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影《哪吒》的热度持续走高,片中哪吒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
”的霸气宣言也家喻户晓。在电影中,这句话表达的是命运走向和自身选择的关系,但翻开中医古籍我们会创造,这句话竟然还是中医养生理论中的“名言”。这句话和养生有什么关系?中医养生所追求的目标又是什么?答案就在文中——
我命在我,不在于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为生命之要,所甚至百病风邪者,皆由随意率性极情,不知自惜,故损生也。众人不终芪寿,多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康健是把握在自己手中的,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放肆生活、不爱惜身体,就会损耗自己的生命康健,不能康健龟龄。
“我命由我不由天”实在最早出自于道家思想,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卷十六《黄白》中记述道:“龟甲文曰: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北宋期间的“紫阳真人”张伯端在《悟真·绝句六十四首》中亦写到:“药逢气类方成象,道在虚无合自然,一粒灵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由于中医受玄门文化的极大影响,这一思想在中医养生理论中亦得以表示。在中医古籍中,看重日常调摄保健以防病的“治未病”思想比比皆是。
是故贤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以是明养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贤人不治病治未病之意也。
——《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
调神气,慎酒色,节起居,省思考,薄滋味者,永生之大端也。
——《中藏经·卷上劳伤论》
庄子曰:百岁人之大,齐大。凡人皆可百岁也,其不能百岁者,理亦多端。酒食之肥秾,色欲之侵削,忧郁之伤损,寒暑之侵寻,医药之缺点,调卫之过度,无一不敷以戕存亡亡,因此应百岁而不百岁……不百岁而短寿,怨尤定命,谩骂空王,亦太愚矣!
——《靖盦说医》
古人反复强调养生保健的主要性,那么,我们所追求的“康健”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呢?这就要对中医的“康健不雅观”有深入的理解——
传统中医学的“康健”是指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正常的条件下,保持机体内部功能活动的稳态、折衷和生化有序,且与外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生命活动状态。中医的康健不雅观可概括为“形与神俱”“天人合一”“阴平阳秘”。
一、形与神俱
形即形体,是指与精神相对的人的全体肉体。形体是身体和身体所具有的觉得器官,如中医学的脏腑经络、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有形躯体,循行于脏腑之内的精微物质,以及与它们相联系的觉得器官等,都属于古代文献中形的范畴。神是指人的意识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征象的总称,是由心的思维器官所产生性能及客不雅观天下的主不雅观映像。它包括神、魂、志、意、魄等在内,以精血为物质根本。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体精、气、形、神各自的浸染,更重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形与神俱”解释了人体生命活动中形神密切干系,即人的精神活动与人的气血津液、脏腑肢节形体的不可分割性。这种密切关系在生理方面紧张表示于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等方面。形体是人体生命存在的根本,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才能产生精神活动。
二、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适应。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宇宙之中,统统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这便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内经》把人与自然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表示了中医学既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整体性更重视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人与外界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在坚持康健状况中起积极浸染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适应是康健的外在表示。这便是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天人合一”康健不雅观。人的生理病理变革与自然界紧密相连,根据自然界的变革规律来理解民气理病理机制,是中医学“天人合”整体不雅观的根本法则。科学的系统论认为,“整体大于其伶仃部分之总和”,磋商部分,必须从整体出发。只有把部分放在整体之中去剖析,才能更深刻地把握部分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在中医“天人合一”整体不雅观、系统论思想辅导下,剖析外界环境对康健的影晌,磋商康健状态辨识与诊断治疗的关系,才能准确判断康健状态,准确进行康健干预。
三、阴平阳秘
阴平阳秘用以概括生命的最佳状态。《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充分表示了中医康健不雅观中动态平衡的思想。阴平阳秘意为阴气平和,阳气固密,阴阳平和折衷保持相对平衡,则身体康健,精神愉快。阴平阳秘是中医学用阴阳学说对生命活动中各种功能之间繁芜关系、有机联系及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抽象概括,也是对人体康健状态的表述。它的评判依据是人体外象,即证候的变革。一贯以来,阴平阳秘作为中医学判断人体康健态的标准而被广泛运用。利用阴阳的关系,即以阴阳的盛与衰、平衡与失落衡来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的变革,其运用和剖析是科学的。
在亚康健和慢性病日益高发的当代社会,如何对康健进行长期有效的掌握与管理,是保持高质量生活水平的关键。而当中医疗养慢性病的上风与当代管理学理论方法相结合,将为慢性疾病患者的康健供应强有力的担保——
本书首次对中医康健管理的理论及实践技能操作方法进行系统梳理,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验证,针对亚康健和9种常见慢病创立了经由多年临床考验的88种中医颐养方法,内容翔实,极具实用性。本书为南北两位中医康健管理专家强强联手编著,历时十余年研究实践与潜心打磨,并由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长西席担当主任并提写书名,国医大师李佃贵题词推举。(购书详情请点击下方“理解更多”)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中国历代医话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王新华 潘秋翔编著),《历代中医治则精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周超凡主编),《中医康健管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胡广芹 张晓天编著,路志正主审),终极阐明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