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中说“大者,乃酷热之极也。”暑热程度从小到大,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恰好符合了物极必反规律,可见大暑的酷热程度了。
《彦冲画柳燕》清•江堤
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
风来无质难上纸,巧借柳枝相形容。
✎ 寥寥几笔,一个柳下纳凉、清风拂面的清凉天下,便跃然纸上。
《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墨客认为,只有古树参天、宁静清幽的深山古寺,才是消暑纳凉的空想去处。
《暮热游荷花池上》南宋•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 把盛夏的酷热与乘凉的快意写得意趣盎然,可以说是描写傍晚在荷花池畔纳凉的绝妙之作。
《消暑诗》唐•白居易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面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有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 室内少放东西,心平气和坐于窗下,清风便会自然而来,风凉也就由心而生了。
《大热》南宋•戴复古
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
万物此陶熔,人何怨酷热。
君看百谷秋,亦是暑中结。
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
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 此诗描写了盛夏的酷热,更衬托出农夫耕种的艰巨,表现了墨客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