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川田家
唐•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散逸,痛惜吟衰落。
【译文】
村落落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纭回归。
老叟想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期待在自家的柴扉。
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
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落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
如此安逸怎不叫我倾慕?我不禁痛惜地吟起《衰落》。
【注释】
渭川:一作“渭水”。渭水源于甘肃鸟鼠山,经陕西,流入黄河。田家:田舍。
墟落:村落落。斜阳:一作“斜光”。
穷巷:深巷。
野老:村落野老人。牧童:一作“僮仆”。
倚杖:靠动手杖。荆扉:柴门。
雉雊(zhìgòu):野鸡鸣叫。《诗经·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
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就寝一样。
荷(hè):肩负的意思。至:一作“立”。
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
衰落:《诗经》篇名,个中有“衰落,衰落,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赏析】
墨客描述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虽都是平常事物,却表现出墨客高超的写景技巧。全诗以朴素的白描手腕,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象,映衬出墨客的心情,抒发了墨客渴望有所归,倾慕沉着清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流露出墨客在官场的孤苦、忧郁。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夕阳的余照映照着村落(墟落),归牧的牛羊涌进村落巷中。老人想念着去放牧的孙儿,拄动手杖在柴门外望他归来。在野鸡声声鸣叫中,小麦已经秀穗,吃足桑叶的蚕儿开始休眠。丰年在望,荷锄归来的农人彼此见面,娓娓动情地聊起身常。
这美好的情景使墨客遐想到官场明争暗斗的可厌,以为隐居在这样的屯子该是多么安静舒心;惆怅之余不禁吟起《诗经》中“衰落,衰落,胡不归?”(意即:入夜啦,入夜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呀?)的诗句,表明他归隐田园的志趣。王维精通音乐、绘画、书法,艺术教化深厚;苏东坡评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上面这首诗就可以说是一幅田园画。
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墨客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郁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墨客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述了牛羊垂垂归村落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遐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墨客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落,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墨客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动手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传染了墨客,彷佛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他感到这野外上的统统生命,在这薄暮时节,彷佛都在思归。
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野外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有时相遇,亲切絮语,切实其实有点乐而忘归呢。墨客目睹这统统,遐想到自己的处境和出生,十分感慨。自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落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不能不既倾慕又惆怅。以是墨客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散逸,痛惜吟衰落。”实在,农夫们并不散逸。但墨客以为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比较,农夫们安然得多,清闲得多,故有散逸之感。
《衰落》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衰落,衰落,胡不归?”墨客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怀契合无间,十全十美,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末了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
这末了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如果以为墨客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落之于肤浅了。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