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柳絮纷飞的时候,花喷鼻香满城。你看,轻盈的柳絮,却从不与花儿争宠,整日随风飞舞,飞到亭台楼阁上,落到池塘边、水面上。山前村落边的小路,绿草茵茵的堤岸,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它们调皮地飘到天上去,又悄悄地落到地面,仿佛流动的白雪,在春天降临人间。偶尔,它们还会追随蝴蝶的脚步,飞到墙外去,看看表面的天下。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古往今来,有很多写柳絮的诗词。很多墨客的笔下,柳絮成为漂浮不定、随波逐流的代言者,几分伤感、几分失落意。当年,十四岁的陈晓旭,为刘柳絮写了一首诗,清新又有温度。她说,我是一朵柳絮,终年夜在俏丽的春天里,由于父母过早地把我摈弃,我便和东风结成了心腹。这一句,最为动听。
一向以豪放著称的苏轼,也曾为柳絮填过一首词,婉约细腻,不输婉约派词人。公元1081年,由于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的苏轼,四十四岁,经此打击,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黄州的这段期间,他写了很多随处颂扬的诗词。
本日,我们一起学习的这首水龙吟,是苏轼词韵他的好友章楶而填的一首词。当时,章楶任职于荆湖北路提点刑狱,常常与苏轼在书信中以诗词往来,彼此酬唱,不亦乐乎。章楶填了一首咏柳花的词,苏轼大为讴歌,认为此《柳花》词妙绝。
豁达乐不雅观的苏轼,为什么会次韵一首伤感的婉约词呢?或许从他写给好友的信中,我们能找到答案。
当时,正是暮春时节。柳絮飞扬,章楶阔别家人,在外地任职。公务之余,关上房门,他独自面对漫漫永夜,思念远方的家人和好友,心中苦闷无处诉说,无人谛听,只能写入诗中,好友苏轼寄去,聊以告慰自己。
善解人意的苏轼,何尝不能体会好友的内心?他自己辗转这么多地方,对付好友的心情,感同身受。他写了这首杨花词,宽慰远方的朋友。苏轼笔下的杨花,实则写的是以为仕途而流落的章质夫,同时,也是天下所有流落在外的游子,这个中,当然也包括苏轼自己。
柳花与杨花,名字虽不同,实则都是柳絮的别称。同写柳絮,很多人对付章楶的原词颇有微词,由于他的上片和下片,表达的主题不一致,白玉有瑕。但是他的词,措辞清丽,起笔便点出主题:燕忙莺
但是,大家更喜好苏轼的杨花词。杨广开凿大运河,让人在河边广泛栽种柳树,并为其御赐姓氏杨,杨柳的别称因此而来。
同是描写雪花,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生动形象又富有诗意,而她的哥哥却说,仿佛在空中撒盐。当然,以此比拟苏轼和章楶,有失落公道。我们在肯定章楶的同时,一起品味苏轼杨花词的魅力。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宋代〕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斟酌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词的上片,非常像花又彷佛不是花,无人怜惜听凭衰零坠地。杨花离枝坠地,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娇柔的柳枝,就像思妇受尽离愁折磨的柔肠,那嫩绿的柳叶,犹如思妇的娇眼,春困未消,欲开还闭。正像那思妇梦中行万里,本想寻夫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唤起。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词中的从教,意为听凭。墨客开篇即写出杨花的特色,与花相似,但又不是花,没有人珍惜它们,听凭它们被风吹落。
墨客用细腻的文笔写出杨花的独特,说它非花,但它的名字却是杨花,也曾装点春天,与花儿同开同落。词中的坠,似再说杨花无情,是为了与后面有思,形成比拟。
自古以来,杨花彷佛成为随波逐流、薄情的象征。实际上,杨花却是有情有义的。你看,它们未曾离枝前,隐身枝叶间,低调哑忍、从不刻意表现自己。
鹅黄色的杨花与嫩绿的柳叶混在一起,让人分不清楚。纵然它们很少被人珍惜,也无怨无悔,跟随东风飘到天涯海角,从一直歇。
“抛家傍路,斟酌却是,无情有思”。唐代墨客韩愈,在诗中说,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没有才思的杨花,到了苏轼笔下,变得有了思想,自然引出后面的人花合一。
杨花离枝后,化身轻盈的柳絮,独自飘零,飞到天下各个角落。所到之处,很快就会长出绿荫一片。它们从不向别人乞怜,路旁篱外池塘边,落到哪儿,哪儿便是家,随遇而安,抛家,这一拟人的手腕,形象地写出柳絮分开母体,随风骚浪的姿态,把原来伤感的离枝飘零,写得诗意盎然。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诗中的柳絮化身为承受相思之苦的佳人,愁肠百结,相思难眠。萦,意为萦绕、牵念。墨客别出心裁,把苗条优柔的柳枝,比喻为柔肠。
游子思念家乡,那么与有思的杨花,也会怀念自家的家。对付杨花来说,它们曾经栖息的柳枝,垂下无数枝条的柳树,便是它们的家。以是,墨客才会怜惜杨花,让柳枝化为柔肠,昼夜思念流落在外的游子,杨花。
至此,花是人,人为花,难以分辨。故以柔肠为喻。她那一双娇媚的眼睛,由于彻夜不眠变得慵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这几句真是妙笔生花、浑然天成。慵
唐代墨客金昌绪曾写过一首春怨诗,一位女子,赶走黄莺,不让它惊了自己的梦,由于她想在梦中见到心上人。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诗写得惟妙惟肖,可爱有趣。苏轼的灵感,该当来源于此。不过,苏轼的化用,更为奥妙。由于前者仿佛是在出演情景剧,提前准备好了剧本。而苏轼在词中的描写,更为真实、贴近生活。女子并未刻意去做什么,一举一动,都是顺势而为,更随意马虎引起读者的共鸣。
可见,能写出豪迈诗词的苏轼,他的婉约词,空机动泼、洒脱洒脱,不落窠臼。词中既有佳人相思离愁之神,又有杨花之魂,于冥冥之中,它们心意相通。佳人在梦中神游飘荡,只为寻郎,可惜,人未见梦已惊。杨花欲起又落,似去又还,徘徊不定,两者何其相似?
似花还似非花,如此唯美的意境,读者仿佛已逐步领悟到精髓。哀怨的相思,缠绵的情意,在苏轼笔下变得轻灵动人,真切动听,读来爱不释手。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清晨的风吹雨打后,哪里还能寻到杨花的踪迹?原来它们早已落入池中,化身浮萍。苏轼曾经亲自做过试验,把杨花放入水中,果真成为浮萍。苏轼不是科学家,对付他说的话,我们无需苛责其是否符合真理。李白还曾在诗中说,飞流直下三千尺呢。诗词中的夸年夜,有时候是为了升华主题。
词的下片,墨客用浪漫的文笔,探求杨花的踪迹,用比喻、拟人、反衬等多种办法,突出杨花的多情和有心。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在诗词创作中,反衬常常用到。墨客以落红衬托杨花,通过讯问杨花的踪迹,衬托离愁。
杨花飞尽,墨客不觉遗憾。让墨客伤感的,却是西园里百花凋零,满地落花再也不能连接到枝头。一花飘落,尚有其他的花,可以欣赏。落红难缀,春光不再。正如杜甫所说,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此处的不恨,与上片的非花、无人惜想遥相呼应。这种曲笔传情的写作手腕,真切贴切。墨客虽写了别人对付杨花的意见,但他的内心,依然关心杨花,不是无情,而是有心。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墨客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杨花的归宿。如果可以把春色分成三分,那么有两分归于尘土,一分归于流水。飘零的落花归于尘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飘零的杨花落入流水。此时,已是暮春时节,墨客怜惜杨花,怜惜春光短暂,难以挽留。
除了苏轼之外,很多墨客也有类似的用法。唐代墨客徐凝对扬州情有独钟,他笔下的月色,分歧凡响: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以及宋初词人叶清臣,他笔下的惜春之作,分外真切: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细细看来,水中飘落的,哪里是杨花?一点一滴,分明是让人伤心的眼泪。类似的比喻,来自一首写梅花的诗词: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很显然,苏轼的化用,更为形象动人。
整首词以离人泪扫尾,韵味悠长,如余音绕梁、多日不绝。你看,苏轼笔下,精彩纷呈,目不暇接。他用笔墨为我们设计了不同的画面,镜头一直地切换。从流水,切换到佳人的相思泪,然后切换成纷纭飘扬的杨花,情景交融中,其意境幽美,让人叹为不雅观止。
三分春色一分愁。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