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东早春》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古诗今译:

古诗词赏析 城东初春杨巨源 唐诗三百首

为墨客喜好的清新景致,正在这早春之中。
绿柳枝头刚刚露出几颗嫩黄的柳眼。

若是等到长安城中花开似锦之际,满城都是赏花远足之人。

注释讲授:

⑴城:指唐代京城长安。
⑵诗家:墨客的统称,并不仅指作者自己。
清景:清秀俏丽的景致。
清:一作“新”。
新春:即早春。
⑶才黄:刚刚露出嫩黄的柳眼。
匀:均匀,平均。
⑷上林: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加以扩充,为汉宫苑。
诗中用来代指唐朝京城长安。
锦:五色织成的绸绫。
⑸俱:全,都。
看花人:此处双关进士及第者。
唐时举进士及第者有在长安城中看花的风尚。

品鉴鉴赏:

此诗写墨客对早春景致的热爱。
前两句突出诗题中的“早春”之意。
首句是墨客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致的赞颂。
这里有两层意思,既是表明,为诗家所喜好的清新景致,正在这早春之中;同时也表明,这清新的早春景致,最能引发诗家的诗情。
一个“清”字用得贴切。
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致本身的清新喜人,也兼指这种景致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把稳,以是环境显得很清幽。

第二句紧接第一句,是对早春景致的详细描述。
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俗称“柳眼”。
“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
如果只笼统地写柳叶初生,虽也是写“早春”,但总以为平淡无味。
墨客捉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宜人。
这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采勾画得非常逼真。
生动的笔触蕴含着作者极其欢悦和赞颂之情。
早春时节,景象寒冷,百花尚未绽开,唯柳枝新叶,冲寒而出,最富有活气,最早为人们带来春天的。
写新柳,恰好捉住了早春景致的特色。

前两句已将早春之神写出,如再作详细描述,必成赘言。
后两句用“若待”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的艳丽景致,来反衬早春的“清景”。
上林苑繁花似锦,写景致的秾艳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如市。
这后两句与前两句,恰好形成光鲜的对照,更反衬出墨客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好。
同时这也是比喻之笔,“俱是看花人”不仅仅是说锦绣满地,不雅观赏花的人多,更是说人已功成名就,人们争趋共仰。
因此,此诗的深层意旨是:求贤助国、选拔人才,应在他们地位卑微、功绩未显之际,犹如嫩柳初黄、色彩未浓之时。
这时若能长于识别、大胆扶持,他们就会迅速成材,担当大用;如果等到他们功成志得、誉满名高,犹如花开锦绣、红映枝头,人们争趋共仰,就不用人去创造和帮助了。

全诗将清幽、秾艳之景并列而出,比拟光鲜,色调明快;同时含蕴深刻,耐人寻味,堪称佳篇。

(感谢:萧涤非、麦晖、彭定求、于海娣、李静)

作者简介:

唐代墨客,字景山,后改名巨济。
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人。
贞元五年(789)进士。
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迁虞部员外郎。
出为凤翔少尹,复召授国子司业。
长庆四年(824),辞官退休,执政请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生。

编辑:小孤鹜

感谢你每天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