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下司马相如,相信我们都比较熟习,是西汉期间著名的文学家,他在汉景帝、汉武帝时被任命为一些闲散的官职,这和司马相如的才华是极不相称的,因此怏怏不乐的司马相如,终极弃官归家,闲居茂陵家中。

我们先来看第一首。

咏怀二首(其一)

李贺

诗鬼李贺的两首咏怀诗一首比拟光鲜一首饱含哲理

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

弹琴看文君,东风吹鬓影。

梁王与武帝,弃之如断梗。

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

这首诗,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四句为一部分,后四句为另一个部分。

前四句李贺描写了司马相如家园周边的清幽环境,以及司马相如的清闲生活。
比如,一句“绿草垂石井”,便将那种清幽、文雅的氛围表现了出来,长长的绿草从石井上垂下来,那种阔别尘嚣、安谧宁静的觉得一下子便出来了。

“弹琴看文君,东风吹鬓影”,写司马相如在家惬意的生活,不仅每天面对着俏丽的风景,还有爱妻卓文君相伴,弹琴、起舞,令人沉醉。

要知道,司马相如才智过人、登时书柜,而且在作者看来有着远大空想,可是为什么会落得如此清闲的闲居呢?究其缘故原由,作者在后四句中已经解释了,即当权者对付人才的不重视,正是“弃之如断梗”。

司马相如生前,被当成断草置之不理,但是当他去世后,汉武帝却把他的《封禅书》当作宝贝一样,登上泰山进行敬拜,正是“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
而这个“惟”字用的,却将那种生前不被重用,去世后才被创造的悲惨写了出来,生前的落寞与去世后的虚荣,可谓比拟之强烈。

这首诗从描写司马相如的清闲生活入手,欲抑先扬,前后两个部分比拟光鲜,表现了作者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读来别有一番韵味。

咏怀二首(其二)

李贺

早晚著书罢,惊霜落素丝。

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

头上无幅巾,苦蘗已染衣。

不见清溪鱼,饮水得自宜。

小注:(1)讵(jù):岂,怎能够。
(2)南山期:指寿命高,犹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3)苦檗(bò):一种可作为染料的乔木,味苦。

这首诗和上一首略有不同,是李贺直接对自己赋闲在家生活的描写,全诗叹老叹贫,充满了悲观主义感情,很明显是遭受挫折后写的。

首二句“早晚著书罢,惊霜落素丝”,说的是晚上写完诗之后,惊异的创造头上的白发居然落了一些下来,这让作者十分感慨。
李贺作诗非常勤奋,每天他都会把自己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晚上便负责总结研读,可见其勤奋。
这或许也是作者未老先衰的缘故原由吧!

三四句虽然写得很轻松,彷佛满是自嘲,但是却粉饰不住自己内心的苦楚:像我这样每天凄苦的人,肯定不会寿比南山吧?显然,这一句很明显流露出了墨客的悲观主义感情。
虽然是“镜中聊自笑”,但却是无奈的苦笑。

五六句写自己清贫的生活,“头上无幅巾,苦蘗已染衣”,头上不戴帽,身上穿黄衣,而作者用了一个“苦”字,可见全将自己的感情写入个中,这是叙事中又有言情的手腕。

既然如此之苦,但是李贺却溘然宕开一笔,给自己开讲授:“不见清溪鱼,饮水得自宜”。
生活在净水中的鱼儿,它们除了水,什么也不吃,但是它们却依然能够怡然自得,那么,我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墨客这里极力想开解自己,富有一定的哲理意义,但也有力的陪衬了他的悲苦情怀,使读者产生共鸣。

清人方扶南说:“此二者作不得举进士归昌谷后,叹授奉礼郎之微官。
前者言去奉礼,后者言在昌谷。
”这和这两首诗的内容也是相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