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景致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不雅观鱼赛过富春江。

诗说柳亚子的怨与毛泽东的劝

伏案写作的毛泽东

这首诗是毛泽东和诗中兼具温婉与大气于一身的代表作,读起来情意绵长,又醍醐灌顶。
诗的前四句是叙旧,紧张回顾了作者和柳亚子之间的三次交往;第五六句话锋一转,变成了规劝。
有了前四句的叙旧铺垫,让这两句看似有点重的规劝不但不违和,反而变得犹如街头老友闲叙一样平常格外亲切。
规劝过后还给出了建议:还是留在北京吧。

毛泽东的这首诗是一首和诗,和诗是文人之间相互互换的一种形式,老百姓写信表情达意,墨客则更喜好用和诗的形式进行沟通互换。

和诗

传统的和诗一样平常由原唱与附和至少两首诗组成。

唐代文人互换

唐代墨客白居易晚年跟有着“诗豪”之称的刘禹锡关系很好。
刘禹锡生平科举平顺,仕途坎坷,因主见改革,触犯藩镇与官僚利益,先于唐顺宗永贞元年被贬连州刺史,在履新途中再贬朗州司马;元和九年,奉诏入京,仅仅一年又因作诗得罪执政又被贬任连州刺史,转夔、和二州刺史。
直至唐敬宗宝历二年,方得回京,回京时间隔第一次被贬离京已达二十三年之久。
刘禹锡回京后,白居易写下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诗中一方面夸奖刘禹锡的才华,另一方面表达对刘禹锡贬官二十三年的坎坷遭遇的不平和感慨,坦率批驳朝廷不珍惜人才,反而处处打击有才能的人的做法。

白居易和刘禹锡

刘禹锡看了往后,以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附和:

巴山楚水悲惨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前四句先对自己有志建功却屡屡被贬的境遇感到心伤,如今归来却人事全非,怀念越深,悲痛越沉;后四句则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开头,一洗伤感,尽显冲动大方。
既是致谢白居易的关怀,也暗含与白居易共勉的深意。

《感事呈毛主席一首》

显然,毛泽东的这首《七律•和柳亚子师长西席》是和诗中的附和,既然有附和一定有原唱,原唱是柳亚子的《感事呈毛主席一首》:

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

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驩。

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

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

柳亚子师长西席

柳亚子的这首诗作于1949年3月28日,是一首带有"牢骚”的诗。
通篇用了六个历史典故,可谓存心良苦。
前两句以作者的视角交代了毛泽东和作者本人的情状:一个开天辟地;一个情状尴尬;三四句借古喻今表达自己的满腹才华;五六句开始发牢骚:自己对革命一片忠心,做过很多贡献,如今却不受重视;末端两句表达了意气消沉,意欲归隐的想法。

毛泽东与柳亚子的三次会面

毛泽东与柳亚子相识于广州,1926年5月,刚刚改组后的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时任代理国民党宣扬部长的毛泽东和国民党中心监察委员柳亚子正是在这期间相识。
关于这次会晤在彼此作品中都有提及。
1941年,柳亚子在《寄毛主席延安》一诗中曾写道:“粤海难忘共品茶”。
毛泽东的《七律•和柳亚子师长西席》第一句便是:“饮茶粤海未能忘”。
这次见面,毛泽东给柳亚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在革命低潮的时候,柳亚子依然武断地相信中国革命必将胜利。
他在诗作《存殁口号》中乃至将毛泽东与孙中山合称中国的两位列宁,足以为证:

神烈峰头墓草青,湖南赤帜正纵横。

人间毁誉原休问,并世中原两列宁。

柳亚子是国民党元老,属于左派人士,自始至终武断不移地支持推戴孙中山师长西席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在大革命失落败往后,他逐渐把中国的未来寄托在共产党身上,他曾在《新华日报》创刊纪念会上流传宣传:“天下的光照在莫斯科,中国的光明在延安”,在他的诗作《延安一首》中也有表示:“天下光明两灯塔,延安遥接莫斯科。

毛泽东、周恩来和柳亚子

毛泽东和柳亚子的第二次会面是在1945年,正是毛泽东的《七律·和柳亚子师长西席》中第二句:“索句渝州叶正黄”。
1945年,为停滞内战,实现和平,毛泽东毅然接管蒋介石的约请,于8月28日赴重庆会谈。
对付毛泽东的气概和胆识,柳亚子由衷敬佩,他在诗作《渝州曾家岩呈毛主席》中说:“阔别羊城十九秋,相逢握手喜渝州。
弥天算夜勇诚能格,各处劳民战尚休”。
在此期间,两人相约会面,匆匆膝畅谈。
毛泽东在离开重庆前,应柳亚子之邀,将《沁园春·雪》一词书赠。
对毛泽东的诗才,柳亚子评价很高:“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

沁园春·雪

毛泽东与柳亚子的第三次会面已经到理解放前夕,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从西柏坡坐飞机抵京,各界代表及民主人士到西苑机场接机,柳亚子就在个中。
当晚,毛泽东在颐和园益寿堂举行宴会,柳亚子应邀出席。
席间,毛泽东谈笑风生,柳亚子东风满面。
但仅仅过了三天,柳亚子就满腹牢骚地写下了前文提到的两首和诗中的第一首:《感事呈毛主席》。
为了抚慰老朋友,毛泽东就写了和诗的另一首《七律•和柳亚子师长西席》。
在写完诗后,毛泽东还专门于百忙中抽韶光看望柳亚子,共游颐和园。
此后,毛泽东还为柳亚子安置了住所,配置了轿车。

毛、柳两首诗中的典故

毛泽东的《七律•和柳亚子师长西席》中有三个场景和一个历史典故。
三个场景代表了三次会面:“饮茶粤海”中的“粤海”指代广州,说的是两人1926年在广州初次会面时的情景;“索句渝州”中的“渝州”指代重庆,说的是1945年重庆会谈期间两人第二次会面,柳亚子向毛泽东索诗的场景,“叶正黄”交代了韶光正是秋日;第三句中“旧国”指代北京,第四句中的“落花时节”解释韶光在暮春,“读华章”指的是毛泽东读了柳亚子写的《感事呈毛主席》一诗。

毛泽东和柳亚子

末了一句中的“富春江”用了典故:东汉有位著名隐士名字叫严光,史籍记载严光“少有高名”,而且是光武帝刘秀的同学。
按说,有才能,又有这层关系,严光如果想做官该当会有个不错的出路。
但刘秀当了天子,严光不但没去讨官,还婉拒过刘秀的多次延聘,隐居富春江边钓鱼。

柳亚子的《感事呈毛主席一首》中更是引经据典,用了六个典故。

“说项”典故出处

诗中第二句,有不少人缺点解读成:奉劝蒋介石接管共产党的领导很难做到。
这紧张是由于把“说项依刘”按字面意思理解成了:奉劝项羽投靠刘邦。
但实在这是两个典故,“说项”的典故出于唐代杨敬之的诗句:“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斯项”。
据《唐诗纪事》载,项斯曾筑草庐于朝阳峰前,枕石饮泉,读书吟诗,长达三十年。
听说杨敬之最喜提携子弟,项斯便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会。
杨敬之读了诗,大加讴歌,赠给项斯的诗中有“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斯项”的句子。
后来用“说项”指替人说好话或说情。
“依刘”则指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从长安投荆州刘表却不被重用,郁郁不得志的典故。

建安七子 之一 王粲

第三句中又是两个典故,“夺席”的典故出于《东不雅观汉记·戴凭传》: “正旦朝贺,百僚毕会,上(光武帝)令群臣能说经者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辄夺其席以益通者,凭遂重坐五十余席。
大略说,光武帝组织了一次辩论,并定下规矩:被批评的输掉席,有个叫戴凭的人在辩论中艺压群孺,连夺五十多条席,可谓博学多才;“五鹿”是人名,指的是西汉学者“五鹿充宗”,据《汉书 孝成天子本纪》记载,汉元帝时,帝令诸易家考察异同。
充宗乘贵口辨。
诸儒莫敢与抗。
皆托病不会。
有荐云能说易者。
云摄齐升堂。
抗辞而请。
音动旁边。
既论。
连折充宗。
诸儒为之语曰。
五鹿岳岳。
朱云折其角。
”五鹿充宗善辩,诸儒不敢与之辩论,只被朱云批评过。

冯驩弹铗

第四句“无车弹铗怨冯驩”说的是战国时齐人冯驩,投靠孟尝君。
孟尝君门下食客分三等:上等坐车,中等吃鱼,下等吃粗饭。
冯驩列下等,曾“弹铗”自歌:“食无鱼”,“坐无车”。
后来,孟尝君皆知足了他的哀求,暗示作者对自身所受报酬的不满;末了一个典故是“子陵滩”,子陵滩是东汉古迹,跟毛泽东诗中的“富春江”说的都是严光不愿做官,隐居垂钓富春江的事。

严子陵垂钓

这组和诗各有特色,一怨一劝,一唱一和,由柳亚子的怨开始,由毛泽东的劝结束。
柳亚子用了六个典故把心中的怨气发泄的淋漓尽致;毛泽东则用了两人的三次会面的场景,先表达“未曾忘”,后规劝“放眼量”,末了借用柳亚子诗中“子陵滩”的典故,改作“富春江”做结尾,奥妙而寓意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