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墨客宋之问,堪称偷诗高手。
听说他为了窃得他外甥刘希夷的一句“年年纪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竟让家奴用土袋将外甥活活压去世。
于是,在《全唐诗》中就有两首《代悲白头翁》:刘希夷名下收录了《代悲白头翁》;宋之问名下也收录此诗,只是将“洛阳女儿惜颜色”一句中的“洛阳”二字改成了“幽闺”,别的诗句千篇一律。

不足为奇,宋之问名下有一首题为《宴城东庄》的诗:

一年又过一年春,百年曾无百岁人。

能向花间几次醉?十千沽酒莫辞贫。

偷诗高手宋之问的这首宴城东庄莫非又是偷其余诗人的

前两句感叹春光流逝,岁月有限,人生苦短;后两句以设问手腕,提出及时行乐的不雅观点:好花不常开,面对面前如画的风光,何不举杯痛饮?不要说家贫,花费十千买酒也不要推辞。

四句诗,看似传达一种悲观的人生态度,但细读起来,却也很有哲理。

唐诗中,还流传一首《宴城东庄》,作者为崔惠童(也作崔惠,崔思):

一月主人笑几次,相逢相识且衔杯。

眼看春色如流水,今日残花昨日开。

前两句措辞直白,提出要借酒浇愁,及时行乐;后两句利用形象化的措辞,描写出如流水般匆匆而过春色,昨日盛开的鲜花今日已经残败,表达浓浓的惜春之意。

两首诗,题目相同,语句不同,但诗意相似,相互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一种可能,只是巧合;

另一种可能,是两人同宴于城东庄,同题为诗。
由于崔惠童为崔庭玉之子,尚玄宗女晋国公主,为驸马都尉。
在长安城东有庄园,常于此宴饮来宾。

还有一种可能,便是个中一人读到了另一人的诗,窃其题,用其意而作。
那是谁窃谁的呢?根据宋之问的为人,大概是他又窃一首诗了吧,只是这首诗偷得稍高明些了。

大家以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