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语
夕颜花在暮光中楚楚动人,似在预示着一场俏丽的重逢。光源氏将夕颜花称作“薄命花”,岂料,夕颜的生平真的孤苦悲惨,且红颜早逝。她的拜别正如夕开朝谢的夕颜花一样平常,令光源氏失落魂落魄、哀伤不已。读完这个故事,相信很多人都会有疑问,这俏丽的夕颜花究竟是哪栽种物?
周作人在翻译日本作家清少纳言《枕草子》时给出了答案:
“夕颜乃是匏子的花,由于它开在傍晚,在苍茫暮色之中,显出那白色的花朵,可以与早上开的朝颜比较。”
原来,日语中的夕颜即匏子的花。
《诗经》中充满诗意的葫芦或许是葫芦属的植物花朵都太过朴素,也或许它的开谢不比昙花一现的短暂,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并未被给予太多笔墨,反而是它们的果实,在先民的心中有着分外的地位,在《诗经》中被屡屡提及。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玄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玄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这首《国风·豳风·七月》涵盖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再现周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从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丝、缝衣、狗猎、采摘、砍柴、建房、酿酒、凿冰、宴飨各个方面,展示了当时的农耕和风尚,也反响了部族成员一年四季高强度的辛劳劳作。
诗中“七月食瓜,八月断壶”,是说到了七、八月,是食瓜、摘壶的时令,此处的“壶”即葫芦。
葫芦名称的蜕变史葫芦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植物之一,目前已有的证据表明其可能原生起源自非洲,而后由于洋流浸染而广布于天下各地,逐渐衍生出浩瀚次生起源中央。最初人类驯化它紧张是作为容器利用,但在其漫长的栽培过程中,葫芦逐渐被开拓出作为蔬菜的功能。
到了先秦期间,人们还将它分为:壶、瓠、匏三类。在《诗经》中,壶、瓠、匏也频频涌现。
《豳风·七月》中“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讲的是八月葫芦成熟,到了采摘食用葫芦的韶光。《小雅·瓠叶》中:“幡幡瓠叶,采之亨之。”描述的是瓠子的嫩叶曾被先民当作蔬菜,烹调成美味的小菜。乃至在《卫风.硕人》中瓠瓜子也出场了,“齿如瓠犀,东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以洁白的瓠瓜子儿形容美人整洁的牙齿。
随着古人对葫芦认识的加深,继壶、瓠、匏单音名称之后,又涌现了“壶卢”这个双音名称。魏晋南北朝期间的“条记小说”《世说新语》,就曾提到三国期间东吴有“长柄壶卢”。到了唐朝,“葫芦”这个名称才开始盛行起来。而又由于品种浩瀚,葫芦家族有哪些成员也是众说纷纭。
陆游祖父陆佃在《埤雅·释草》中还作了详细区分:“似匏而圆曰壶”、“长而瘦上曰瓠”、“短颈大腹曰匏。”他将壶、瓠、匏理解为三种不同形状的葫芦。
李时珍在《本草大纲》中,则对葫芦有更为细致的描述,
“后世以长如越瓜,首尾如一者为瓠;瓠之一头有腹,长柄者为悬瓠;无柄而圆大形扁者为匏;匏之有短柄大腹者为壶;壶之细腰者为蒲芦。”
但无论怎么区分,在古人或是今人眼中,葫芦都被看作是多蔓多籽的瓜。
葫芦作为生殖图腾,象征生养繁衍、多子多福葫芦口小腹大、多蔓多籽,曾被母系社会作为生殖图腾崇拜,古代先民把葫芦作为宗族繁衍、婚姻美满、子孙昌盛的象征,或是由于葫芦这栽种物瓜迭绵绵、种子浩瀚,是多子多福的象征。乃至在中国上古神话中,中原民族也是从葫芦中孕育而来的。
在我国广泛流传的大水造人传说,多是描述伏羲和女娲兄妹在大大水中依赖葫芦成为幸存者,又利用葫芦造人繁衍后代的故事。乃至在彝语中,先祖与葫芦是同一个词。除了人类的先人是从葫芦里“生”出来的,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孟姜女哭长城这一传说故事的主人公,实在也是个“葫芦娃”。
相传,在一个村落落里有户孟姓人家,有一年院中种的一只葫芦长到了邻居姜家的墙头,这只葫芦长得格外大,因就在两家人中间,以是两家人约定葫芦成熟后各分一半。可谁知,到了秋日,葫芦里竟生出个可爱的小女孩来,两家人都欢畅的不得了。可葫芦可以切开,一个活生生的孩子总不能这么分,末了争执的结果是,两家合养,但住在无儿无女的孟家,取名孟姜女。
作为象征生养繁衍、多子多福的葫芦,也就天经地义的涌如今了婚礼当中。儒家文籍《礼记》记载,男女成婚要“共牢而食,合卺而饮”。“合卺”为传统婚礼仪式之一,即把一个葫芦竖切分为两半,两瓢以线相连,新婚夫妇再执瓢共饮合卺酒,寓意灵魂契合一处。
百变葫芦,可有多种用场在《诗经》中,先民顺应节气,品食自然果蔬。提及葫芦的各种用法,古人也是别出心裁。
葫芦可做美味佳肴
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记载了一种美食:素蒸鸭。单从菜名上看,彷佛与葫芦无关。但此菜的烧制方法却格外有趣。
这道素蒸鸭的发明人名为郑余庆,一日他的亲友来做客,他命家人烧制这道素蒸鸭,特殊叮嘱烂蒸后去毛,不能抄断。客人起初以为是蒸鸭。等到上菜才知道,竟是蒸葫芦。这样新奇的菜式,想来也不枉主客清欢一场。
元代农学家王被在《农书》中也记载了葫芦的吃法:“匏之为用甚广,大者可煮作素美,可和肉煮作荤羹,可蜜煎作果,可削条作干。”不仅古人认为葫芦是佳蔬,如今我们吃的形似丝瓜的瓠子,在刮皮去瓢后,也是炒菜做馅皆合适的。此外,在我国北方地区,还有冬季以晒干的葫芦条炖肉的吃法,也不失落为一道美味佳肴。
葫芦可做各种容器或用于浮水
不过,瓠子只有在鲜嫩时可食。待到成熟之后,其外壁会木质化,变得干硬。于是,人们就把老熟的葫芦做成各种容器利用。在新石器时期早期,葫芦便以其质地轻、容量大、不透水、耐堕落,成为了先民贮存水浆的首选容器。之后还逐渐有了各式各样的药葫芦、酒葫芦、蝈蝈葫芦以及供人不雅观赏的文玩葫芦。
成熟干燥的大肚葫芦,质轻且密闭,可以浮于水上。于是人们利用它浮于水的特性,将葫芦系于腰间,可以充当救生衣,是相称古老的浮具,纵然是在二十多年前的海南西部昌化江流域的村落落,这种“渡水腰舟”还随处可见。
在八仙过海的民间传说中,铁拐李不仅背着一个装着“灵丹灵药”的葫芦,在漫游江湖时治病救人。这只葫芦还成为他渡东海赴仙山的工具。除了道家以葫芦盛炼丹药之外,古代医家也悬挂药葫芦,不仅因此葫芦作为招幌,更向众人表明其悬壶济世的宏愿。
葫芦是古代八音之一
古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匏为“八音”之一,指笙、簧一类的乐器。早期的笙、簧都是用嵌簧的编管插入葫芦内,以葫芦作为共鸣体发音。至今在云南地区盛行的乐器葫芦丝,以一个完全的天然葫芦做共鸣腔,在布局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且以音色幽美独特深受人们的喜好。
不细细探究一番,又哪知如葫芦这般世间常见之物,竟也有如此多故事与内涵,还是让我们细细不雅观赏它那幽美的形状,品尝其美味佳肴,再读读《诗经》一篇用以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