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清工乐府,善音律。著有音韵学名著《中原音韵》,为我国古代有名的音韵学家。元代卓越的音韵学家与戏曲作家。
周德清以布衣之士困顿终生,生平游历,长期羁旅他乡。在一个秋日月圆之夜,他思乡梦断,于是创作了下面这首散曲来抒发羁旅之愁。
《朝天子·秋夜客怀》
周德清〔元代〕
月光,桂喷鼻香,趁着风飘荡。
砧声催动一天霜。
过雁声洪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
梦家山,身异域。
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这首散曲的大意是:
月光下,桂花的喷鼻香气趁着风四处飘荡。砧杵捣衣声催动满天霜,途经的大雁叫声洪亮。
这雁声,唤起了离情,敲残了心中愁况,使身处异域的我,梦绕魂牵着家乡。
夜凉如水,枕凉如冰,这背井离乡的愁苦,不许可旅居在外者倔强逞强。
善用动词,善写动景,长于以动景衬托游子的离愁和思乡之情,是这首散曲差异于其他许多同类作品的一大特色。
“月光,桂喷鼻香,趁着风飘荡”,这几句写秋夜。月光明媚,桂子飘喷鼻香,夜风习习,秋意正凉。
“月”、“桂”,本来都是静景,但用一个动词“趁”,随手拉出“风”,便都一齐“飘荡”起来,变为动景了。
“风”是化静为动的关键。桂子的花喷鼻香随风而飘向远处,月下树木花草的光影随风而摇荡一直。
前者“飘”,后者“荡”,二者领悟起来,便给人以飘荡的动感。这种动感,正是作者不安心境的暗示。
我们可以想见,此时此刻,这位游子的思乡之情也仿佛随着这飘荡的月光和桂喷鼻香而飘向了远方……
“砧声催动一天霜”句抒发自己由于愁情满腔而以为周围是一片悲惨的独特感想熏染。
霜夜而闻砧声,生动地描述出这位游子听砧声、见浓霜、思亲人、心凄凉的不眠之状。
“过雁声洪亮, 叫起离情, 敲残愁况”,这三句写离情。秋夜的雁声显得分外洪亮,它唤起了游子的离乡情,敲碎了游子的思乡心。
一个“敲”字,再辅以一个“残”字,极其形象地描述了墨客听到雁声而心碎的沉痛之情。
雁声自鸣,本不敲人,墨客之以是以为敲在自己的心上,是由墨客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外化感应而生。
思乡情切,只能求之于梦寐,即或果真成梦,也不过是空想之寄托、希望之幻化而已,又何况 “夜凉”“枕凉” 根本不眠无从成梦呢?
所谓 “梦家山” 本便是不现实的想法,而“身异域” 却是难以改变的现实处境。
“夜凉” “枕凉” 连用两个“凉” 字既扣 “秋夜” 之主题,又集中表现了游子客居异域极度孤独寂寞和凄苦的心境。
这首曲写景紧张写动景,月光桂喷鼻香在随风飘荡,砧声雁声冲破了秋夜的沉寂。
它们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勾起了游子的离愁别绪,描述了秋夜月色朦胧、桂花飘喷鼻香的寂静而温情的画面;营造了怀乡的氛围,为抒发思乡情做铺垫。
雁鸣可以敲打愁绪,“叫起”“敲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
【声明】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