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是传承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意象作为文学工具和手腕,在言意转换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浸染。
目前小学阶段的古诗词传授教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看重了理解和积累,但常日是通过注释、讲解来实现理解,忽略了形象、意象在叙事、抒怀、议论和审美中的独特代价,使得古诗词传授教化与诗词特点及学生认知特点不能够实现深层领悟。
笔者以意象为打破口,试图冲破目前的窘境,探索小学古诗词传授教化的新路径。

1

意象的基本内涵剖析

意象是意和象的结合体,是借助于象达意的一种分外的言语征象和聪慧。
意象的产生与“言不尽意”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言无法言说“物之精”时,便会选择“立象以尽意”。
当然这里的象也是通过言进行表达的,不过当象进入到言意转换过程中后,便具有了光鲜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常言道,做人贵直,作文贵曲。
意在做人要率真、爽直、光明磊落,而作文则要蕴藉委婉,以达“曲径通幽”之效。

特级支招  古诗词意象辨析及传授教化实施

象具有直不雅观性,但是同时又具有模糊性,这种模糊性给读者以个性化的理解和创造空间,这种思想的自由天生了强大的张力,使人得到了阅读的主体地位。
对付意象的分类,有论者把其分为:描述性意象、象征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
“描述”“象征”和“比喻”这些关键语词均能看出意象是一种文学手腕。

从发生学角度来看,意象有历史传承的一壁,也有个性化独创的一壁。
比如,文学作品里面,玉轮可谓一个范例的意象,与中国人的思维办法、处事聪慧、审美追求、文化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文学作品之中,以月入诗入文的不计其数,玉轮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深深定格在国人的思想里。
以是,玉轮所隐含的阴柔之美、蕴藉之意、思念之情以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构造传承下来,这已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

意象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一个事物,借助一些突兀的、奇特的、另类的形象来表达情绪也是文学创作的主要选择。
比如,《水》(苏教版五年级,作者马朝虎)中的“狗尾巴草”这一意象就真切地表现出四兄弟渴望水的样子容貌和心情。
这是作者原创的意象,而且是专属于这篇文本的意象,非但没有一丝的违和感,而且表达得入木三分。

2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的意象性表征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有古典诗词63 篇,从编选的数量分布上来看,第一学段每册安排4~5 首,第二、第三学段每册安排5~7 首。
从编选的文体上来说,第一学段以五言绝句为主,第二学段以七言绝句为主,第三学段涌现七言律诗以及词[2]。
从内容方向性上来看,具有“儿童化”及“说理化”方向。

所谓儿童化,便是诗词内容与儿童的生活密切干系,而且因此塑造儿童形象为主,比如《池上》《小儿垂钓》《村落居》等;所谓说理化,便是在小学高年级开始涌现内容方向于辩证、说理的诗词,比如《不雅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等。

这些古诗词之中,意象性表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01

托物言志

在编选的古诗词之中,托物言志是意象性最为明显的表现。
托物言志,便是墨客把志向投射到一个真实或虚拟的事物上,得以委婉而深刻地表达,这个事物由于附着了志,于是具有了范例性,既而得以一定的文化传承。
《石灰吟》《墨梅》《马诗》等就属此类。
这类诗一样平常前两句状物,后两句言志,比如《墨梅》中,前两句为“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从位置、数量、颜色等角度先容了梅花;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对人生的追求、代价的取舍跃然于纸上,不求世俗的功名,但求内心的坚守。

梅花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同为编选的古诗《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中的“梅花”所表达的则是斗雪傲寒、刚毅不屈的意义。
同为梅花意象,但是所表达的意并非完备同等,以是我们对意象的把握不能分开于措辞环境,也不能分开作者的人生追求、创作背景。

02

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选编的古诗词之中有很多写到玉轮的诗,比如《古朗月行》《静夜思》《枫桥夜泊》《峨眉山月歌》《水调歌头·中秋》等,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每一轮玉轮背后都凝集着一段思念之情。
《古朗月行》是思念童年生活的玉轮,《静夜思》是留恋故乡的玉轮,《枫桥夜泊》是孤寂旅途的玉轮,《峨眉山月歌》是思友心切的玉轮,《水调歌头·中秋》是佳节思亲的玉轮。
这些情绪都附着在玉轮之上,玉轮自此具有了意象性、文化性,在中国人的思维里流淌。
传统意象,玉轮是个范例,其他诸如梅兰竹菊、荷柳茶酒等自然及人文意象也同样成为文化基因,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办法、精神追求。

03

隐喻明理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之中还选编了一些隐喻明理的诗。
所谓隐喻明理,也便是通过隐喻、象征的办法来解释一个道理,而这被隐喻、象征的工具便成了意象。
比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不安于室来”(《游园不值》)中的“一枝红杏”,“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雅观书有感》)中的“活水”。
这里的“一枝红杏”“活水”具有的象征意义已经完备超越了这两个事物本身,其所象征的意义又被新的形象所得到,“一枝红杏”指是新生的事物,“活水”指的是新的知识。

从中可见,意象在古诗中的利用分别指向不同的表达意图。
托物言志在于表达自我,文化传承在于表达共识,而隐喻明理在于表达法则。

3

小学古诗词中意象存在的基本形态

小学生对形象的感想熏染力突出,对付反响童年生活的古诗词尤其感兴趣,比如“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这首诗具有光鲜的画面感,“小娃”“小艇”,“小”中见可爱;“白莲”“浮萍”,颜色中见生活。
这些都是直不雅观可见的,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小。
但是“意象”不仅作为一种“物”,还作为艺术化、文学化的一种办法,在理解的过程中要做到形神兼得,这无疑会给生活履历、文学素养相对缺少的小学生带来思维寻衅。
为此,我们要弄清楚选编的古诗词中意象存在的基本形态,在厘清这些基本形态之后,将会产生积极的传授教化意义。

01

单一意象

在选编的古诗词之中,通篇环绕着一个事物来写的霸占相称的比例,比如上文中我们列举的《梅花》《墨梅》《石灰吟》《马诗》等,所表现的意象分别为梅、石灰和马,是单一的存在。
这单一的意象具有明确的所指,墨客的笔墨就集中在对其的描写之上,写其形,抒其神,方向集中,措辞精练,这是相对大略的意象存在。

02

叠加意象

与单一意象相对的则是叠加意象,也便是说诗中所呈现的意象是多样化的,每一个意象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指向墨客所欲表达的情思。
比如说“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中的松柏、书童、山峦、云雾这些意象依次涌现,不仅勾勒出了清幽旷远的画面,更主要的是这些意象的汇聚、叠加共同指向一个深层意象——隐者。
这个隐者虽然终极也是“不知处”,无觅其踪迹,但是这也正好暗合了“隐者”的内涵,既然是隐者又如何可见呢,更增长了其神秘感、洒脱感。
以是像这类叠加意象作品,我们一定不能知足于其表面,而要在“松、童、山、云”中感想熏染其“隐”的深意,形成隐者的形象。

03

特指意象

所谓特指意象,便是从诗歌的阐述情景中荡出一笔,以突兀的、险拔的、出乎猜想的办法建立起来的意象。
在《游园不值》中,“应怜屐齿印苍苔”是乘兴而来的欣喜,“小扣柴扉久不开”是心愿难酬的失落落,“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不安于室来”又是豁然开朗的激动。
四行小诗细腻地传达出墨客心情的波澜起伏,如果没有这“一枝不安于室来”,那诗也便成了一首普通的感怀诗了,正是这“一枝红杏”使得诗歌有了畅快淋漓的高兴,其所表达的意蕴已经不再局限于“红杏”本身,而具有了更为广泛、深刻的哲学意义。
很显然,这里的“一枝红杏”是一个特指,是表达哲思的一个意象。

从这三种意象的基本形态中,我们可以创造,意象既有显性的一壁,又有隐性的一壁,还有特指的一壁。
同时我们也会创造,意象的这三种形态分别对应着意象的具象功能、叙事功能与思辨功能。
无论如何,其都是文学化、艺术化的方法,有了意象的存在,诗歌才会形象光鲜、意味无穷。

4

小学古诗词意象的传授教化履行策略

意象在诗歌中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在小学语文教室上,对意象的传授教化认知和传授教化策略该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常日我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切入。

01

对形象的还原

诗歌具有光鲜的形象美、音乐美、意韵美,对意象的领会离不开对形象的还原。
我们一样平常的古诗词传授教化每每把着力点放在理解、积累上,理解的基本路子是借助于注释,这在语文课程标准里也有较为明确的哀求。
这样的理解办法是理性的、专业的,其悲观的一壁是忽略了诗歌的形象性特点以及小学生的思维方向,导致了为理解而理解的征象,美好的诗歌经由这一机器过程,生趣顿失落。

比如传授教化《墨梅》,很多老师会先把象征的手腕揭示出来,让学生领会墨客高洁的品质,并立志向其学习。
这样“理智”的传授教化,没有唤醒形象感,自然其所蕴含的情意也无法与形象融为一体。
如果我们把传授教化的着力点放在形象的还原上,将会迎来不一样的传授教化样态。

首先,《墨梅》是一首题画诗。
王冕是画家,其最善于的是画画,这首诗是对他所画梅花的表明,是这幅画的主要组成部分。
以是传授教化可以从这幅画开始,让学生不雅观墨梅之形、之色、之姿,对墨梅有个直不雅观的理解,并勾引学生说说这梅花与我们见到的、想象中的梅花有何异同,凸显“墨”这一颜色,引发学生对墨客用意的推测。

其次,《墨梅》具有朴素的画面感。
“吾家洗砚池头树”,茅舍,池塘,梅树,再加上“洗砚”的墨客,画面跃然纸上;“个个花开淡墨痕”,朵朵花开的画面又立呈于读者面前,“淡墨”二字更是活画出梅花之色、之姿。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写的是梅花的喷鼻香气,“流”和“满”为喷鼻香气授予姿态。
如此,整首诗就彷佛一幅画,从梅花所处的环境写起,依次写了梅花之形、之色、之味、之姿,动静结合,与画作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末了,在梳理出这些形象的根本上,再进一步启示学生创造“墨梅”之墨色、之清气所具有的分外之处,结合王冕的人生追求进行佐证,其意韵、内涵、主旨便会自然生发出来了。
从形象出发悟意,是诗歌传授教化的必由之路。

02

对背景的求证

言为心声,发自于脾气,立言便是立人的过程,一个人的言语样貌和人格样貌存在着正干系,虽说也会有“心口不一”的征象,但只是个例。
包括诗歌在内的所有言语作品都在反响着作者的生活现实及代价追求,以是我们要理解诗歌意象,对背景的求证是不可短缺的。

事实上,在小学诗歌传授教化之中,对背景的求证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但相对随意,在墨客、社会信息等方面存在着偏其一隅的问题,不能够相对全面地建立起象和意之间的联系。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墨客于谦以石灰自喻,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相传该诗是于谦12 岁时目睹青石经火煅烧成石灰有感而作,可是许多的语文西席却更方向于补充于谦后来为官清正的背景,表面上能与“明净”相互呼应,但是与学生的生活和情绪天下依然迢遥。

在创作背景中,12 岁这一年事对付学生具有强大的震荡力,不雅观察思考和远大的追求也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情绪冲击,而便是这样的信息才会引发学生的认同。
再加上补充于谦后来做官的信息,那么于谦的形象就在意象生发联系的过程中站立起来了。
以是,对背景的求证不能贪多而致泛化,该当关注背景细节,探求与学生随意马虎“共情”的点,使作诗之人与读诗之人实现情绪的有效沟通。

03

对诵读的落实

课程标准特殊强调对诗歌的积累,诵读是一种主要的路子,但如何让诵读变得有意见意义,这是必须面对的。
在“国学热”的背景下,很多学校都在搞经典诵读活动,一是在形式上营造诵读的氛围,比如着古装、吟古调、演古事等,这种历史感、庄严感的确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文化印迹。
二是在方法上实现读画结合、读唱结合,比如诗意画、画配诗、谱诗歌、唱诗歌等。

我们都熟习的中心电视台推出的《经典咏流传》诗词诵读节目便是范例的读唱结合,把古典的诗词与当代的音律合营起来,以传统、普通或盛行的艺术办法加以表现,达到了良好的传唱效果。
比如龚自珍的《苔》本不为大家所熟知,但是经这一节目传唱,一下子火了起来: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诗在背景歌词中、在梁博的支教故事中、在山区孩子的纯朴的声线中得到了新生。

吟诵是一种特殊有效果的诵读办法。
吟诵具有光鲜的节奏感和音乐感,而且还伴随着一定肢体动作的参与,吟诵的过程于是变得更富有参与色彩和演出性,这对付小学生来说无疑更有吸引力。
同时,吟诵的音调与诗歌的意义密切干系,更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这样的理解是直不雅观的觉得的理解,为学生所悦纳。

04

比拟照的关注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之中,古诗一样平常因此两首为单位涌现的,叫“古诗两首”。
这样的编排办法绝不是两首诗的大略叠加,而是表示着编者的编排意图及传授教化代价取向。
一样平常来说,这两首诗在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比如说《石灰吟》《墨梅》,都是托物言志的诗,都表现了墨客高洁的人格追求。
其余,这两首诗存在着不同的表达办法,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提高学生的言语聪慧。

以是,传授教化之中,我们最好以两首诗的关系为传授教化出发点,在比照之中天生传授教化的策略和意义,而不能各自为战。
以是,语文传授教化,包括古诗传授教化在内,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不能局限在文章上,文前的导读、文后的练习、文中的插图、文本的组合办法等都该当成为我们解读的工具。

以《江南春》和《春日偶成》为例。

两首诗都是写春天的诗,在杜牧的眼里,春天是有颜色的——“绿映红”,春天是有声音的——“千里莺啼”,春天是有味道的——“酒旗风”;在程颢的眼里,春天又是另一种表达,视觉上的“云淡”,觉得上的“风轻”,想象中的“傍花随柳”。
前者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里流露出朝代更替的感慨;后者在“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中表现出一个老顽童的天真烂漫。

不同的春天背后站着不同的墨客,在这样的比照中,学生既看到了春天,也看到了墨客。
这里既有对形象的触摸,又有对意象的塑造,都是源自比拟照的关注。
这该当成为主要的传授教化策略。

该当说,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范例表达,小学阶段的古诗词传授教化须要符合文学的规律和学生认知的规律,意象作为一种文学手腕,看似玄妙,但其是“诗化”的主要路子,其“形象”的一壁更有利于学生联接生活、接通文学、发展措辞。
我们循着意象大概能够探索出一条富故意义的古诗词传授教化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福州路小学

阅读推举

1.特级支招 | 如何摸学情

2.特级支招 | 如何富有兴味地进行古诗传授教化

3.特级支招 | 如何让学生的思维生动起来

4.特级支招 | 读懂孔子与他的学生们

内容来源 | 《中国西席》杂志2019年第4期

图片来源丨网络

本期编辑丨肖佳晓

主管:中华公民共和国教诲部

主理:北京师范大学

承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编辑:《中国西席》编辑部

邮发代号:82-113

海内总发行:北京报刊发行局

海内统一刊号:CN 11-4801/Z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2051

▌互助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