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宅(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宅菊,
应傍沙场开。
注释:
①岑参:唐代墨客,是盛唐边塞诗派的精彩代表。
②行军:古代泛指用兵。这里指行营、军营。
③九日:指玄月九日重阳节。
④故宅:故乡。原诗有注:\公众时未收长安。\"大众
⑤强:勉强。
⑥登高:古代过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害的风尚。
⑦无人送酒: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恰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了,于是痛饮至醉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⑧怜:可怜。
⑨傍:靠近、靠近。
解析:
唐代以玄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样平常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公民疾苦的关怀。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风雅,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怀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公众时未收长安。\"大众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旧历仲春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玄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大众故宅\"大众。
古人在玄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大众登高\"大众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大众九日\"大众。来源一个\公众强\"大众字,则表现了墨客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古人提出的\公众用事\公众的最高哀求:\"大众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公众(邢邵语)正由于此处巧用典故,以是能引起人们各类的遐想和预测:造成\公众无人送酒来\公众的缘故原由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公众行军\"大众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公众遥\"大众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宅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殊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宅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样平常,以\"大众故宅菊\公众代表全体故宅长安,显得形象光鲜,详细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遐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大众九日\公众,又点出\公众长安故宅\公众,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末了一句。
末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宅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墨客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大众应傍沙场开\"大众,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公众行军\"大众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期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光鲜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打破了纯挚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墨客对饱经战役忧患的公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阐述措辞,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
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涌现了一个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