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妈
前两天跟米粒爸谈天,回忆起刚刚过去的一年,觉得是那么不真实。
生活中彷佛被不断按下停息键,然后紧接着再2倍速播放,时常以为有些措手不及。
有过惴惴不安,有过担心焦虑,但终极,大家相互搀扶着、坚持着走了下去。
冬天很冷,但东风总会吹过来,还是要对未来充满期待,我们一起拥抱2023,欢迎春暖花开!
趁着假期有空,米粒妈给大家推举一部央视出品的新节目,有歌舞,有诗画,更有传统文化秘闻,特殊适宜节假日期间,百口人围坐在一起欣赏。
这档节目叫做《诗画中国》,本来米粒妈12月初看完就想跟大家安利来着,然后我就阳了。
不过现在安利也不晚,元旦春节的假期,大家可以和家人一起看这档老少咸宜的节目啦!
诗与画
近几年,随着“大语文”观点的不断强化,这类有文化有内涵的节目层出不穷。
形式上也是花样繁多,米粒妈就给大家安利过不少
但是把诗画、歌舞、传统文化,乃至是未来“黑科技”融为一体的节目,《诗画中国》还是头一个!
不得不说,大制作还得看央妈啊!
从片名我们也能看出来,这个节目的重点,紧张是环绕古代经典、流传千年的“诗”与“画”。
都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当这两种纯美的艺术结合在一起时,会碰撞出若何的火花呢?这个节目给了我们答案。
每一期节目会精心挑选出几幅传世名画,再辅以意韵附近的诗词一起赏析,两相结合,浑然天成。
就拿被誉为“宋画第一”的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来说吧。
范宽笔下的山体巍峨高耸,气势恢宏。山顶丛林茂盛,山谷深处一瀑如线,飞流百丈。
山峰下巨岩突兀,林木挺直。画面前景溪水奔流,山径上一队运载货色的商旅缘溪行进,为宁静的山林增长了生气。
节目组为这幅画配上的诗词是李白的《上阳台贴》,“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
短短四句,内有乾坤,带我们用一种仰视的视角去欣赏全体画面,从自然界中感想熏染到“高山仰止”的境界。
米粒妈以为,带着诗中的气韵再去欣赏画作,就更能体会到到这样大山大水之中升华起来的一种崇高的美学享受。
接下来的这幅图和画作上的七言绝句,孩子们该当更熟习了,这是元代画家、书法家、墨客王冕的代表作《墨梅图》。
他笔下的梅,不是琉璃天下的白雪红梅,也不是为有暗香幽幽来的白梅,而是用浓淡交错的笔法,画下蕴藉高洁的墨梅。
这种独特的审美,反而给了人更多的想象空间。
就像他诗中“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二句,当你看懂了这幅画与诗,也就真正懂得了王冕画的不是花,而是君子。
还有书、画合一的《快雪时晴字画合璧》卷。
《快雪时晴帖》是王羲之晚年辞官归隐之后,在一个雪霁初晴的日子里,给自己的朋侪发去的一条“微信”问候:“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虽然内容只是朋友间的一句大略问候,但王羲之的笔体奇丽洒脱、字里行间行云流水,让这幅帖子当之无愧成为了“天下法书第一”。
这里米粒妈给大家轻微阐明一下,“法书”是书法领域中的一个专业术语,意思是可以作为学习书法的模范、范本,也表示对古代名家墨迹的一种尊称。
那么这副书法作品又是若何启迪、影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传承、不断引发创造力的呢?大家还是亲自去节目里一探究竟吧!
文化传承
中华文化的宝贝灿若繁星,但如何让孩子们真正学会欣赏,乃至主动想要去传承,一贯都是个难题。
米粒妈以为,这档节目又做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打破。在宣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方面,央妈的审美一贯是在线的。
节目组非常存心地选择了多种多样的展示形式,比如京剧、古琴、琵琶、武术、剑术、中国鼓、书法、茶道等等,不遗余力地展示着传承了千年的艺术。
大概孩子们会通过这档节目,从此洞见一方不一样的天地。
《清宫戏画》这套画作,在当年拍照技能还未发明和遍及的时候,就犹如是一部宝贵的剧摄影册。
这些风雅的戏剧人物画,不仅脸谱、穿着极为讲求;便是人物所穿的褶、帔、氅、靠上的游龙团凤、八宝插底,折枝花卉,祥云立水等装饰图案,也画得写实严谨,着墨之处,如织如绣,巧夺天工。
画中人的扮相、神态、动作等细节,都为后世传承供应了非常主要的考证依据,为当代京剧奠定了根本。
光看画不过瘾,节目组直接请来了京剧名家,带着金帆京剧团的小团员们,在舞台上还原了三国戏中的几个经典选段。
七八岁的孩子们,一招一式、唱腔念白都极具神韵,看到这儿时,我默默瞟了一眼四音出走五音不全的米粒。
最震荡我的,还得是濮存昕老师的诗朗诵。
老师上台站定,刚刚念了两句诗,就让人情不自禁地随着他进入了角色。他为我们先容的画作《浔阳琵琶图》,正是取自于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
他的举手投足之间,仿佛已经带着我们穿越到了千年前的浔阳江畔。
抑扬抑扬的诵读,间或停顿思考,米粒妈真的有种身临其境的觉得,彷佛我们也成了白居易的座上宾,亲眼所见他泼墨挥毫,写就千古名诗。
在一声声或急或缓,或清脆或幽咽的琵琶声中,我们见识了“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听懂了“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白居易听到琵琶女熟习的乡音,把这段经历写成诗,仇英读过诗,把自己脑海中的场景变成画作,如今我们又从诗与画中汲取灵感,再重现当日的场景。
冥冥之中感想熏染到这种文化的循环与传承,诗、画、乐的完美领悟,共同为大家献上一出视听盛宴,一如千百年前。
在演绎郑夑的《竹石图》时,则采取了古琴与武术的结合。
古琴演奏家在选曲时也用了一些巧思,他选择了与郑板桥同时期的《醉渔唱晚》,在琴声中,我们彷佛还可以听到风吹过竹林,竹子与石头相互击打的觉得。
两位对垒的武术演员也代表了竹子与石头一柔一刚、相互管束的一个状态。
最紧张是,舞剑这段也太好看了。
穿越感的黑科技
虽然主角是古诗、古画,但全体舞台却处处充满了“未来感”,各种高科技的展现形式轮番上阵。
同样是舞剑,这幅《公孙大娘舞剑图》的表现形式,与米粒妈上面提到的《竹石图》又有所不同。
在殊效的帮助下,“公孙大娘”把无形的剑气舞得虎虎生风,仿佛她真是从画中走出来的武林高手。
裸眼3D、全息影像等等当代的“黑科技”,乃至能帮我们走进古画中。
一名小学生就戴上了VR眼镜,替我们穿越进了画中。
他来到了宋代著名的风尚画《货郎图》中,货郎担子中的小泥人当起了导游,带他认识了自己的葫芦、鹞子、不倒翁、拨浪鼓等等好朋友,深入体验了一次宋代生活。
这幅画是宋代市井风情非常范例的代表作之一,米粒妈在《藏不住了!
一集封神!
这部大语文记录片,让孩子一秒穿越千年,感想熏染古人风貌!
》这篇文章中也有提及。
这个节目的效果好到什么程度呢?便是让你明知道是殊效,但看起来便是毫无违和感的精细,有种人在画中游的觉得。
而且通过节目,孩子们除了学会欣赏诗画,还能学习措辞美,比如每期的开场白,可以当范文来摘抄。
不仅如此,节目请来的高朋也都是业内顶尖的学者、教授,比如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康震老师,中心美院院长范迪安教授等等,有这几位专业大咖教我们如何赏诗,怎么看画,真的受益匪浅。
看过了这些赏析的技法,往后孩子去博物馆也可以亲自实践一下,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成!
这个节目从视觉体验到文案,都美得让人回味无穷,乃至可以直接摘抄讲授词做成条记,这样的积累对付孩子的写作能力也是极大提升。
欣赏了诗画,拓展认识了传统文化,还顺带收成了不少作文素材,真是一举多得!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关注),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生平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诲履历分享,5-12岁孩子的教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天下的新奇好物推举,欢迎关注!
(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