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文坛能与\"大众风雨\"大众最先挂钩的人必属李白,所谓\公众惊风雨泣鬼神\"大众,一支青莲剑歌惊起狂风暴雨,一捧陈年旧酒泣零怒鬼教神,李白本就来自天上,也该归于风雨;而大宋能够一让人提及名字便联起风雨的人,那当然是苏子瞻。
苏轼之\"大众风雨\"大众除却太白那一层,更多了一层跌落:也无风雨也无晴。众所周知,苏轼的生平皆穿梭于世俗的风雨和官场的泥泞交织而成的现实之中,每走一步都带着巨大的苦痛,都须要莫大的勇气,还记得\"大众乌台诗案\"大众的不堪吗?
仍在湖州任上的苏轼被招摇带走,他十分清楚结局,以是他考试测验了自尽,却被阻未遂。一位思想强大的诗词巨人,却被逼到了这种份儿上,这世间还有什么意志是击不垮的?苏轼在现实里投了降,但在他的措辞王国里,他仍是最尊贵的王。
只凭着有心之人的断章取义,苏轼就差点被处以极刑,幸得王安石一句\"大众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大众才免除去世罪,改判黄州。在黄州充团练副使的苏轼终于看开了,看清了权贵的恶行,看清了哑忍在大宋表面下的暗流涌动,也看淡了人生。在这里,他写下\"大众一蓑烟雨任平生\"大众,公然与仕途划清了界线,与其吸纳一塌糊涂,何不如抛却纷纭扰扰,清闲清闲地写几首好诗好词?
但不同于以往,这一次苏轼有了更好的点子,他不再傻兮兮地用自己的笔墨去批驳任何事物,他学聪明了,他想用其他人——不,还须要更远一点,那就用前朝人的笔墨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乎一首通篇抄袭的千古名作涌现了。
《南乡子·集句》
怅望送春怀。渐老逢春能几次。花满楚城愁远别,伤怀。何况清丝急管催。
吟断望乡台。万里归心独上来。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
苏轼丝毫没有掩饰笼罩自己的剽窃行为,他明确在题目里点明了\"大众集句\"大众,整理句子罢了。那么他抄的是哪些人的诗句呢?不得不说,苏轼极为聪明,他不以诗养诗,反而将唐诗抄成了宋词。全篇中除了\"大众伤怀\"大众与\"大众徘徊\"大众除外,别的八句皆是信手而得。
上片四句:\"大众怅望送春怀\"大众,来源于杜牧《惜春》一诗第五句,原封一字未动;\公众渐老逢春能几次\"大众,来自杜甫《漫兴九首》第四首中的第二句,同样未改一字;\"大众花满楚城愁远别\公众,修正自许浑《竹林寺别朋侪》一诗,原句为\公众花满谢城伤共别\"大众,苏轼略作修正;\"大众何况清丝急管催\"大众,出自于刘禹锡《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第三首第二句,原封一字未动。
下片四句:\"大众吟断望乡台\"大众,取自李商隐《晋昌晚归立时赠》中的末了一句,未改一字;\"大众万里归心独上来\"大众,来源于许浑《冬日登越王台怀旧》一诗的第二句,未改一字;\"大众景物登临闲始见\"大众,来自杜牧《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譬溪馆,因题长句四韵》一诗第七句,未改一字;\"大众一寸相思一寸灰\公众,取自李商隐《无题》诗之一,原诗未动。
虽然全诗仅有四字是苏轼原创,别的皆抄自他人,但抛开古人作品不谈,单从苏轼信手拈来的功力上看,这首词仿若己出,堪称浑然天成,全词取句之人创作诗歌时的境遇与心态,皆符合苏轼当下。尤是末了\"大众一寸相思一寸灰\"大众,李商隐原为表思人,而苏轼这里则是思乡,同是深切之心,又何顾言他?
况且,倘若一个人没有至多的知识库存,和极高的甄选能力,他又怎能从几万句唐诗之中摘出这八句呢?可以说,这首\"大众抄\"大众词经由苏轼的心血照映,得到了全新的生命力。而这首词也作为集句作品中的佼佼者,而被广为传诵,流传为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