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词牌数量多达一千六百多个,仅仅宋词中所用到的词牌就有八百多。
同一个词牌填词者浩瀚,个中不乏名作佳篇,但在有些词牌的词作中,若是出了一首千古绝唱。
那么每每这首词险些就成为该词牌的象征。
比如《忆秦娥》,古今有两首《忆秦娥》经典之作。
毛泽东都曾亲笔手书过。

个中一首是唐朝墨客李白的《忆秦娥》,另一首是毛泽东自己的《忆秦娥·娄山关

唐·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毛泽东手书史上最经典的两首忆秦娥你喜好哪一首

这首《忆秦娥》是词史中最早的词作之一,被后人称为“百代词曲之祖”。
词署名李白,后世常有争议,但毕竟难以断定否认,因而也无人敢轻率地剥夺李白的创作权。

《忆秦娥》描述了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痛楚心情,写得很动人。
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发人寻思的人生图画:秦娥伫立在秋风(西风)中眺望,这时夕阳西下,在苍茫的暮色中仅仅可以辨认出高大的汉代陵阙了。

显然,毛泽东也非常欣赏李白的这首《忆秦娥》。
毛泽东在1960年前夹帐书了这首词。

毛泽东的手腕,经由1950年至1960年的十年深化期,基本的格调(如豪放雄浑、灵动超逸等)未变,而详细的笔法、结字、布白等则发生了质的变革。

在笔法上,先是方笔为主,后为方笔圆笔兼有,末了则以圆笔为主,而方笔辅之。
在结字上变峻斜字形、左伸右缩,为平正字形、左缩右伸。
在布白上变密欠亨风、行距太小,为疏可走马、行距加大。

这幅书作,正是毛泽东已经变革了的风格。

提起《忆秦娥》,从书法上说,就会墨客立即想起毛泽东的书法名篇《忆秦娥·娄山关》。
那种苍苍茫茫、英气倾海的气势,在这卷书作中,也可以领略几分。
尤其是“秦楼月,年年柳色”、“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等字,最为真切。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毛泽东《娄山关》词,作于1935年2月,描述了红军第二次攻占娄山关的战斗。
肩负最高领导任务的毛泽东,才上任一年,能否挽狂澜于既倒,拯救红军,拯救中国共产党,拯救中国革命,毛泽东面对着这滔天巨浪,真是思绪万千。
他自己也很难说清楚。
这首词,无论从遣词造句,写景发意,音韵节律,色彩情绪,哪方面,都是苍茫悲壮的。
如果,从文学角度说,它真实地、光鲜地、准确地、生动地反响了范例环境下范例人物的生活,那末,这个作品,便是非常精彩的。
这首词在毛泽东的心底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以至每读到和写到这首词时,就勾起来他那历史的悲壮感。

因此,以这样感情的积累,毛泽东就在1961年至1963年的那一天写了这首词。

从书法艺术来说,这是当代中国书法史上的绝品,是毛泽东传世的佳构之精。

整幅作品,苍苍茫茫,无天无地,象残阳萧瑟,如屈铁盘丝,犹危峰叠起,似巨浪击空。
骨全肉莹,光彩射人。
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道劲于苍茫之内。

这卷书作,标志着他草书的最高造诣,表达的是一种十分模糊的感情。

“西风烈”,书法伊始,一改过去笔重字大的习气,溘然改用轻笔,以瘦硬开始。

“长空雁叫霜晨月”,“长空”二字压缩后开释出“雁叫霜晨月”,而且是一笔写完。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浓笔写出。
感情的匣门,溘然大开,一笔写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

这时,沾笔一顿,写出

“残阳如血。

“毛泽东”

笔法沉著屈郁,奇拔豪迈,令人神迷心醉!

从格式上,似用三个单元写下的,每单元四行,共十二行。
每行字数的排列是:

6、4、4、3;

4、5、3、3;

5、5、4、3。

可见每个单元,都是头多尾少。
字形的变革,更随机而化,和而不同,违而不犯,无处不好,满纸精彩。

李白的《忆秦娥》和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前一首前无古人,后一首后无来者,你喜好哪一首?毛泽东手书的李白《忆秦娥》和毛泽东过录自作词《忆秦娥·娄山关》,你喜好哪一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