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禅宗的史籍上《五灯会元》卷17 有一段著名语录,有一位老僧人说过:
我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后来,随着年事与涨了知识之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末了,再回过分来感悟,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这里,也便是老僧人说的,入禅的三个阶段。
托尔斯泰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想得到一块地皮,地主就对他说:‘凌晨,你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个旗杆,只要你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都归你。”
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太阳落山前,他是跑回来了,但已筋疲力尽,摔了个跟头就再没起来。于是有人挖了个坑,就地埋了他。
牧师在给这个人做祈祷的时候说:“一个人须要多少地皮呢?就这么大。”
人生,你对名利,物质不断的追求,只要你心术不正,终极也是许大地产老板(家印)的了局。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有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唐·王维《终南别业》
闲来无事,一个在山涧随性而走,一叶小舟乘兴而行,走到山穷水尽之处,就坐下来,看天,看天上的云卷云舒;看地,看地上的溪流淙淙。
王维的生平很特殊,青年期间顺风顺水,中年期间穷山恶水,晚年期间风轻云淡。
诗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象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使这首诗成为了一幅富有禅意的山水画,展示了墨客淡泊宁静、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本色上这一首诗是王维对自己的心意做了一个很贴切的描述,这便是他此时生活的写照,也可以说这首诗概括了他的生平。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唐·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以有声写静寂之妙;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微声来写暗幽之妙。
这便是有中有无,无中有有,这里不单有佛,还有道的思想。
王维在《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在《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静,太静,外界自然静与内在心里静二合为一。一瞬间就被带入了那个意境当中,不能自拔。
正如胡应麟在《诗薇》中所述,王维的诗让人“读之出生两忘,万念皆寂”,黄周星在《唐诗快》中也惊叹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尘凡。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钱穆父的分别已有三载,各自的生活中历经了很多的坎坷和变迁。他附和伙在历经沧桑和磨难之后,面对生活的波澜不惊,就像古井无波一样,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沉着和温暖。这种镇静和淡泊正是苏轼所神往的。
“樽前不用翠眉颦。”送别的时候不需用翠眉来表达悲哀,何必为暂时离去伤情。
人生如寄,正如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既然大家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面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
词的结尾,以对朋侪的慰勉和开释肚量胸襟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落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苏轼生平虽积极入世,具有光鲜的政治空想和政治主见,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落意、处境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纭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慧开禅师《颂平常心是道》
无论是春天的百花争艳,秋日的圆月皎洁,夏天的凉风习习,还是冬天的白雪皑皑,四季的更迭和生命的循环,都是无门慧开禅师用来启迪人们领悟生活、保持平常心的象征。
心中没有世俗的忧虑和烦恼,没有名利的追逐,没有身体的怠倦和压力,那么我们就能真正地融入自然,领悟生活的美好。
心中没有繁琐的事务和压力,那么无论处于何时何地,无论环境如何变换,我们都能感想熏染到生命的力量和活力。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早晚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以为便是讲清幽,实在不是,人家陶渊明说,我就在市井中住着,但是我听不到车马的繁盛热闹繁荣之声。为什么?“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我的心静下来了,以是我住在哪儿都是静的。
中国古人讲“大模糊于朝,中模糊于市,小模糊于野”。现在很多人弄反了,一说我这个地方很清幽,便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如果这个人的心不能静下来,你就算住在王维那个空山里头,也还是听不到桂花落下的声音。
这首诗的生命真谛:此诗意境从虚静忘世,到归天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层层推进。是阔别尘俗,超凡脱俗。是陶渊明归隐后写意自然人生哲学和返璞归真诗歌风格最深邃、最充分的表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不雅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首诗便是陶渊明“以物不雅观物”所创造的“无我之境”的代表作。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底寂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布袋和尚《退步》
青秧是生命的象征,代表着人的身心。插秧的过程,也便是修行者通过耕耘自己的内心,将秧苗插满心中的野外,使内心充满活气和希望。
人们在水田中倒映出的天空,暗示修行者须要时候保持内心的清明和静定,犹如水田中的天空一样清明通亮。
修行的目的便是要使内心寂静无染,不被外界的繁华所迷,不被自己的希望所困。
“退步原来是向前”一句,墨客通过反喻的手腕,表达了修行中的聪慧。在修行过程中,虽然表面上是在退步,但实际上是在向前。退步并不是放弃或倒退,而是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的内心天下,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烦恼和执着。只有通过这样的修行过程,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向上。
佛不渡人,人自渡。李商隐问:“天下微尘里,吾宁爱与憎。”而终极千帆过尽,他们也会理解:“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纵然已经见识了乾坤之大,依然能够怜惜草木,皆因有禅心。
旷达,原谅,看淡名利,统统的统统在我们看来,人间都是美好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