光阴”。每个诗句彷佛都在重复那单一的意思“莫负好光阴!
”而每句又都寓有奇妙变革,重复而不单调,回环而有缓急,形成幽美的旋律,反复咏叹强调爱惜光阴,莫要错过青春年华。从字面意思上看,这是对青春和爱情的大胆歌唱,是激情亲切旷达的坦诚流露。然而字面背后,仍旧是“爱惜光阴”的主旨。
2021年12月31号
《贫女》秦韬玉,字中明,今陕西西安人,晚唐墨客。出生于尚武世家,父为左军军将。少有词华,工歌吟,却累举不第,后谄附当时有权势的宦官田令孜,充当幕僚,官丞郎,判盐铁。黄巢叛逆师攻占长安后,从僖宗入蜀,中和二年(882)特赐进士及第,编入春榜。田令孜又擢其为工部侍郎、神策军判官。时人戏为“巧宦”,后不知所终。
本日复习秦韬玉的《贫女》,原文如下:
蓬荜未识绮罗喷鼻香,
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骚高格调,
共怜时世俭装扮。
敢将十指夸针巧,
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诗的大意是:穷汉家的女儿,从来没有见识过华美衣裳的芳香。打算拜托好的媒人来说亲,其结果不言而喻,只能是更感失落望和悲哀。这个世道,即便意态闲雅,品质高尚,谁又会喜好格调高雅的妆扮?现如今,大家都喜好时下流行的奇形怪状的打扮。别的不敢说,但敢夸自己十指机动,针线活做得精美。决不会每天描眉画眼,与别人做比较,争短比长。非常懊恼怨恨,日日月月,年复一年,手里总是机器地拿着金线刺绣。所有这统统,只不过都是为了替富人家小姐做嫁衣裳。
秦韬玉这首《贫女》是一首七言律诗。全篇都是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诉说她悲惨的处境和难言的苦衷,着意刻画贫女持重清高的品行,对贫女给予深切同情,从而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仰人鼻息的不平和感慨。全诗没有典故,不用比拟,措辞朴实,哀怨沉痛,以广泛深刻的内涵,浓厚的生活哲理,使诗作蕴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反响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
总起来看,这首诗在刻画贫女形象时,既没有凭借景物气氛和居室陈设的衬托,也没有进行容貌衣物和神态举止的描摹,而是把她放在与社会环境的抵牾冲突中,通过独白揭示她内心深处的苦痛。借用贫女又细腻又爽利、富有个性化的口语,毫无掩蔽地倾诉心底的衷曲。以语意双关、含蕴丰富,而为人传诵。个中末了“为他人作嫁衣裳”一句广为流传,是人所共称的佳句。
2022年1月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