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若水塑像。

“湛子洞”摩崖石刻一贯被视为南喷鼻香山文化的象征。

莲花书院遗址供游客参不雅观的栈道是悬挑式构造设计。

明代基石。
书院遗址培植工程方案设计紧张遵照“文物最少干预”的原则。

增城莲花书院甘泉桑梓续文脉 从此南樵世界闻

在间隔书院遗址上方西北部数十米处,有一“夸夸其言”摩崖石刻。

从莲花书院遗址发掘出来的“乙巳春泉翁書”残碑。
扫码看专题

2016年,广州考古事情者根据文献记载,在增城区南喷鼻香山东南麓的半山腰发掘出明代大儒湛若水在家乡所建的莲花书院遗址。
书院遗址选址讲求,其形制和布局与湛若水《娥媚山莲花洞开创书馆记》的记载相互印证,是湛若水在全国范围内创办的40余所书院中目前唯一经由考古发掘且保存完全的主要遗址,为中国古代书院特殊是明代书院的研究供应了主要的考古资料,具有重大的历史研究和社会、文化代价,成为宝贵的考古遗产。
2018年12月,莲花书院遗址被评为“南粤古驿道重大创造”之一。

明末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在其著作《广东新语》中提到,“广州有三樵,曰东樵、曰西樵,曰南樵。
”东樵乃增城与博罗交界的罗浮山,西樵是南海大科山,南樵便是增城的南喷鼻香山,别号娥眉山、南乡岭。

生平以创办书院教书育人为己任的明代思想家、教诲家湛若水在“三樵”上都建有书院,东樵建甘泉精舍、天华精舍,西樵建云谷书院和大科书院,南樵建莲洞书院,也便是现在的莲花书院。

依山望水,千年名山上的读书圣地

湛若水(1466-1560),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诲家、政治家。
初名露,字民泽,后因避祖讳,改名雨,40岁时开始定名若水。
字元明,号甘泉,谥号文简。
他历任官属二品的礼部、吏部、兵部的三部尚书。
甘泉是明代心学奠基者陈白沙的衣钵传人,他们创立的学派被称为岭南心学,以差异于王阳明为代表的阳明心学。

《明史》记载,“时天下言学者,不归王守仁,则归湛若水。
”湛若水最让人称道的是,其平生足迹所至,必建书院聚徒讲学。

与名满天下的东樵和西樵比较,南樵多少显得有点不起眼,湛若水为什么还会选择在这里建书院呢?增城文史研究专家巫国明对南都透露,实在南樵早在1900多年前就有书喷鼻香萦绕,最早有白花书院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4年),后来白花书院为白花寺所取代,因此民间有“未有增城,先有白花”之说。
“南樵山自古嵬峨,山光奇丽,曾有墨客留下名句:‘浮曲娥眉横海上,南樵风致胜东樵。
’湛若水选择在南樵建书院并非一时兴起,当为寻思熟虑之举。

这一说法得到了当地另一位文史研究专家湛汝松的认同。
湛汝松长期致力于湛若水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他爬梳剔抉文献,极力还原了湛若水创建莲花书院的经由,干系文章收入了《湛若水史迹寻踪》一书。
他对南都表示,湛若程度生不忘讲学,创办书院,招收徒弟,他建的书院近40所,个中广东地区有22所,光自己的家乡增城境内就有4所:甘泉书院、读岗书院、莲洞书院、明诚书院。

明嘉靖十五年(1536),时任吏部尚书的湛若水告假回到增城,预备兴建娥眉山莲洞书院、沙贝甘泉书馆、罗浮山甘泉精舍和扩建西樵山大科书院,以备退休后轮流讲学。
当他看到娥眉山林幽泉碧时,认为是个读书的圣地。
为了选址和建筑莲洞书院,他多次上山。
当时留下来的古诗《诸友同游娥眉山莲花洞有作》为这一善举做了注脚:

凌晨巾我车,天宇极清廓;

闲从同心人,莲洞视兴作。

兴作夫作甚,讲堂开正学;

正学谁同心,令君与县博。

共结消遥游,散此无穷乐;

天路入虚无,阵势干碧落。

三心浣飞泉,千仞书石壁。

遥望飞云峰,忆我朱明宅。

浩气穷八弦,聊丝奇鸿迹。

南都查阅有关考古材料得知,莲花书院建在南喷鼻香山的莲花洞之上,旁边山峰拥抱。
书院依山势而建,南北宽30.5米,东西长59.0米,总面积约1700平方米。
呈中轴对称构造,坐西北向东南。
建筑基址分布于两条小溪交汇岬角内人工堆填的五级平台上,五级平台从东南向西北逐级升高,各平台间通过中轴线上的台阶连接。
第一级平台为书院的门楼;第二、三平台可能为书院的诸生馆;第四平台为书院的讲堂,两侧为翼廊;第五平台为书院的正堂及旁边偏堂,两侧为从第四平台延伸而上的翼廊。
巫国明指出,莲花书院的选址实在很讲求。
从遗址的正面可以远眺到东江水,东江水的两侧有一个俗称“左青龙右白虎”的靠山设计,背后便是南喷鼻香山的制高点,形成了一个比较独特的读书环境。

巫国明还见告南都,2020年3月,宁西街正式启动莲花书院培植项目。
培植内容包括书院主体功能建筑和配套根本举动步伐,主体功能建筑紧张是讲堂、正堂、甘泉广场、书院园林、遗址室外展示等,总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广场及庭院面积约2500平方米,配套室外给排水系统、室外供配电系统、室外景不雅观照明等。
“莲花书院培植工程方案设计,紧张遵照‘文物最少干预’的原则。
个中,供游客参不雅观的栈道是悬挑式构造设计,游客在里面参不雅观的时候不会跟遗址发生太大的打仗,可带来独特的考古场所参不雅观体验。

不计得失落,为书院倾尽“一二十年俸入”

据文献记载,莲花书院从选址到建成,花了差不多3年韶光。
据湛若水自述,为建莲花书院,他不计得失落,为此倾尽“一二十年俸入”也在所不惜。

湛汝松也对南都表示,湛若水解囊办书院,并为书院设立“赡田”“义田”,以“馆谷”帮助穷苦学生,赡养四方学子,为此险些花费了近二十年的积蓄。
个中开垦莲洞书院赡田的人工,就用了白银一千五百两。
莲洞书院所置赡田的规模,更排在湛若水所置的所有书院赡田之首。
在扶贫助学的意义上,莲洞书院在中国教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由于莲花书院没有留下太多的笔墨资料,书院内详细的举动步伐不明。
但据《明史》记载,湛若水对先师陈白沙极为敬仰,除了为其守孝三年之外,“若水平生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白沙。
”可以推断,莲花书院该当建有白沙祠。

此外,根据文献记载,嘉靖二十二年(1543),门人周学心还请塑工为甘泉师长西席塑造了一尊九尺六寸高的肖像,置于书院的大不雅观堂上,可知书院内还有大不雅观堂。

“湛子洞”犹存,践行“随处表示天理”

在莲花书院遗址下山小路上,有两块巨石相傍而立,两石之间,上只有“一线天”之缝,下却有丈许宽的“石室”空间,个中一块大石上写着“湛子洞”三个大字。
当地村落民见告南都,这是湛若水建书院期间的暂居之所。
也有专家认为这是湛若水带学生论学吟诗的地方。
此说并非毫无出处。
湛若水主见“随处表示天理”,意思是无处不可以认知天理,在书院之外的大自然讲学,恰好践行了他的思想主见。
湛汝松见告南都,“湛子洞”三个大字是湛若水的学生为了记怀老师,请老师以茅龙笔书写的。
如今书院只遗下残墙碎石,但“湛子洞”石刻仍高高立于山道阁下。

据先容,“湛子洞”摩崖石刻是增城最大的摩崖石刻,高约10米,直径约6米,花岗岩石壁上“湛子洞”三个大字,字径约1米,笔法苍劲古朴,气度流畅,字迹仍十分清晰,一贯被视为南喷鼻香山文化的象征,该石刻于1984年3月被公布为增城县文物保护单位。

典故

尚书怀荔枝

“六月增城百品佳,居人只贩尚书怀。
玉栏金井殊无价,换尽蛮娘翡翠钗。
”这是清代“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的诗。
诗中所说的“尚书怀”实在是荔枝的一个品种。
这种荔枝原产于福建仙游枫亭,明代嘉靖年间,身为荔枝资深粉丝的湛若水在当地品尝过这种荔枝,以为风味赛过家乡广东增城产的荔枝,于是将种子藏在怀里带回甘泉都(今新塘)沙贝村落,煽惑乡亲们一起栽种,大概是广东的水土更佳,数年后这些荔枝树挂的果竟比原来的更清甜爽口。
因感念历任吏、礼、兵部尚书的湛若水“怀核而归”之德,人们便把这种荔枝称作“尚书怀”。
尚书怀荔枝一样平常3月下旬至4月中旬着花,7月上中旬果熟。
成长较快,产量较稳,是优秀的迟熟品种,后来,当地人更从尚书怀荔枝中造就出名满天下的“挂绿”荔枝。

湛若水有《次韵汤新之泛舟赏荔》诗曰:“晨乘四美载,遵曲穷陂湄。
丹荔映三岛,泛泛仍依依。
晷短意逾长,孤舟晚更移。
主宾无杂言,有酒推敲之。
微醺兴陶陶,恬淡入希夷。
荔色不忍擘,而况伤其枝。
枝伤足可惜,臭腐与神奇。
神奇岂外此?此中有天机。
舟浮水底天,天落伯仲底。
个中有真趣,酒到君莫辞。
且尽今日乐,嫡非所私。
荆轲匕首见,豪主为不怡。
齐人归女乐,燔肉不至时。
千秋一长啸,啸罢歌以诗。
”好一幅文人雅士泛舟赏荔图圈!让民气驰憧憬,只是不知众来宾当时可有尝到“尚书怀”?

“九个学生十个中”

话说莲洞书院建成后,湛若水常常在书院讲学,造就弟子,莲花洞周围书喷鼻香氤氲。
有一年,莲洞书院九逻辑学子参加县试,一名杂役随从。
放榜之日,人们创造,莲洞书院竟有十人榜上有名。
为何九论理学生应试会有十人榜上有名呢?原来考试那天,那名平时常常在门外听课的杂役抱着试一下的心态,也随着考生们进场应考,想不到也一起中了秀才。
这段民间传说不一定全是史实,但“九个学生十个中”的故事却寄寓着几百年来老百姓对莲洞书院的赞誉和神往。
听说每年高考前都会有当地学生前来莲洞书院参拜那块“夸夸其言”大石呢。

年事最大学生103岁

湛若水讲学数十年,学生近四千人,据《湛甘泉学生弟子考录》一布告录,有名有姓的弟子就有649位,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黄宗羲,在师承上就属甘泉的四传,即甘泉传唐枢,唐枢传许孚远,许孚远传刘宗周,刘宗周传黄宗羲。
让人惊叹的是,湛子门下不乏耄耋老人。
据《广东新语》记载:“甘泉讲学天关,有简翁者,年百有三岁。
就而问学,将执弟子之礼,甘泉弗受也。
延翁忠爱堂上南向坐,己东向坐以宾之。
……时甘泉年八十有五,不雅观者谓其以三达之尊,而谦让不遑,致礼布衣一老,诚为有道者之风云。

话说湛若水退休后,在广州城区今湛家大街建了一座湛家园林,作为自己退休游憩之所。
且在府第边兴建了一座名为“天关精舍”的书院。
一天,有一位103岁姓简的老翁前来求学,执弟子礼。
湛若水连忙扶起他,请他坐主人位,自己坐来宾位。
这时湛若水已85岁高龄,又是高官大儒,却对一个老布衣礼让有加,此事一时传为佳话。

其余,还有三位年过八十的老翁,也在湛若水门下学习。
一个叫黎养真,82岁;一个叫黄慎斋,81岁;一个叫吴藤川,80岁。
三人同游甘泉门下,湛若水称他们为“三皓”。
还特为他们写了一首诗:“养真慎斋与藤川,三皓同时及我门。
八十头颅事事真,老来小儿百姓心还存。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策划:王海军 王佳

实行:刘炜茗 陈伟斌

题签:刘斯奋

学术支持:李绪柏

专题统筹:周佩文

本期采写:南都 周佩文 演习生 饶泳欣 赵婉彤

本期拍照:N视频 邹卫 演习生 高暄妍

本期视频:N视频 张婷 邹卫 演习生 高暄妍

本期直播:N视频 马青 阮增豪 演习生 郭炫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