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春联、贴春联 书墨喷鼻香气年味浓
古时城里人过年改换春帖,春帖又叫作“春联”。春节前一二十天,学堂的西席和学生写了春联去卖,并在学堂门口写上“春联处”。大多写千金、百顺、宜春,还写一财、二喜以及家声、世泽等吉祥话,作为门联,或者摘唐宋人的诗词为楹联。
周宗泰《苏州竹枝词》云:学书儿童弄笔勤,春联幅幅卖斯文。人来问价增三倍,不使鹅群笼右军。
“写春联贴春联不单单是过节的一种形式,更多的是一种寄托,是一种怀念,是一种代代传承的精神!
”双塔字画协会的两位老师王国兴和李乐乐来到甫园写春联,执羊毫、闻墨喷鼻香,汉字独占的韵味在热闹的年味里绽放出来。
苏州人的春节从一碗年饭开始
苏州人的年味,在于一碗热气腾腾的年饭。把煮好的米饭装在新的竹箩里,放上苏州特有的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子以及糕点,并插上松、柏的枝条,陈设在中堂,春节时蒸着吃,取有余粮的意思,名叫“年饭”。又预先淘好可供几天吃的米,到春节时可以吃上几天,也供在案头,这样的米叫作“万年粮米”。
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引言谓:除夕,贮饭置果饵于其上,元旦食之,取有余之意,名曰“隔年饭”。
居民王方英说,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也不会担心来年家中粮食,春节吃的东西也是种类繁多,但是苏州人的除夕夜是怎么也少不了这么一碗特有的年饭,年饭中的荸荠更是寓意着百口人“必齐”,那是对新年的一种期许,一种念想。
压岁盘 吉祥又快意
《清嘉录》中记载过年大人小孩相互赠予的糕点、水果、钱物,叫作“压岁盘”。长辈把红绳串起的百枚铜钱送给小孩子,叫作“压岁钱”。在枕边放橘子、荔枝等水果,叫作“压岁果子”,大年初一醒来吃了,讨个吉祥的名头,寓意新年吉利。
“苏州人的除夕夜,少不了这么一个压岁盘,压岁的原意在压祟,驱避邪恶。如今这用意就成为吉庆祝祷了。压岁果子便是橘子、荔枝,‘橘’、‘荔’和‘吉利’同音。我本日就准备了这么一个压岁盘。”居民陈留女说道。
虎年剪出老虎柏子花
除夕夜,古时卖像生花的铺子把柏树叶子染成铜绿色,并把彩色的绒布剪成老虎的形状,扎成花朵,叫作“老虎花”。也有在老虎花阁下连缀小老虎的,叫作“子孙老虎”。也有把彩色绒布做成寿星、和合神、招财进宝等样子,多取吉祥的名字,扎成花,叫作“柏子花”。女孩子买来相互赠送,供小孩子们打扮。
董斯张《除夕》词云:柏子扎花新,小姑专学人。
“在人们的传统不雅观念里,虎被视为‘瑞兽’,是勇猛、威严、正义、吉祥的象征。今年恰好是虎年,老虎花倒是十分地应景。”居民邱亚萍剪动手中的老虎花说道。
串黄豆 祈愿孩子康健发展
古时,除夕夜亥时和子时相交的时候,抱着没有出过痘的小孩躺在灶台下面,用红布挡住头,天明再抱回寝室。人们认为这样孩子出痘的几率就会减少,叫作“叛花”。这是由于民间把痘叫天花。
顾禄的《清嘉录》中也提到把黄豆撒到帷帐顶上,或者用红绿线串三粒黄豆,挂在帷帐中间,也能起到祛痘的浸染。“一串黄豆,平常人家最普通的食材,寄托了我们期望孩子们康健发展的美好祝愿。”居民华筱萍说道。
屋檐插松柏 来年节节高
过年,插冬青、柏枝、芝麻萁于檐端,名曰“节节高”。居民陈寿恺拿着松柏插在甫园的屋檐上,体验一番老苏州特有的春节习俗,“冬青象征着五谷丰稔,柏枝象征着人的康健龟龄,芝麻杆意味着多子多孙,步步高升,家族茂盛。”
隧道的苏州过年习俗充满着独占的江南文化魅力,让我们一起品味这独具韵味的苏式春节民俗,一起期待新春的到来!
责编:邓本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