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他又写出了中国戏剧史上\"大众才调无双\"大众的精品《燕子笺》。
该如何评价他的作品,是该“因人废文”还是“以文取人”?
一、遭后人唾弃的生平1. 早慧早贵
阮大铖出生在万历十五年,正是黄仁宇所说封建社会的十字路口上。
他生在一个书喷鼻香门第又家资甚厚的科全球家,一门四代出了五个进士。
17岁时,阮大铖中举,少年得志。
30岁时,又中进士,被称为“江南第一才子” 。
2. 身败名裂
阮大铖本来属于东林党人,渴望利用东林的清望给自己增加身价。
天启元年,朝中有一个吏科都给事中的空缺,按次序该当轮到阮大铖,但东林党的首领以为他个性暴躁、藏不住事,便暂未拟用。
得知这一后,阮大铖转而投身魏党,走捷径得了这个空缺,背叛了东林。
但他又怕东林报复,只当了一个月,就请辞还乡丁忧。
此间,东林六君子被害,他还很高兴。
两年后他被召起用,但他敏感地察觉到魏忠贤已时日无多,数月便又辞官还山了。
这两起两落,他都安全无事,也颇为自己的手段感到趾高气扬,可末了一次出山却让他身败名裂。
崇祯上台后,他在东林与阉党中钻营,进行政治投契,末了官至光禄卿。
崇祯二年,发布钦定逆案诏书,将寄托魏忠贤的诸人从重到轻分为六类,全部进行惩罚。阮大铖被定为阉党,罢官惩罚,崇祯一朝皆不被任命。
3.数谋起复
“逆案”后,阮大铖仍不去世心,四处活动,与达官显贵酬唱应和,以重金贿赂当朝政要,企图推翻逆案重新出山。
然而崇祯心意已决,对“逆案”不容置疑。
这招失落败后,阮大铖又改变招数,以重金招揽四方游侠、文人墨客,希望以“边才”得到起用。
然而东林后人并不给他出头之日,吴应箕牵头起草了《留都防乱公揭》,使其声名散乱。
这十七年隐居生活里,他虽然常以“布衣”“野老”自称,但一贯在积极钻营起复。同时,这也是他创作非常丰富的一个阶段。
4.东山再起
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尽后,阮大铖勾结马士英拥立喜好声色的福王为帝,建立了南明朝廷。
他与马士英把持朝政,大兴监牢,党同伐异,众人怨声载道。
两年后,清军破福王,阮大铖迎降大清。
他在新主子面前又开始那一套无耻行为,处处巴结谄媚,亲自唱曲作乐,毫无廉耻。
末了,他去世于随清军出征的路上。
二、东林阉党降清者不少,为何唯有他被列为奸臣?1.权势欲太重
阮大铖生平功名心太强,听说他的内房里挂有“无子生平轻,有官无事足”的对联,名利富贵是他的终生追求 ,可以为此置礼义廉耻于不顾。
2.伎俩太狡猾
阮大铖的动作太频繁,从未相沿击而停下投契的脚步。
他虽钻营政治,却并无政治家的肚量胸襟,只长于耍政治手腕。
他政治能量大,新招频出,动作不断,让人不得时时刻堤防。
3.演出太刻意
在阉党众人中,他中也是人品低劣的代表。
他忽而东林忽而阉党,心计深密、手段奥妙,令时人愤恨。
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下,他注定身败名裂,可谓机关算尽太聪明。
三、政治与文学双重代价不雅观阮大铖的变节为人所不齿,但他在文学上却颇有建树,可以说是富有才华的无行文人。
《燕子笺》是他在戏曲上的顶峰之作,也是我国戏剧史、文学史中的名篇。
这部作品创作于崇祯十四到十五年,正是阮大铖赋闲在家的这一阶段,他苦心经营这一剧作,渴望以此得到社会声誉。
该剧构思奥妙,内容妙趣横生,讲述了唐代两个长得千篇一律的女子——名妓华行云和尚书千金郦飞云,因燕子衔笺牵合,共同爱上了士子霍都梁。个中虽有各类波折,但末了由于霍都梁勤王有功,又高中状元,才子佳人终获大团圆结局。
这本书可以说是众人心中最世俗完美的民气抱负,霍都梁文武功名都得到了,又娶了两位美眷,读书、做官、娶妻都做到了极致,令人艳羡。
该剧演出时场场爆满,成为南京的盛行曲目。复社文人虽对阮大铖讨厌至极,却也在不雅观看后点头夸奖。南明天子更是颇为喜好,称其为“复兴一代之乐”。
《燕子笺》有以下特点:
1.沽名钓誉却下了苦工
赋闲在家的十七年里,文学只是阮大铖的副业,是他谋取声名、沽名钓誉的工具,和结交文坛和政坛权贵的手段。
但他对这部作品还是其实下了一番苦工。
他尽力使自己的作品流传于世,希望众人记得他的才华横溢,记住他的精良作品,而遗忘他的所作所为,为自己洗白。
但然而他的创作是刻意的,在作品里留下强烈的自我意识,反响出自己的代价不雅观。
比如他写起奸角可谓驾轻就熟,塑造的丰富圆满。
2.典辞精雅又合营音律阮大铖的诗歌富有特色,不落入当时公安派、竟陵派等任何流派窠臼。
他以陶王(陶渊明、王维)为宗祖,以沈宋(沈佺期、宋之问)为法门,既追求内涵空灵,又讲究修辞笔法,实属典辞精雅、词曲幽美。
在此诗文功底根本上,他写戏剧处处模拟汤显祖,文采上向汤显祖学习。
临川派的问题是不利于场上演出,《牡丹亭》配乐演唱时“字字欠明爽” 。
但家底丰硕的阮大铖用重金培养演习了一只阮家班,他又熟习音律,在创作时为了演唱而遣词造句。
因此,他的剧作既协音律又有非常炸裂的舞台效果。
3.情节紧凑又张弛有度
《燕子笺》构思奇巧,情节婉转动人,构造严整周详,场面关目奥妙,人物饱满丰富,每个丑角出场都有笑声,具有浓郁的戏剧性。后代戏剧家多对认可其艺术造诣。
该当说对《燕子笺》进行评价时要以作品的利害为标准,不应由于人而影响判断。
但孟子曾说,\"大众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本着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善恶不雅观念,诗书礼乐教给我们的爱憎分明,我个人是无法将作品与人品分开,毕竟汪精卫也曾有“引刀成一块 不负少年头”的名句,大奸臣秦侩的文学成绩也很高超,品性恶劣无法因成绩而翻案,德行有亏便是作品的污点。
参考:《人生笑剧与笑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