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又西百八十里,曰黄山,无草木,多竹箭。
盼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个中多玉。
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苍黑大目,其状曰【上敏下牛】(mǐn)。
有鸟焉,其状如鸮,青羽赤喙[huì],人舌能言,名曰鹦鹉。

【词语释义】

鸮:xiāo,我国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现在用来命名鸮形目猛禽。

国学经典山海经卷二西山经05

【上敏下牛】:mǐn,传说中的一种似牛的野兽

【译文】

皋涂山再往西一百八十里是黄山,有人认为这座山便是我们现在的安徽黄山。
山上很少花草树木,只有郁郁葱葱的竹丛。
盼水从这里发源,向西注入赤水河,水中有很多的玉石。
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普通的牛,皮毛黝黑,眼睛很大,名字叫做【上敏下牛】。
山中还有一种鸟,形状像一样平常的猫头鹰,却长着青色的羽毛和赤色的嘴,嘴里的舌头像人的舌头,因此能学人类说话,这种鸟便是我们常说的鹦鹉。

鹦鹉学舌这个针言的来源就在于此,古人认为鹦鹉学舌就像是婴儿在学习母亲说话,而且鹦鹉眨眼的时候高下眼睑同人眨眼时一样动,只有这种鸟有这个特性。
鹦鹉的历史很是悠久,由于它能模拟人类说话,以是古人认为它是可以通往神灵的奇鸟。

【原文】

西二百里,曰翠山,其上多棕楠,其下多竹箭,其阳多黄金、玉,其阴多旄牛、麢、麝.其鸟多鸓,其状如鹊,赤黑而两首、四足,可以御火。

【词语释义】

旄牛:máo niú,旄牛,即牦牛。
产于中国西南地区。

麢:líng,古同“羚”。
麢羊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
跟普通的鹿和现在所谓的羚羊群居不同,它是独栖的,晚上它会找一个安全的地方,把角挂在树木之上,身体悬空,以避天敌,是一种灵兽,又叫悬鹿。

麝:shè,麝,又称为麝獐、喷鼻香獐,种类少,麝的前肢短,后肢长,蹄小耳大,雌雄都无角,雄性有发达獠牙。
雄麝脐喷鼻香腺囊中的分泌物干燥后形成的喷鼻香料即为麝喷鼻香,是一种十分名贵的药材,也是极名贵的喷鼻香料。

鸓:lěi,鸓鸟,鸓字读如蕾,先秦古籍《山海经》记载的一种鸟。
现实中不可能存在。

【译文】

黄山往西二百里是翠山,山上长有很多的棕树和楠树,山下成长着茂密的竹丛,山的南坡盛产黄金和玉石,而山的北坡则生活了很多的旄牛,麢羊和麝。
旄牛身上的毛很长,古人长把它的毛剪下挂在旗帜上,以示威严。

翠山上有一种叫做鸓的禽鸟,它形状像喜鹊,有着红黑的羽毛,两个脑袋四只脚,传说养着它,可以抵御失火。
由于鸓可以辟火的神性,它的形象常常涌如今古代的宫殿中。

【原文】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騩山,是錞于西海,无草木,多玉。
淒水出焉,西流注于海,个中多采石、黄金,多丹粟。

凡西经之首,自钱来之山至于騩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
西岳冢(zhǒng)也,其祠之礼:太牢。
羭山神也,祠之用烛,斋百日以百牺,瘗(yì)用百瑜,汤其酒百樽,婴以百珪百壁。
别的十七山之属,皆毛牷用一羊祠之。
烛者,百草之未灰,白席采等纯之。

【词语释义】

騩:guī,騩山,古山名。

錞:chún,1.古代一种铜制的军乐器,形如圆筒,上大下小,顶上多作虎形钮,可悬挂,常与鼓合营:“以金~和鼓。
”2.靠近。

冢:zhǒng,高坟也。

太牢:即古代帝王敬拜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羭:yú,1.母羊。
2.黑毛羊。
3.美(好的方面)。

牺:xī,古代称做祭品用的纯色畜生。

瘗:yì,1.埋葬;埋藏。
2.安静;文静。

樽:zūn,古代的盛酒用具。

珪:guī,本义:古玉器名。
长条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
中国古代贵族朝聘、敬拜、丧葬时以为礼器。
依其大小,以别尊卑。

牷:quán,纯色的牛。

【译文】

翠山往西二百五十里是騩山,靠近西海岸边,山上草木不生却有很多的玉石。
淒水从这里发源,向西流入大海,水中有很多的采石,黄金,和粟粒大小的丹砂。

总计西山经的首列山系,从钱来山开始到騩山止统共有十九座山,蜿蜒盘旋二千九百五十七里。
西岳神是众山山神的宗主,敬拜西岳神的礼仪是用猪牛羊完好的三牲做祭品献祭。

羭山神也是极具威严的,也要单独敬拜,敬拜羭山神时,用烛火,斋戒一百天后,用一百只毛色纯洁的畜生随一百块美瑜埋入地下,烫上一百樽美酒再陈设上一百块玉珪和一百块玉璧。

敬拜别的十七座山山神的仪式相同,都是用一贯羊作为祭品。
所谓的烛,便是用百草制作的火把但未烧成灰的时候。
而祭神的席则是白茅草席。

西山经的首列山系到这里就先容完毕了,下一篇文章,我们将理解西山经的第二列山系。

本文所有资料皆来自《山海经》等书,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删。

-END-

有人问我做中国人是什么体验。
我见告他,认得汉字,识得诗词,赏的风月,弹得古琴,清茶半盏,浊酒一杯,不知是多少辈子修来的福分。
——《不记年》

更多文学经典,请多多关注,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