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柳永王安石、司马光那些年里为何相爱相杀?苏轼和他的学生们末了的结局如何?

文 | 任淡如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年夜众号“菊斋”(ID:juzhai02),原文首发于2019年4月16日,标题为《北宋词极简史:多少风骚,都被雨打风吹去》,不代表瞭望智库不雅观点。

宋 刘松年 《西园雅集图》局部

北宋词极简史37首词讲了167年的事

来,北宋词极简史理解一下?从这37位大咖写的37首宋词里,看他们如何走过公元960年到1127年的167年,看个人的命运如何被时期的潮流裹挟沉浮,看世间多少风骚,残酷于斯,绽放于斯,又泯没于斯……

让我们回到赵匡胤初初黄袍加身的那几年。
那时候的宋,仍是金戈铁马,刀剑纵横。

公元964年。
后蜀的摩诃池边,站着一位夜不能寐的国君。

孟昶

这年夏天,赵匡胤已经打下了荆、楚二州,后蜀的水陆边防相继失落守,亡国对付国君孟昶来说,是指日可待的事。

但他仍在摩诃池上伴着贰心爱的花蕊夫人消夏。

玉楼春(孟昶)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暖。
帘开明月独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

起来琼户寂无声,时见疏星渡天河。
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

汴梁城有他的探子。
他自然知道,他在摩诃池上风流旖旎之时,正是赵匡胤磨刀霍霍之际。

但花蕊夫人不知道。
他大概也宁愿她不知道。
深夜的摩诃池边,他独立中庭,复苏又绝望——西风逼近,流年暗换,他的拖延,大概只是在等一个不可能的奇迹。

然而奇迹到底没有来。

写下这词半年往后,孟昶屈膝降服佩服被俘,从成都押解去北宋汴京。
迢迢长路,曾经的蜀国百姓一起跟随,哭得撕心裂肺,听说恸绝者不下百人。
又半年,孟昶到达汴京,七天后去世,仅仅四十七岁。

同样亡国的还有李煜的南唐。

公元975年。
那个冬天,对李煜来说一定是从未有过的彻骨寒冷。

李煜

南唐末了的日子算得上惨烈。
在宋军的昼夜进攻陷,十一月二十七日,金陵城援尽、粮绝、城破,守将战去世,大臣殉国,李煜率子弟及官属四人出降,北上汴梁。

李煜被封为违命侯——他的两面三刀,他的不甘屈从,他长达数年的抵抗,究竟是宋家天子心中的一根刺。

三年后的七夕,违命侯为自己的生辰填了一首新词,整夜吟唱作乐、歌舞震天,直到天明宋太宗派赵廷美送来一杯鸩酒。

这首绝命词,便是《虞美人》。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顾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多少很多多少愁?宛如彷佛一江春水向东流。

就这样,后蜀国和南唐国归于寂灭。
而吴越国的命运呢?当李煜向吴越王求援,而钱弘俶以沉默回应的时候,吴越国的命运早已注定。

公元978年。
便是李煜送命的那一年,吴越国的君王钱弘俶带着三千多人北上汴梁,面见宋太宗,乐意归于大宋一统。
跟随吴越王的人群里,有一个小小的二岁孩儿,是他的第十四子钱惟演。

钱惟钱惟

钱惟演

钱惟演生平顺遂。
这个吴越国的后裔与大宋国的太后结成了亲家,安然地当到祟信节度使,正是东坡师长西席所希望的“无灾无难到公卿”。

他有才,也聪明,只是晚年,他千算万算,却不料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出路。
他被弹劾,远远地贬到随州。
京城是再也回不去了。
他知道,却无奈,只能酒后唱起《玉楼春》,一遍又一遍,唱到泪下。

玉楼春 (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玉楼春》便是《木兰花》。
钱弘俶生前也常常唱这曲子。
跟随过钱弘俶的歌姬惊鸿,听了失落色,说道:“先王晚年曾自作挽歌《木兰花》,莫非小相公也要去世了吗?\公众不料这曲子真成谶语,不到一年,钱惟演病去世于随州。

他生平的年夜志,随之泯没。

阖眼之时,他可曾记起那一年的北上途中,卷起的漫天风尘?他可曾记得,漫天风尘下的人群里有一名范姓军官——往后他的儿子,将成为大宋朝三百年险些惟一的完人,去世后谥名文正,被后世称为范文正公。
不过现在谈他,还早了些。

公元979年。
宋朝的版图仍在血与火中,不屈不挠地扩大,继后蜀、南唐、吴越之后,又增加了北汉。
这样,除了燕云十六州,赵家终于将中原囫囵一统,壮大的繁华的大宋帝国呼之欲出。

宋词的春天这就要开始了吗?那些土生土长的著名词人就要出场了吗?——别急,还得轻微再等一等。

犹如冬寒未解,在最残酷的光阴到来之前,也会有零散几枝早梅摇荡生姿。
个中有一人,名叫潘阆。

公元982年。
潘阆由于卷入魏王赵廷美夺位案第一次亡命……

潘阆

为什么说第一次呢?由于潘阆十几年后又卷入了第二次皇宫夺位案并且又亡命了。

人生中持续两次卷进最高级宫斗,不但每次都胜利逃走,逃走后竟然还敢回来,回来被捉住了竟然还能免罪,不得不说,潘阆这个人很有点料。

潘阆从前以卖药为生,成都和汴京都摆过药摊子。
卷入魏王案往后,他亡命到钱塘和会稽一带,“跨江而来,跨江而去”地卖药。
可别鄙视这个流动药贩子, 那时他的不雅观潮词就很出名了。

酒泉子(潘阆)

长忆不雅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
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
梦觉尚心寒。

潘阆写这词的时候不过二十啷当岁。

你说他是才子吧,他说他是隐士,自号逍遥子;你说他是隐士吧,他的药都卖给了当朝的文坛巨头、政坛名流;你说他是长于钻营的药贩子吧,他当了国子助教没几天就狂态毕露,逼得太宗收回诏命;你说他偶一为之吧,他两度搅和进皇室争位案中,搅出满天星斗……

宋人有一则流传很广的人名诗谜,“任他风雨满江湖”,说的便是潘阆。

真是纷纭扰扰,真真假假,潘阆终极给众人留下满天风雨,自己却隐入钱塘小巷中逍遥去也。
这条巷子往后就叫作潘阆巷。

比起潘阆的闹腾,林逋就安静多了。
四十岁以前,林逋险些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林逋

他们都隐于钱塘。
且年纪附近。
潘阆写“长忆不雅观潮”的时候,同样二十啷当岁的林逋写的是“江头潮已平”。

长相思 (林逋)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有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林逋是大里黄贤村落人,也有人说他是杭州钱塘人,总归是个浙江人,和潘阆一样也是个神童,听说通达经史百家。
不大有人知道他四十岁以前是甚么样子,《梦溪笔谈》里说他狂得很,常跟人说:”世间事皆能之,惟不能担粪与着棋“。

世间事皆能之,大概也是世间事皆漫不着心。
他写诗随写随弃,从不留着。
但毕竟也留下了一些。
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薄暮“让多少人面前有梅道不得。

四十岁往后的林逋是我们熟习的梅妻鹤子的隐士,他漫游江淮,隐居西湖,结庐孤山。
喜好驾着小舟遍游西湖寺庙,与高僧诗友交卸往还。
有人来寻他,候门的童子便放飞一只鹤去喊他回家。

光阴流转。

公元989年,范仲淹出生。

公元990年,张先出生。

公元991年,晏殊出生。

公元992年,张昇出生。

从这时候起,北宋的词坛大咖们,正结伴而来。
而有一个人,比他们走得都更快些。
他叫柳永。

公元1003年。
柳永二十岁,怀着满腔抱负,到了林逋出生的钱塘,求见潘阆曾经的好友,太守孙何。

柳永

他求见的办法很是特殊。
自己制曲填了一首《望海潮》,寻了杭州城最有名的歌妓楚楚,求她在孙府宴席上唱曲子:“孙相公若问起这曲子是谁写的,你便说是柳七。
”后来这曲子倾倒四座,亦倾动全城和孙何。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钱塘城为柳七倾倒,柳七亦为这城倾倒。
他终日沉醉于烟柳画桥和风帘翠幕中,忙着给歌伎舞女们写词,阴差阳错的,他后来成了第一个大量写慢词的人,还成了两宋词坛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宋词880多个词调中 ,属于他创始或首次利用的就有一百多个。
词在他手里,玩出了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无数的花样。
平生不识柳七郎,便称花魁也徒然的岁月里,他“烂游花馆,连醉瑶卮”,“共绿蚁、红粉相尤,向绣幄,醉倚芳姿睡“,他忘了,忘了自己北上游历,原来是为了甚么。

公元1005年。
就在柳永流连秦楼楚馆的时候,一个十四岁的神童,已经考上了进士。
他叫晏殊。

晏殊

很多年后,晏殊做了宰相。
听说柳永曾去求他办事。
那一天,柳永很憋了些窝囊气。
又一些年后,晏殊有时撞见他钟爱的小儿子,在满堂来宾前大喇喇地背诵柳永的词,那一刻,晏殊也是气血翻涌。

在这太平岁月里,他当了一辈子的显官名宦,他的词,早已和他的风姿一样优雅而从容。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景象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喷鼻香径独徘徊。

这是他的得意之句。
那时候他途经扬州,和江都尉王琪在大明寺里闲逛,春晚落花,时或沾衣,他对王琪说,他有个好句——无可奈何花落去,可惜总也写不成章,王琪便替他续了”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句——他以为很好,后来,便写成了这一首《浣溪沙》。

他瞧不上柳永的冶艳。
他爱读的,是韦应物那样的清淡,常常边看边叹:这句子,全没些脂腻气呵。
他也不喜肉食,自奉极薄。

但他待人甚豪,性子也刚峻。
仁宗继位的时候,他力主太后垂帘听政,也曾因谏阻太后被贬。

后世的传说里,他的优雅大大地粉饰了他的才能——北宋初年,很少有南方人能做上宰相的,而他,便是这极少数里的个中之一。

公元1009年。
柳永初试落第。
他不怎么在意,连续流连于花街柳巷。
同一年,长白山醴泉寺里有个刻苦的少年,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吃完只顾读书。

公元1015年。
柳永二试落第。
那个“划粥断齑”的少年,考上了进士。
他叫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生平只弹《履霜操》。
那么多年,他兢兢自警,一步一个脚印,成为大宋朝的砥柱中流,成为同事们仰慕的清流。
他每贬一次,为他送行的人就更多一些,人们乃至说:“与范公一起被贬,是某之荣幸。

他是诗人。
但谁敢说他百无一用是诗人?五十二岁起,他经略陕西三年,以文官任武帅,屡建奇功,逼得西夏步步退却撤退,终极叩首称臣,他因此也被称为“龙图老子”。

他的《渔家傲》,就写在他镇守陕西的第二年。
在北宋最初的五十年中,没人写过这么有男儿气的词!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神。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他从来不象苏东坡、李太白那样天才卓著。
但你去细看他的生平,却是暗流涌动。
他生平集能吏、良将、忠臣、孝子、墨客、君子于一身,是不折不扣的斜杠青年——他是那么的牛逼,以是去世得文正之谥。

要知道文正之谥,比考状元要难得太多太多了,自宋至清的大约1000年里,能出300多个状元,而能得到这个谥号的,拢共只有30余人。

公元1015年的考场里,除了范仲淹,魁星的如矩之眼该当还看到了另一个未来宰相,他叫张昇。

张昇

张昇比范仲淹小三岁,考中进士那年也只不过二十四岁。
他的平生几无可考。
我们只知道他和范仲淹同一年中进士,也和范仲淹一样官至宰相。

他退居江南后,留下这样一首词:

离亭燕 (张昇)

一带江山如画,景致向秋洒脱。
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
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多少年后,有许多人都会唱: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东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我们在张昇的词里,找到了这感慨的出处。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宋朝文官的祟尚清流是有名的。
象张昇和范仲淹这样的名臣,他们都奉行这样的的道德标准——“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士林以此自励,雕琢前行,自上而下,皆是如此。
浅斟低唱、左拥右抱的柳永怎么也考不及格,也就不奇怪了。

公元1018年,柳永三试落第。

公元1024年,柳永四试落第。

柳永四试落第的这科,共录取进士207名。
这一年的黄金榜,切实其实是闪瞎了眼的星光大道,乃至涌现了“双状元”——一对哥俩。

宋祁

哥哥宋庠是榜上的状元,弟弟宋祁是实际上的状元。
官家的脑回路十分儒家:弟弟比哥哥排名高,这好象不太好吧?兄弟兄弟,兄当在先才是,反正状元都是给老宋家的,弟弟就挪下来吧。

于是晦气的宋祁,糊里糊涂地被挪到了第十名——状元的名份没有了,好在,状元的才情是不会消耗的,日后宋祁将凭着“红杏尚书”名留词史。

玉楼春 春景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成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那年的榜眼,叫叶清臣。

叶清臣

叶清臣是叶梦得的曾叔祖。

他们中进士的这一年是仁宗天圣二年。

双状元宋庠、宋祁、榜眼叶清臣、探花郑戬,就此结成了天圣四友,搁如今,便是汴京城的四大天王了吧。
可惜,四大天王太要好了,引来了天子的侧目,四人同时被贬出京城,分散四郡。

贺圣朝 留别 (叶清臣)

满斟绿醑留君住。
莫匆匆归去。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花着花谢、都来几许。
且高歌休诉。
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这首离去词,听说便是叶清臣在汴京留别朋侪所作。
但写于何年、赠与何人已不可知了。
我们只知道,多年后苏轼的”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还是从这里借来的。

算起来,那年黄金榜上得龙眼眷顾的人,还有好几个苏轼的亲戚呢,比如苏涣(苏轼的伯父)、程濬(苏轼的舅父)……

没得到龙眼眷顾的柳永这年四十一岁。
第四次落第,他终于怀着无限苍凉的心情,“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他离开汴京伤心地,一去便是十余年。

柳永的拜别,并未给汴京的才子榜留下什么影响。
提及来,那些年汴京城最不缺的,便是才子了。

公元1030年。
又一位恃才而生的年轻人一口气拿下广文馆试、国学解试、礼部解试头一名。

他叫欧阳修。

欧阳修

姓欧阳的人都挺厉害的。
唐朝有欧阳询大神,宋朝就有欧阳修大神。

头一年,欧阳修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
第二年正月试礼部,欧阳修又绝不手软地拿下第一名。

照这节奏看来,三月份殿试的状元是妥妥的了。
他特意去做了一身新衣衫,同学王拱辰试穿了这身衣裳,笑着说:“我穿状元衣裳了”——第二天唱名,王拱辰高中状元,欧阳修仅列二甲。

怪谁呢?怪老天爷那天打瞌睡儿了吗?怪王拱辰穿走了他的状元运气吗?考官们站成一排,齐刷刷地说:怪你自己吖!
你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狂生!

要说欧阳修年轻时的确是很狂的,爱玩,毒舌,不加点检,好与歌姬厮混……玉勒雕鞍的游冶,在他大概都是真有的事。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要不是上司钱惟演总罩着他,年轻的欧阳修大概就捅下无数个漏子了。
钱惟演纵有千万个不是,爱才如命这一点,真该当给他点个大大的赞。
他罩住了欧阳修,欧阳修也就薪火相传,日后罩下许多子弟小子——那是良久往后的事了。

公元1030年,欧阳修考中进士的这一年,张先也考中了进士。

张先

张先像是宋词人里的老顽童。
他活了良久良久,久到可以和苏轼们一起愉快地玩耍。
他爱美酒,也爱美人,苏轼的”一树梨花压海棠“便是笑他的。
他的“云破月来花弄影”、“隔墙送过秋千影”、“帘压卷花影”尤其出名,后人因此称他为张三影。

张三影在吴江任上曾自建花月亭,这到底是由于有了亭子才有了“云破月来花弄影”,还是由于有了句子才有了亭子——已经无解了。

天仙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嫡落红应满径。

张先考中进士的这年41岁,也是挺不随意马虎的。
提及来,他实在比晏殊、张昇、宋祁、欧阳修都大……可他比柳永小啊。

到现在为止,比柳永小的那些大咖们,全部都考上了进士了……

公元1034年。
阔别汴京考场十余年的柳永终于回来了。
他终于用洪荒之力考上了进士。

北宋的历史要翻新页了。
这倒不是由于柳永考上了进士,而是由于——那些足以影响北宋后半段历史的人物,他们的面孔正逐渐清晰。

公元1038年。
一个二十岁的少年一举进士及第,北宋后半段的历史再也绕不过他的名字……

司马光

他是传说里砸缸的司马光。
也是史籍里执拗的司马牛。
更是洋洋万卷《资治通鉴》的主纪年夜人。

他是司马光。
从这年开始,他走入仕途,并在北宋一系列主要事宜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由于他的坚持,仁宗将赵宗实列为嗣子;由于他的坚持,濮议末了不明晰之;末了由于他的坚持……王安石的变法全部塌台……

但是你如何能想到,这样一个霹雳雷神,也会有如此让人留恋的温情脉脉:

西江月 (司马光)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
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北宋的士大夫们总是把写诗和写词分得很清楚。
被后世奉为文学高峰的宋词,在宝元初年,仍是徘徊于酒筵舞袖间,像司马光这样自命国家栋梁的士大夫,也就只是写着玩玩而已,在不经意间,留下他端严脸庞后的另一副面孔。

宋词的大开大阖、光芒耀目,要到三十年后,在苏轼手里才得以造诣。
否则,司马君实的笔下,也应该有王介甫“登临送目”这样的苍凉吧。
提及来,司马光和王安石,是何其相似的两个人哪。

公元1043年。
就在司马光踏入汴京大道五年往后,王安石也来了。
这一对相爱相杀的对手,终于要拉开他们缠斗生平的序幕了。

王安石

王安石人称拗相公。
惟偏执者得以成功这句话,他一定很信。

以是,当这一年新进士王安石去拜见晏殊,晏殊絮絮叨叨地同他说:“人能容物,物便能容人”的时候,他年轻的眼睛里充满了不屑,他以为老宰相太唠叨了,不是个做大事的人。
很多年往后,他果真雷厉风行地做了大事,将无数我们熟习的词人卷进煕宁变法中去。

后来熙宁变法彻底失落败,王安石退居金陵,晚秋登临,无限感慨。

桂枝喷鼻香 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
正故国晚秋,景象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往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由于变法,拗相公王安石不可避免地成了后世议论最多也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

然而,你不得不承认,这是个人物!
他敢说,敢做,敢当,少年时随父宦游南北各地,二十六岁写出《河北民》,年轻时立下的“矫世变俗”之志,到去世未易——读书人最最重视的生前名誉,身后是非,在他都如浮云,纵然众叛亲离,背负千万骂名,这位拗相公大概也绝不在乎。

他所在乎的,是积贫积弱的大宋如何能强壮壮大,以是他变法,下猛药,然而变法竟然全面失落败。
生前末了一年,新法接连被废,辞官在家的王安石闻讯均缄默无语。
直到废除免役法,他才愕然:“也罢到这个么?创立此法,我和先帝谈论了两年之久,实在是已经考虑得很完善了呀!

每读至此,让人痛惜!
罪臣耶?元勋耶?奸佞耶?绅士耶?

“无奈被些名利缚。
无奈被他情担阁。
可惜风骚总闲却。
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
梦阑时,酒醒后,斟酌著。
”这阙《千秋岁引》没有《桂枝喷鼻香》的苍凉磅礴,却仿佛是拗相公脾气的另一壁。

就在王安石写下“登临送目”和“可惜风骚总闲却”的那一年,他的儿子,王雱病逝了。

王雱

王雱的身体一向不好。
由于身体虚弱,缠绵病榻多年,其妻常年独居楼上,和寡居无异。
王安石便做主让儿媳再醮,却未曾顾及自己儿子如何。

王雱怀念妻子,为她写了这首词:

眼儿媚 (王雱)

杨柳丝丝弄柔柔,烟缕织成愁。
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
相思只在,丁喷鼻香枝上,豆蔻梢头。

后来他三十三岁就去世了。

他出生时,父亲刚考中进士一年,他去世时,父亲刚退居金陵,写下《桂枝喷鼻香》和《千秋岁引》。
他这生平,仿佛便是父亲仕途起落的见证。

死活终是常事。
有人去世,便有人生。
有人生,便有人去世。

公元1054年。
张耒出生,柳永离世。

少年柳三变那些冶艳旖旎的传说也随他消散了吗?大概没有。
柳永估计不会想到,有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暗暗起誓要超过他,他的词集,后来就叫《冠柳集》。

王不雅观

他便是将来会和秦不雅观齐名、并称二不雅观的王不雅观。
秦不雅观有个胞弟叫秦觌,王不雅观也有个堂弟叫王觌——这么善于笔墨的北宋人,取个名字为何这么困难啊,哥哥弟弟都撞了!

惟一的阐明大概是,王不雅观自带撞人体质,他撞得最厉害的,是那位自称王逐客的王仲甫,听说,早在南宋的时候,王不雅观和王仲甫,大家就已经傻傻分不清了,王仲甫的业绩和逐客这个名号都撞给了王不雅观,他们二人的词张冠李戴的就更多了。

但是有一首,那绝对是王不雅观的: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不雅观)

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 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遇上春,千万和春住。

何以认定是王不雅观的呢?宋人王灼编《碧鸡漫志》,大大地夸王不雅观词是“新丽处与浮滑处皆足惊人”。
王不雅观的新丽和浮滑,大概和柳永一样,是骨子里带来的风骚,旁人那是学都学不来的。

公元1057年。
王不雅观考中进士。

这一榜史上称为嘉祐二年丁酉科,爆炸程度超过三十三年前的天圣二年甲子科,场上乌泱乌泱的全是大神,光是后世的唐宋八大家,这年就出了三个。

这还不止。
洛党、蜀党、朔党首领们也整装待发。
支持王安石的、讨厌王安石的也都站好队了……当然这是后话了,而且王安石也不知道。

此时的王安石正一门心思考虑变法。

公元1059年,王安石的改革思路基本成熟,遂写成洋洋万言的《上宗仁天子言事书》递交给仁宗要求变法。
仁宗没吱声。

公元1063年,仁宗薨,英宗继位。
英宗也不动弹;公元1067年,英宗薨,神宗继位——敲黑板,把稳了;公元1068年,久慕王安石之名的神宗召见王安石,王安石再次提出全面变法;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全力支持其变法理念。

波澜壮阔的熙宁变法拉开序幕。

熙宁变法,隔着一千年,仍旧未能尘埃落定。
而我们知道的是,这场变法将卷进无数我们熟习的词人,晏几道、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王安石、秦不雅观、黄庭坚、李之仪、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统统都卷进去了,新党旧党彼此指斥,权力交卸此起彼伏,政令颠覆达几十年之久。

时到今日,仍有人在辩论这个问题:毁灭北宋的,到底是力主改革的王安石还是力阻改革的司马光?

没有标准答案。
更遑论一千年前。
我们只知道,熙宁变法正在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剧烈地震。

人类的本能并不喜好动荡和变革,越老越是不喜好,北宋这时候110岁了,剧烈的地震引来了雷霆万钧的反对。

公元1071年。
饱受各种反对困扰的宋神宗,希望能从回京述职的一位大臣嘴里,听到些振奋的好,毕竟,那个人是王安石的亲弟弟。

王安国

可是直男王安国对他哥哥的评论,连神宗都听不下去……

他说:“外头说我哥哥用人不当,急于敛财。

王安国对王安石的变法向来不甚理解,更不要说支持了!
神宗狠狠地被戳了一下子。
受伤的君王拂袖而去,直肠的臣子从此不得重用。
后来吕惠卿上台,更借故将他罢归田里。
他的生平很不得意,他的官只做到著作佐郎秘阁校理,世称王校理。

清平乐 春晚 (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
不肯画堂朱户,东风清闲杨花。

他留下的词不多。
大抵都是“留春不住”“画桥流水”“宝瑟尘生”这样的句子,乍一看去,倒和司马光是像的。
不过,“不肯画堂朱户,东风清闲杨花”真是小清新哪!
大抵再板着面孔做官的人,也是要放松放松的。

可王安石放松不了。
熙宁变法的头几年其实困难——实在,从来就没有随意马虎过。
王安碑本身嫡亲的弟弟尚且是这个态度,何况他人。

挡路石一块一块,明里私下,横阻于地。
拗相公对挡路石没有什么耐心。
他的反应很直接:搬走!

于是公元1071年,由于反对新法,大批官员被贬或自求外任——富弼罢贬汝州,司马光罢归洛阳,苏轼通判杭州,孙洙外任海州。

孙洙

孙洙是主动要求外任的。
那时候,他的仕途正如日中天。

他十九岁就中了进士——和他父亲一样。
三十岁往后,他的仕途更是直线上升,四十岁那年,短短半载便升迁四次,真真“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但,只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四十一岁的他,便放下这统统,极力求外放,跑到海州去了。

这样的不甘羁縻,大抵是刻在他骨子里的,以是他后来写得出“楼头尚有三通鼓,何须抵去世催人去”这样脾气的句子。

可惜,算上上面这阙《菩萨蛮》,他留下的词不过二阙。
另一首便是《河满子》。

河满子 秋怨 (孙洙)

怅望浮生急景,悲惨宝瑟馀音。
楚客多情偏怨别,碧山远水登临。
目送连天衰草,更阑几处疏砧。

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长阴。
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
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

《河满子》写在何时?没有足够的资料证明。
我猜,大概写在四年往后,他离开海州回京的途中?那年秋日,他一起上与朋侪相逢又作别,迢迢羁旅,京城中又风雨不定,足以让人“摇摇幽恨难禁”了!
那年正是公元1074年。

汴京的政治气候,就象孙洙词里写的那样“秋云不雨长阴”。

由于春初的大旱,到处都是民气惶惶,流落失落所的饥民。
流言四起,说这样的异象,都是王安石招来的。
反对变法的监安上门郑侠画了《流民图》、《正派君子邪曲小人奇迹图迹》上奏,直斥新法弊端,力谏王安石应被罢相。

神宗在新党旧党的推搡中产生了摇摆,于是各打五十板,王安石罢相,郑侠下狱。

同时下狱的,还有一位宰相之子。

晏几道

这年晏几道三十七岁,由于在不久前写了《与郑几夫》诗赠郑侠而受牵连,在十一月下狱。
虽然不久就出狱,但从此,这位晏府的相公暮子,一贯沉沦下潦。

晏几道的人生中实在没有什么大事。
最大的两次疾风暴雨,一次是十八岁父亲去世,另一次便是三十七岁被郑侠连累下狱。
与他交好的黄庭坚曾说他身有奇志,可他生平的雄图,从未展开过。
此生,他始终沉浸在当年锦衣少年的梦中,不愿醒来。
一遍又一遍,回顾那些年光时间往事,像一个多产的言情作家。

临江仙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有细心人统计过,《小山词》里,梦字竟涌现六十余次。

“客情今古道,秋梦短长亭”“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

黄庭坚曾经嗟叹说:叔原有三痴。
晚清才子冯煦编《宋六十一家词选》,编到晏几道时,也嗟叹说:小山是古之伤心人。

晏几道仿佛未曾生活在北宋当世,他身上的时期烙印很少很少。
你很难相信,他和苏轼是生活在同一个时期的,他们实在只相差一岁,在所有北宋词人里,他们的年事最为靠近。

苏轼生于1037年,晏几道生于1038年。
他们都天才秀发。
他们有共同的朋友黄庭坚。
他们也都和王安石有着奇妙的关系,被扯进政治漩涡里各自打转,一个因此下狱,一个因此贬官。

他们有如此多的共同点,却终于向命运的两头分驰而去。
多少年后,从狂风暴雨里熬过来的苏轼,与王安石一笑泯恩怨,而晏几道,那个曾经气概磊落、清壮豪迈的绅士,末了只留给世间“金鞭美少年,去跃青骢马”的落寞背影,既未曾与苏轼交集,也未曾与王安石交集。

公元1078年,摇摆不定的宋神宗缓过神来,重新起用王安石实行新法,并亲自上阵。
但熙宁变法实已失落败,神宗天子亲手抓起的,是元丰改制。
元丰改制第二年,一件影响北宋词坛的事宜爆发。

公元1079年。
苏轼迎来人生中赫赫有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

乌台诗案爆发的时候,王安石已经退居江宁,新法法令也已经陆续被破除,但环绕着变法而生的新党旧党相争局势已成——两派各自霸占跷跷板的一头,不是你压倒了我,便是我压倒了你。

这年七月,人在湖州的苏轼被御史李定、舒亶等弹劾,说他对新法不满,包藏祸心。
随后立即被钦差押往汴京。
压力山大的苏轼想要自尽,未遂,八月下御史台狱,熬了几个月,全部认罪。

苏轼一案轰动朝野。
在曹太后、王安石以及部分新党大臣的营救求情下,苏轼末了幸免一去世,贬黄州团练副使(实际上是被黄州官方扼守的犯人)。

吊诡的是,为苏轼疏通求情的人中,新党大臣多于旧党大臣。

刚到黄州的苏轼很惨,他自己说:亲朋故友,没有一人敢写信给他。
他写信去,也没有人敢写回来。
后来,他在黄州筑“东坡雪堂”,开田耕地,自号东坡居士,更于秋、冬两游赤壁,写下震烁千古的代表作——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骚人物。
故垒西边,人性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乌台诗案远贬黄州,是苏轼人生中不能忽略的拐点——他从此洗手不干,成为后人膜拜的苏东坡。

这也是北宋词的拐点——关西大汉手执铜琵琶铁绰板的豪放词的时期,终于从黄州起步了。

但乌台诗案的牵扯其实惨重。
因与苏轼相交被连累贬官的无以计数。
个中就有朱服。

朱服

朱服出身吴兴朱家,是名门王谢,亦是世代书喷鼻香门第。
他们家也是“一门三进士”,堪比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苏”。
朱服和弟弟朱肱,都是苏轼的粉丝。

乌台诗案后,他被贬海州。

渔家傲 (朱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
恋树湿花飞不起,秋无际,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
寄语东阳沽酒市,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乌程旧志》里说:“朱行中坐与苏轼游,贬海州,至东郡,作《渔家傲》词。
”说的便是这事。
其它受到牵连的人中,驸马王诜被削除统统官爵。
王巩发配西北。
苏辙贬任筠州酒监。
司马光和范镇及苏轼的十八个别的朋友,都各罚红铜二十斤。

公元1083年。
形势又悄悄发生了变革——跷跷板的一头又被压下去了 。
这回被压的是新党,被贬的是舒亶。

舒亶

舒亶,便是在乌台诗案中给苏轼下绊子的御史之一。
但如果因此就把舒亶定义为奸臣,那难免不免过于大略粗暴。

舒亶是武断的变法推戴者和参与者,且性情执拗(提及来北宋朝性情执拗的人还挺多的,从宋神宗到王安石、司马光、苏轼,有一个算一个),乌台诗案里给苏轼的定罪,并非出自党派排斥。

他和苏轼一样,实在都不因此新法为手段、以排斥为目的的党人。

总之,在这一年,节制着跷跷板平衡的天子,碰到的是翰林舒亶与尚书省产生的抵牾,为了平衡两头的力量,神宗发话,罢免舒亶。

可怜的舒亶黯然还乡,搬家鄞县月湖畔,名其居曰\公众

这样的愤怒与不平,十年都无人干涉干与。
直到神宗去世后,舒亶才被召回汴京。

虞美人 寄公度 (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人虽回到京师,京城已物是人非。
新法成故纸,故人故友都星散,他的孤独和悲惨,迎面而来。
怯寒畏独中,他给崔公度写词——多少年前,他们曾同在荆公门下,同样深受倚重。

同样被“挥之即去,召之即来”的还有周邦彦。
和舒亶不同,周邦彦是在神宗薨逝的元佑更化中被驱逐的。

公元1088年。
神宗薨逝后数年间,支持旧党的向太后起用司马光,新法全面废除,旧党纷纭被召回,新党则飘泊四方。
被挤出京城的人里,就有周邦彦。

周邦彦

很多人记得“纤指破新橙”的喷鼻香艳,却很少人想到,清真也曾在新旧党争的漩涡里浮沉。

他也曾有一番凌云志向。
二十八岁时,周邦彦向宋神宗献《汴京赋》,歌颂新法,因而大获赏识,从太学诸生直升为太学正。
如今,他三十三岁,新法尽废,新党尽贬,他被远远地赶到庐州(今安徽合肥)、荆州(今属湖北)、溧水(今属江苏)等地任职。

被驱逐的悲惨,周邦彦和舒亶是一样的。
后来他们被召回的缘故原由也一样——哲宗亲政了,须要用人,用新党。
重作冯妇重又来,但,他为何以为如此陌生?

瑞龙吟 大石春景 (周邦彦)

章台路。
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
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黯凝伫。
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
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重作冯妇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
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
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
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
事与孤鸿去。
探春尽是,伤离意绪。
官柳低金缕。
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
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汴京城再不是熙宁年间“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汴京了!
访邻寻里,再没有那些志同道合、热血改革的伙伴。
从此,他专注于写词,成为徽宗年间国家最高音乐机关──大晟府的提举官。
学得文身手,货与帝王家——从此他只卖才情予天子,不再卖他的一腔抱负,而词史,给了他一个这样的评价:南北两宋,得词之大成者,惟清真一人而已。

公元1093年。
高太后薨逝,宋哲宗亲政。

公元1094年。
宋哲宗改年号为绍圣元年。
高太后期间,哲宗整整看了八年旧党大臣们上奏的臀部和背影,看够了的他,一亲政就把那些大臣驱逐到天边,极力重用新党,并逐一规复新法。
天地又一次翻覆,许多重臣的政治命运又走向了拐点。
个中就有秦不雅观。

秦不雅观

从这年开始,秦不雅观人生中最低潮的日子来临了,一贬再贬,先是被贬为杭州通判,后来又贬处州,再又贬到郴州时,已是三年后了。

踏莎行 郴州旅舍 (秦不雅观)

雾失落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位写出“金风玉露一相逢”、二十余岁就跟随苏轼的才子,到此是否自悔为官误身?

他从未想过,此生,他竟会如此,不由自主,在波峰浪尖上颠踬。

这样的颠踬何时是个头?谁也不知道!

公元1097年,秦不雅观贬居郴州。
黄庭坚贬居黔州。
苏轼贬居惠州。
公元1098年,秦不雅观从郴州再贬至横州,黄庭坚由黔州再贬至戎州,苏轼由雷州再贬至儋州。
公元1100年,哲宗薨,其弟徽宗登基。
向太后临朝听政。
又一次的,新党被贬斥,旧党被召回。

秦不雅观去世于召回的路上。
苏轼也在召回的路上,闻讯大哭,两日水米不进。
一年后,苏轼也去世了。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么?没有!

公元1101年。
徽宗全面亲政,为了调和历史积累下来的元祐派(旧党)和绍圣派(新党)的抵牾,平息两派之间的“朋党”之争,决定折中兼容“元祐”与“绍圣”的施政方针,同时,决意起用变法心志武断的蔡京来规复熙宁新法。

公元1102年。
新党再掌权,旧党再失落势。
《元祐党人碑》立起来了——开始是119人,列出的是“所有在元祐朝名列贬谪之籍而在元符末年规复官职不当的人”,后来牵连到309人。
在这块碑上,司马光、苏轼、秦不雅观分别领衔宰臣第一名、待制以上官员第一名、余官第一名。

听说,设立党人碑是叶梦得的主张。

叶梦得

叶梦得有才。
他写出“睡起流莺语”的时候,听说才十八岁。

贺新郎 (叶梦得)

睡起流莺语,掩苍苔房栊向晚,乱红无数。
吹尽残花无人见,惟有垂杨自舞。
渐暖霭、初回轻暑,宝扇重寻明月影,暗尘侵、上有乘鸾女。
惊旧恨,遽如许。

江南梦断横江渚,浪粘天、葡萄涨绿,半空烟雨。
无限楼前沧波意,谁采蘋花寄取?但怅望、兰舟容与,万里云帆何时到?送孤鸿、目断千山阻。
谁为我,唱金缕。

《宋史 强渊明传》里说:强渊明与其兄浚明及叶梦得,与蔡京是去世党。
立元祐籍、分三等定罪,便是他们三人所为。

叶梦得从前和章惇、蔡京都关系密切。
蔡京对叶梦得有知遇之恩。
章惇的儿子章持和叶梦得是同年(绍圣四年进士),章惇的孙子章冲是叶梦得的半子。
后人因此认为叶梦得是绍圣余党,直到南渡往后,对梦得的评议也十分不堪。

但叶梦得和元佑党人的关系一样密切!
他的母亲,便是苏轼门人晁补之的二姐,他算得是晁补之的外甥。
元佑党人碑上,一样列着晁补之的名字。

公元1102年玄月,徽宗御书立碑,十月,晁补之罢官归里。

晁补之

晁补之诗学陶渊明。
罢归后,他索性自号归来子,在山东巨野的东皋老家修葺归来园,种杨柳、耕地、饮酒,过起陶渊明式的隐士生活。

摸鱼儿 东皋寓居 (晁补之)

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江浦。
东皋嘉雨新痕涨,沙觜鹭来鸥聚。
堪爱处。
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
无人独舞。
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

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
儒冠曾把身误。
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
君试觑。
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
功名浪语。
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

晁补之本该是个状元。
神宗元丰年间,晁补之举进士、试开封及礼部别院,皆是第一,可惜,当阅卷官把晁补之的策试卷子呈奉到御案上,神宗的御笔却点成了开封人时彦。

状元之名被御笔点掉了,不过状元之才还是牢牢地随着他。
大家都知辛弃疾《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写得太好,被后来名家猖獗仿写,实在辛词的源头,还在晁补之这里。

山东巨野的晁氏,是北宋名门、文学世家。
先人可上追到汉御使大夫晁错,满门星光闪耀,晁补之、晁说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若不是这些哥哥们星光太刺目耀眼,晁冲之原该也是大出风头吧。

晁冲之

晁冲之是晁补之的堂弟。

在一轮又一轮的谪贬流放中,晁冲之早早离了这趟混水,二十四岁便在阳翟具茨山隐居,自号具茨。
不过,世事无常,徽宗登基初年,他随召回的旧党返京,在京师一住便是很多年。

临江仙 (晁冲之)

忆昔西池池上饮,年年多少欢娱?别来不寄一行书。
平凡相见了,犹道不如初。

安稳锦屏今夜梦,月明好渡江湖。
相思休问定何如。
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

西池便是汴京的金明池。
晁冲之在汴京和江子之、吕本中一度玩得很嗨,往后他离开往后,甚是怀念,给江子之的诗词里,常常殷殷叮嘱“如何一字无”、“别后君须记一书”、“别来不寄一行书”……公元1103年的时候,晁冲之正在汴京。

公元1104年。
宋徽宗又颁布新的禁令:元祐党人子弟不得在京居住。
由于这个诏令,一位史上著名的才女被迫离京。

李清照

身为元佑党人李格非的女儿,李清照虽然已和赵明诚结婚三年,且公公赵挺之也是高官,却还是被迫遣离京城,回到原籍明水居住。
徽宗的诏令十分苛刻——纵然节日也不许党人子弟擅自回京,于是这年重阳,孤身在外的李清照给赵明诚寄了一首《醉花阴》,委曲地陈说伶仃之苦。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薄暮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赓续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年轻的李清照不知道,这阵稍凉的秋风,比起将来的狂风暴雨来,真的是要温顺多了。

数十年后,她将要承受的,是生命之沉重,不能承受也罢,咬牙承受也罢,她都不得不担负起来,担负起她大宋朝第一才女的义务。

公元1105年。
宋徽宗再下诏令,全国大赦,特许被贬逐的元祐党人向内地调动。
五月初九,特赦令下,五月三十,黄庭坚病去世于宜州贬所。

黄庭坚

这个八岁就自称“谪在人间”的早慧的孩子,二十八岁被苏轼惊叹“超帙绝尘、独立万物之表”的出名的才子,在相继送走秦不雅观和苏轼往后,也拂袖拜别。
屈指算来,他谪在人间已六十一年。

早在这年春天的时候,黄庭坚曾写下一首送春词。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真像是谶语呵!
北宋词的春天,渐风雨飘零,春归无处。
自1100年赵佶即位开始,1100年秦不雅观卒,1101年苏轼卒,1105年黄庭坚卒,1110年晏几道、晁补之卒。
数年间,多少风骚,都被雨打风吹去!

自此,苏门诸君子,尚在世的,就余下张耒、李之仪少少数人了。

张耒

张耒也是二十啷当岁的时候就开始追随苏轼,和秦不雅观、晁补之黄庭坚并称苏门四学士。
苏轼的词集里,有很多写给“张文潜”的,文潜,便是张耒的字。

由于追随苏轼,张耒三次被贬到黄州。
身为逐臣,他不得住官舍和佛寺,只能在柯山旁租屋而居,此后自号\"大众柯山\公众。
思念妻子时,他写了这首《风骚子》。

风骚子 (张耒)

木叶亭皋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
奈愁入庾肠,老侵潘鬓,谩簪黄菊,花也应羞。
楚天晚,白苹烟尽处,红蓼水边头。
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

玉容知安否?喷鼻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
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沉浮。
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禁甚闲愁?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

张耒和李之仪是幼年好友。
六岁时,张耒随父亲搬家楚州,受业于山阳学馆。
那时候李之仪十岁,因祖父在楚州当官,也在山阳就读。
同属元佑党人,他们的仕途都起起落落。

公元1106年。
徽宗诏除统统党禁,张耒得以自黄州回抵家乡淮安,而李之仪则复官,携妾杨姝移居金陵。
途经长江时,李之仪为杨姝写下那首著名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李之仪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杨姝,是太平州的官妓。
前后贬到太平州的黄庭坚和李之仪都与色艺俱佳的杨姝交情甚深。
不同的是,黄庭坚对杨姝甚为超达,而李之仪则对她一见爱慕。

太平州的那四年,对李之仪来说并不太平。
第一年,儿媳去世;第二年,自己生病;第三年,相濡以沫的妻子胡淑修和唯一的儿子李尧行去世了;第四年初,全身生癣疮,命悬一线。

幸好,杨姝涌现了。
李之仪纳杨姝为妾的时候,大约五十九岁,杨姝十八岁。
后来幼子尧光便是杨姝所生。

但杨姝和尧光的名字会留下来载入国史,不是由于这首词,而是由于——政和三年,李之仪因与郭祥正反目,郭向蔡京诬告尧光非李之仪所出,李之仪竟因此受审,削职为民,耸动一时。

数年往后,李之仪去世,杨姝独自带着尧光生活,情状大抵是悲惨的,与李之仪生前有过交往的周紫芝感慨:“清歌低唱,小蛮犹在,空湿梨花雨”。

周紫芝在李之仪生命的末了三年涌现,他是李之仪的朋侪,还是弟子?大概,两者都有吧。

公元1114年。
周紫芝第一次拜会李之仪。

周紫芝

少年周紫芝,曾对苏门诸君子怀有长久而强烈的倾慕。
奈何,却屡屡错过.十二三岁的时候,张耒贬在宣州,但张耒当时心情不好,周紫芝自己也还小,没有机会见到。
十五年后,黄庭坚贬到太平州,他要去拜会的时候,黄庭坚却离任了。
又数年,终于等到了李之仪贬来太平州。

政和四年七月十四日,三十三岁的周紫芝第一次拜会李之仪。
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周紫芝滞留十余日才拜别。
某种意义上说,周紫芝可以算是苏门的再传弟子。
他的诗法,得之于李之仪甚多。

但周紫芝的词法却得之于晏几道。

鹧鸪天( 周紫芝)

一点残红欲尽时。
乍凉秋气满屏帏。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
那时同唱鹧鸪词。
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他自己说:少年时我酷爱小晏词,以是那时候的词,常常有模拟他的。

细瞧他的句子,他的意境,是不是和小山很象很象——果真不愧是小山的粉丝。

三年后,周紫芝第二次拜会李之仪,不久,李之仪过世。
又三年,天下开始乱了,方腊发难,周紫芝携百口逃往山区避乱。

公元1120年。
就在周紫芝逃难的这一年,大晟府开始裁撤冗员。
大略说,大晟府是全国最高级的官办作词机构。
文艺天子徽宗网罗来一批懂音乐的词人,写新词、造新声。
个中尤以万俟咏最为绝出。

万俟咏

据王灼记载,万俟咏的词在北宋红得发紫。
《碧鸡漫志》里说:每出一章,信宿喧传都下。

《中国古代文学事典》也说:每出一词,越日即盛传于都城。

长相思 雨 (万俟咏)

一声声,一更更。
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
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王灼说他是“元佑时诗赋老手”,但屡试不第,于是绝意做官,寄情歌酒,自号“大梁词隐”——倒是很有些像柳永的。
南渡往后,万俟咏很不得意。
他的集子也没有传下来,他是有集子的,叫《大声集》。

万俟咏入大晟府为制撰,大约有五六年的韶光。
大晟府裁撤冗员的时候,他已离开了,正任秦川茶马司干当公事。
后来大晟府由于金兵南下彻底关门,那是公元1125年的事了。

公元1125年。
是年金兵南下、大晟府关门,但七十四岁的贺铸并未见到,他早于春仲春病故于常州的僧舍。

贺铸

七十四年的人间路,于贺铸,当是解脱吧。

回望来处,那个曾“交结五都雄”、“侠气盖一座”的少年,生来便具异相——身量高,面色铁中透青,双眉直立,透着杀伐果断的煞气。
他还是宋太祖贺皇后的族孙,妻子亦出自宗室。

但年少时的志薄云霄,末了俱化作了黄粱一梦。
大概由于北宋立国的根本是重文抑武,或者是朝廷严控外戚干政,又或者是贺铸自己性情上的缘故原由?

总之贺铸愈来愈对仕途灰心,未到离休年事便早早辞职,定居苏州。
他最有名的那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就写在苏州横塘。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
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
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
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由于这首《青玉案》,贺铸被称为贺梅子,永留词史。
而他的生命,定格在了靖康之变的前两年。
此前四年,周邦彦已经去世了。

没有看到北宋的灭亡,不用经历兵乱中的兔脱,这是他们的幸运。

公元1126年。
金兵再次南下。

公元1127年。
金兵攻破汴京,靖康之乱爆发。
中原大乱,无数人避战南渡,却有一支人马北上。
那是被押解的宋徽宗父子。

赵佶

宋徽宗赵佶与其子钦宗赵桓此时已不是天子了,他们是金兵的俘虏。

北宋,亡了!

金帝将汴京城掳掠一空,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以及教坊乐工、技艺工匠共三千余人,并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舆图、字画珍藏等等,全部押送北方。

钦宗沿郑州北行。
徽宗自滑州北行。
那时正是四月,路上杏花盛开,徽宗见了,禁不住百感交集。

燕山亭 北行见杏花(赵佶)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喷鼻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
问院落悲惨,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斟酌,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他若是细想,大概会以为历史何其重复。

一百多年前,也有一位君王带着三千多人北上,那是吴越国的君主钱弘俶。
而另两位被北宋灭了国、俘虏北上的后蜀君主和南唐君主,和他一样平常才调绝伦。

车马辚辚,愈去愈远。

大概徽宗心中仍旧存着“愿我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天子”的念想,但赵构,已在临安建立了新的宋朝。
此后北宋的春天只能存在赵佶梦中。

真个是萋萋芳草忆王孙。
那些年光芒耀目的文采风骚,到此,终于尽了。

春归何处?是渡江天马南去了么?

宋 刘松年 《西园雅集图》局部

本文由菊斋授权,转载请联系菊斋。

库叔福利

库叔的赠书活动一贯都在!
清华大学出版社为库叔供应15本《三国六大家族列传》赠予热心读者。
以三国期间的六个紧张家族为主线,揭秘三国的各类不可思议。
请大家在文章下评论,点赞最高的前2名(数量超过30)将得到赠书。

总监制:苏会志

监制:夏宇

责编:戴丽丽 李逸博

编务:李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