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草庐遮风避雨,有一庭院赏花种草,人们心中都有这样一个美好的田园梦。

那里有粗布麻衣,火炉泥碗,生活沉着而从容。
高兴时饮酒醉,寂寞时游山海。

我们把梦想活在了别人的诗里,可有人把梦想活成了现实。

陶渊明四次出仕四次退隐,不恋名利,甘心寄情山水,写下了许多田园诗篇。
他被称为“隐逸墨客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诗词丨陶渊明结一处草庐识人世清欢

陶渊明的桃花源我们无法复制,可是,心中有田园,何处不是田园。

01

处樊笼,有梦想

有这样一个地方。

在那里,看着秋日篱边的菊花朵朵,看着天空碧蓝空旷。
饿了有园中的蔬果,渴了有井里的清泉,累了有枝头鸟鸣悠悠,笑了有广阔山野任你驰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早晚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其五)》

鼓噪的天下里世事无常,而草庐村落舍有着一成不变的安稳。
这所有的美好都有一个名字,叫梦想。

梦想是诗,是未来,是过去,是另一种生活。

在陶渊明的笔下,生活过成了诗。
他采菊东篱,把酒言欢。
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四次出仕,又四次隐退。

东晋期间四分五裂的家国,门阀的明争暗斗,催生出了魏晋期间独特的隐士文化。

对陶渊明来说,混乱的官场是他的樊笼,村落庄野舍才是他的梦想。

他是灵魂有喷鼻香气的文人,神往着美好而自由的桃花源,在那里人们从容不迫,与自然相邻成趣。
这是混乱年代中,文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和灵魂归宿。

陶渊明一边做官一边做着自由的梦,当官时候他以为自己是“误落尘网”,从当官到末了一次辞官归隐一共十三年,官场的行事风格始终与他的个性相背。

他终于明白炊烟、犬吠、鸟鸣、闲庭的自由生活才是他的梦想。

末了一次归隐后他写了著名的《归园田居(其一)》,写下了他这生平的追求。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实在很困苦,但晚年的陶渊明还是谢绝出仕。
市长级别的官员亲自约请,也被他回绝。

他深知在浊世,朝野动荡,腐败不堪,他的治世空想始终无法实现,不如归于田园。

他找到了梦想的生活,能让他灵魂惬意的事情,只有与自然为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我们总是要面对不喜好的事,不喜好的生活。
自怨自艾不会办理任何问题,去做个梦,那里住着一个美好的你。
那个梦便是我们生活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当仁不让时,梦想总会实现的。

02

处闹市,心自净

“大模糊于市,小模糊于野。

人们以为住在安谧的草庐就可以忘怀烦恼,实在真正的田园就在自己的内心,真正的归隐是内心的归隐。

陶渊明无论做官还是归隐田园都活得洒脱,不顺俗流,这源于他率真、豁达的性情。

他在中年之后感叹人生,回顾少年时说,年少时经历的事情虽然烦懑活,但是心仍旧能感想熏染到快乐,他写下了《杂诗(其五)》。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杂诗(其一)》

这便是陶渊明,任性,开阔。
他做过官却没有官架子,只要到家里的客人,不论贵贱,只要他有酒,就会宴客人饮酒。

如果陶渊明先醉了,他就会直接说:“我醉了想睡了,你离开吧。

陶渊明摆脱了世俗环境的滋扰,洁身自好。
不念名利,不系权贵。
他见告我们要从心里上摆脱世俗的束缚。

精神上的宁静才是真的宁静,不妨先把心放自由,拥有善良豁达的心,哪里都有安宁,哪里都是清欢。
陶渊明把他的处世哲学写在了《饮酒》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其五)》

陶渊明这种心态是真隐士,朱光潜给了陶渊明极高的评价。

他说:

“陶渊明不是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火气的隐士。
他有极其平常的一壁,他处处都最近人情,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

在那个时期陶渊明与官场扞格难入,不被世俗束缚的他,保持了真脾气。

无论哪个时期我们都没有办法完备逃离社会,超然遁世。
家住街巷平凡处,每天做着柴米油盐平凡事,受着酸甜苦辣平凡的烦恼。

用热爱自然、善良、原谅的心去拥抱生活,就会和美好相遇。

莫让心中的荒漠,霸占你的生命。
在心中种下的一花一木,都会成为未来的希望。

若是心中充满苦难怨恨,再美的田园都无处安身,再宁静的光阴都会坐立不安。

03

处浊世,保初心

生活多难祸未必是坏事。

陶渊明40岁时,经历过多次出仕入仕,才看清了自己的本心,那个混乱的官场不适宜他。

田园诗酒才是他的归宿,是贰心中的桃花源。

陶渊明20岁时,初次入仕,出任一个低阶的官吏,历史中已不可考。

后来又出任过江州祭酒,上司大兴佛玄门,挪用了修堤坝的木材,要在刺史府里建道不雅观,让陶渊明主持这件事。

陶渊明不肯服从,便又脱下官服还乡拿起了锄头。

他33岁时担当桓玄的幕僚,任荆州刺史。
后来桓玄图谋篡权,陶渊明厌倦了这些军阀斗争,以为母亲守丧为由,再次归隐。

末了一次出仕做了刘裕的幕僚,这期间他出任彭泽令。
“不为无斗米折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期间。

上级督邮要来县里察看,都邮态度傲慢,凶恶贪婪。
有人见告陶渊明,要穿着整洁,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欢迎。

陶渊明说:“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看不惯这些盛气凌人的官僚,和官场上逢迎巴结的做派。
交出大印和官服,就回家躬耕垄亩了。

那时他写下了《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他家境很是困苦,当官赚的银子很快花完了,家里又碰着大火,他还是不愿意当官。

他甘心躬下身子锄地,也不愿侍奉权贵,躬下身子逢迎巴结。

现实中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是清苦的,纵然早出晚归,也不能知足生活所需。
做过农活的人都知道,人工种田是件很辛劳的事儿。

他把日子都写在了《归园田居》中。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的生活里还遭受着“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之苦。
他家里曾遭过火灾,没有地方住,就把船翻过来,住在船底。

他经历了多重磨难,终于明白自己的本心是“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
”他后半生也坚守着善良、率真、豁达的心性,初心不改。

也正是由于他对自己内心的坚守,我们才能读到这么著名的《归园田居》《饮酒》。

生活中被骨感的生活所迫,被噜苏的日子消磨,被妒忌之心影响,被贪婪之心所惑。

经历的多了就知道,保持住完全的人格,和真实的自己活在一起,回归生命的本真,才更主要。

人生不快意事十之八九,哪有十全十美的生活,不过是一份豁达的心境。

很多事情我们无法改变,现实中也没有一处真正高枕而卧的草庐,但我们仍旧要保持初心!

心安,心定,心善,心便是神往的那一间草庐,屈服自己的内心,到处都可以是空想的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