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苏轼生平官场沉浮,生活坎坷,却被林语堂称之为“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很多豁达的警句,不过如题主所问,如果要老街找出最喜好的一句,恐怕要犯选择恐怖症了。

苏轼的豁达,更多的是在其经历了乌台诗案往后。
老街随便列出几首,看看那一句最让人喜好。

一、樽酒相逢,乐事转头一笑空。

苏轼浩瀚豪放奔放的词中你最喜好哪一句

在王安石变法期间,欧阳修和苏轼都极力反对新法,在欧阳修外调往后,苏轼终于惹怒了王安石,见势不妙的苏轼也要求出京任职。
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 被派往杭州任通判。
熙宁七年秋(1074)调往密州,苏轼北上途经润州(现江苏镇江市),与孙洙(字巨源)、王正仲在甘露寺多景楼集会。
东坡应约写下了这首《采桑子》。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
樽酒相逢,乐事转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
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老街前几年去镇江嬉戏时,专门去了长江边上的北固山,北固山并不高,但是山上有不少古迹,甘露寺和多景楼本日还在,置身个中闭目遐想,彷佛还能感想熏染到无数文人墨客的音容笑脸。

这首词的下阕是为了应景专门写集会席间的歌女,用“斜照江天一抹红”比喻歌女的“醉脸春融”,按照老街前几天写的《飞红万点愁如海 一篇短文看明白 诗词创作如何用好明喻隐喻和借喻​》,这是隐喻的修辞手腕。

多景楼中,苏轼感想熏染到的不是江山如此多娇,而是“多情多感仍多病”。
此时的苏轼还没有料到自己几年往后因乌台诗案差点丧命,此时的多愁善感比较较而言更有点像为赋新诗强说愁。
但是后面两句令人心胸开阔:

樽酒相逢,乐事转头一笑空。

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在密州时,写过几首著名的词,如《江城子十年死活两茫茫》、《江城子密州出猎》等,最有名的便是写于熙宁九年(1076)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了。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不久被被御史台的吏卒解往京师,经历了一场死活危急:乌台诗案。

由于浩瀚有识之士的营救,苏轼终于去世里逃生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期间的苏轼心境有所改变,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
老街先容一下这首《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拍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怀营营。
更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年夜难不死往后,虽然苏轼的内心忿懑而痛楚 。
但他的作品却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这首词作于黄州之贬的第2年,即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玄月。
李白有诗云: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涯着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也曾经经历过流放夜郎的危急,幸亏遇上大赦,否则我们的诗仙恐怕只能在夜郎国“羽化而登仙”了。
苏轼在这首词化用李白诗意作为结束: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轼贬官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是其创作的高峰期间。
当时在黄州苏轼有一个朋友,叫做张怀民,张名梦得又字偓佺,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他在黄州的江边建了一个亭子,苏轼帮助起名为:快哉亭。
苏辙在《黄州快哉亭记》专门记录了此事: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不雅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由于同是贬谪,张怀民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交往密切。
苏轼为之起名往后,还写了这首词夸奖亭子附近的幽美风景,并表达了对张怀民这种气度的钦佩 。
词中用了庄周、宋玉、孟子的典故,结尾两句写出了人身处困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气概: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四、《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在黄州待到了1084年,1085年宋哲宗登基,旧党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 苏轼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但是苏轼虽然反对新法,但并不认为新法一无是处,他对付旧党执政后的一些征象又进行了鞭笞,于是又得罪了旧党,再度自求外调。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苏轼当年在朝中的好友钱穆父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苏轼写了一首送别词赠给好友《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尘凡。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一别都门三改火,除了表示三年以外,改火是指寒食节,表示韶光在寒食已经由去的春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苏轼用来夸赞钱穆父的这两句化用了白居易的诗句:“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这种化用可以称作水中着盐,知道是典故和不知道是典故,都不影响理解诗意。

下阕换头,前抑后扬,苏轼抚慰道,虽然“惆怅”,但是“不用翠眉颦”,咱们相互勉励吧,由于我也是一个命运坎坷的行人。
后两句词意化用了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这首词结尾的豁达与豪迈,是苏轼词常见的风格,当然后面这两句最令人印象深刻: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五、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由杭州知州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将离杭州赴汴京时写了一首《八声甘州》 送给好友参寥子。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不用斟酌今古,俯仰前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墨客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顾,为我沾衣。

在清代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中,这首词被夸奖道:

妙在无一字豪宕,无一语险怪,又出以散逸感喟之情,所谓骨重神寒,不食人间烟火气者。
词境至此,不雅观止矣!

这段话让我想起晏殊来,富贵之人不说富贵语却自有富贵之象,东坡词“无一字豪宕”,却自有豪迈之风。

诗中表达了苏轼功成身退的欲望,并见告好友,我一定不会像谢安那样,去世了往后才回到家乡,您不用为我堕泪,我一定健康健康的归隐湖山,咱们相约那时再见。
可惜苏轼终于没有脱身,不久调往颍州、扬州、定州,后来又被贬到惠州、儋州(海南岛),被招回时,已经身心俱疲,去世在了北上的路上。

王国维说,统统景语皆情语也,这首词里如果要选最喜好的一句,就选这句吧: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元祐六苏轼被召回朝不久,由于政见不条约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后来历经扬州知州、定州知州。
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苏轼又开始受到伤害,先后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海南岛儋州(1097年)

在惠州时,苏轼写过一首七言绝句:

罗浮山下四季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小时候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总以为苏轼生活美满而快乐,否则怎么会愉快的说“不辞长作岭南人”呢?往后理解到苏轼的人生经历往后,不由得感慨林语堂真是其知音,苏轼的确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结束语

苏轼晚年从海南岛归来,1101年三月,苏轼经南昌、当涂、金陵,五月抵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六月经润州拟到常州居住。
在真州游金山龙游寺时写了一首六言诗《自题金山画像》 :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年的秋日,苏轼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五岁。
老街一想起苏轼来,总忘不了这两句: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至于为什么,我也不清楚,这可能便是没有情由的喜好吧。

@老街味道

中国文学史上最霸气的几首诗词,你认为哪一首最好?

莲花似六郎 六郎似莲花 一篇短文读懂诗词创作中的拟人与拟物

这5首元朝的词放入宋词三百首中 您能分辨出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