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固山,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北。北固山不仅由于得天独厚的风景有名,更由于它沉淀的人文历史而有名遐迩。
一千四百年前,梁武帝萧衍登临北固山,被面前壮丽的江山景致所传染,兴致勃勃地写下了“天下第一江山”几个大字。由于这次名留青史的题词,北固山也有了“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誉。
初唐墨客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即是对镇江地区江海相连之处广阔江面的真实写照。
大墨客李白登临北固山,写下了描述了北固山山川景致的旖旎风光和北固山形势之险要的诗句:“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在浩瀚吟咏北固山山水的诗歌中,唐代墨客王湾的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可以说是一首传唱千年、耐久不衰的名作。原诗如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的这首诗由于浑然的意境而成为随处颂扬的千古名作。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更是由于意象的开阔,历来被人们夸奖不已。
而且这一联还得到了当时宰相张说的喜好,他乃至将这一联题写在办公室的墙壁上,让人参阅、模拟、学习。
张说题诗的故事是有文献资料记载的,据唐代殷璠编选的专收盛唐诗的唐诗选本《河岳英灵集》中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墨客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王湾的这首诗,得到宰相张说的流量加持,因而得以广泛传播,并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历来好评如潮。王湾的这首诗有着教科书般的影响力,由此也成为多种诗集的全勤入选者,以下仅举几例,就可见一斑。
明代墨客周珽编撰的《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云:徐充曰:此篇写景寓怀,风采洒落,佳作也。“生”字、“入”字淡而化,非浅浅可到;明代文学家邢昉编撰的唐诗选集《唐风定》云:高奇与日月常新,非摹仿可得。
清代学者查慎行编撰的《初白庵诗评》:大历往后无此等气格矣;清代文人沈德潜编撰的《唐诗别裁》:江中日早,客冬立春,本平凡意,一经熬炼,便成奇绝。与少陵“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一种笔墨;清代文人黄叔灿编撰的《唐诗笺注》云:“潮平”一联写得宏阔,非复平凡笔墨。
如今,王湾的这首教科书般的名诗也成功入选了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成为莘莘学子从诗歌中汲取养分和提升人文素养的诗歌之一,也是大家会背的一首诗。那么,王湾的这首诗为什么一贯以来好评如潮呢?只有走进诗歌本身,才能一睹诗歌所蕴含的诗境与风采。
先看诗题“次北固山下”,次,便是停泊的意思。从诗题可知,原来这是王湾将船停泊在北固山下,目睹了北固山下壮丽的山河景象后,写下的一首诗。
王湾的这首五言律诗,开篇两句“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大意是说:苍翠的北固山外是乘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这两句表明墨客王湾此时正在旅途中,乘船恰好经由长江边的北固山。
墨客王湾于隆冬将尽之际从北方乘船来到江南,江南的风光给墨客带来了惊喜。由于呈现在面前的山水与昔日自己在洛阳看到的山水是截然不同的,这不只表示在山水的色彩上,也表示在山水的描述上。
墨客在描摹北固山和长江的时候,还从仰视和俯视这两种不同的不雅观察角度进行了细致的不雅观察。墨客伫立船头,仰视看到的是耸立在江边的青翠葱郁、雄奇险要的北固山;俯视看到的是横卧在面前的碧涛万顷的江水。
然而,就在这盎然的春意之中,墨客却身在旅途,流落于迢遥异域的浩渺烟波之上。离家已有些时日了,墨客舟车劳累,不免思念发迹乡的亲人来,也不免思念发迹乡的味道来,他渴望故宅的抚慰与亲人的温暖。
接下来墨客写道:“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墨客伫立舟头,放眼了望,宽阔的江面潮水涌动,这潮水又是那样充斥,仿佛把江岸推向了更迢遥的地方。
此时,墨客的视线由远及近,他看到高高悬挂的船帆。墨客面前的江水、江风都是那样沉着。我们也仿佛体会到此时墨客的心境,以及他沉浸在这开阔壮美的环境中的轻松与惬意。如果说,开篇两句中墨客用从高到低的视角来描写山水的话,这两句便是从远到近的视角来写江岸和行船。
远处的江岸,是墨客远眺所见的景象。墨客伫立在船头,浩浩荡荡的潮水涨满了长江,两岸间的间隔便显得格外辽阔,给人的视觉上带来豁然开朗的觉得。行驶在宽阔沉着的江面上的船只,船帆高高悬起,墨客乘着江面的东风,向前方迤逦前行。
这里有必要阐明一下,为什么王湾在北固山下看到了“潮平两岸阔”的壮丽景象呢?原来唐代的北固山水文与现在是不同的,如今的北固山下已经没有了“潮平两岸阔”的景象, 这是为什么呢?
据史料记载,在唐代,长江南北两岸的城市镇江与扬州之间的江面宽达三十余里,而扬州则是入海口。船行在北固山下的江水中,水天相接,烟波浩渺,行舟之人确确实实能感到江水犹如大海一样的气势。
唐代著名山水田园墨客孟浩然在扬州时,曾隔江遥望镇江北固山,写下诗句“北固临江口,夷山近海滨”。刘长卿在镇江任职时,也曾写下“气混京口云,潮吞海门石。孤帆候风进,夜色带江白”的诗句。可见在唐代,北固山下的长江江面是很宽阔的。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朝廷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设置浙东西边防节度使,将润州改名为镇海,也称镇海军节度使。沧桑桑田,世事变迁。唐代北固山下的长江江形与现在也不一样了,如今北固山下的长江江面虽然失落去了昔日的壮不雅观景象,但江面依旧很宽阔。
接下来墨客写道:“海上生残夜,江风入旧年”。这两句描写的是墨客见到的江面上的清晨景致。墨客只是用十分简洁的措辞,就将一轮红日在黎明时分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的壮不雅观景象描写了出来。
由于墨客捉住了江面清晨景致的特点,以是在描写中突出表现了这一特点,给人以新颖的面前一亮的觉得。也可见墨客高超的炼字造句的能力。
海上的朝阳和黎明前的夜色构成一幅宁静而不失落温馨的画面。初升红日的霞光投射到墨客泊船的江面,驱散了残夜时分笼罩在墨客身边的夜色与寒意,让墨客仿佛以为江上的春天提前来到。
墨客以韶光为序,用写意的手腕描述出白天与夜晚两幅江南山水画。江南的青山、绿水、和风与红日让墨客沉浸在一种对宁静美的惊喜中,也让墨客沉浸在一种对壮美景不雅观的叹羡之中。
江春入旧年一句大意是说,此时正是冬尽未尽,春至未至之际,墨客王湾舟行北固山下,残冬未尽,大江之上,南来风柔不厉。若春天提前到来,春进入的光阴尚属即将过去的旧年,所托之景物便是实景了,这样写出来的诗歌就枯燥乏味了,诗意也就很平淡了。
以是王湾匠心独运,奥妙地借助了韶光差这一征象,将冬尽未尽、春至未至的景象摄纳进诗歌中,于是一首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境界大开的诗歌就呈现在了众人面前。
这两句在内容上由韶光转入空间,在写法上由实写转入虚写,既承接了前几句中对春景描写的文意,也自然过渡到后边的乡思之情中来。墨客利用生花妙笔,把唯独在春天清晨的辽阔江面上才能够不雅观赏到的幽美景致,以电影镜头一样的手腕摄取到自己的诗篇中,以其生动的画面为人们呈现了北固山山水的特色描摹了出来。
由于颈联以高度精细的措辞和精准的表述,敏锐地捕捉到黎明之时、春江之上的独特景致,显示出特定的时空感,从而产生了引人入胜的审美效果,成为随处颂扬的千古名句。
末了二句,墨客终于将诗歌由景物描写转入明确的抒怀,但他的情绪仍旧寄寓在详细的可感知的形态之中,凝聚为带有浓厚传统色彩的诗歌意象中——思乡之情。
市价辞旧迎新之际,身在青山绿水之间,满目光辉光耀的春色,自然会引起墨客浓郁的故宅之思。江面朝阳东升、春意萌动,墨客行舟于绿水之上,连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
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大雁正朝着洛阳的方向翱翔。王湾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汉代苏武“鸿雁传书”的故事,于是他思忖道,还是托雁捎个信吧:大雁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就这样,墨客的思绪很自然地与家书和千里之外的故乡洛阳联系在一起。于是,全诗的末了两句也就成了墨客在北固山下的情绪归宿。
结尾两句由描写新春之景,转而抒发思乡之情,总结全篇,韵味悠长。全诗以写景为主,境界开阔,描述细腻,抒怀蕴藉,而墨客的主不雅观感情只是隐含在对北固山山水浓描淡写的笔触里,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这两句婉曲传情,蕴藉隽永,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王湾的这首寓情于景的山水诗,为人们描述了形态毕现、色彩纷呈的北固山图卷:青翠的北固山,辽阔的长江,迷人的黎明,水天一线升起的红日,江南的春色尽入图卷,尽收眼底,读来动人心扉。
王湾的这首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通篇描述新春之景,而又处处隐含乡思之情,这也是这首诗千年之后仍能打动读者的缘故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