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迎秋庆秋大有讲究

  古人的秋天真的很忙,文人忙着舞毫弄墨,农夫忙着下田收麦子,秋日都有一揽子事儿等着去做。

  劳碌,从刚一立秋就开始了。

  对天地有敬畏心的古人,信奉顺应自然,而立秋又是时令转换的主要节点,每逢“立秋”之时,人们都要举行盛大仪式,答允“顺应自然”之举。

前人的缤纷秋生成涯

  那么,秋日到底要做什么事情呢?

  《礼记·月令》记载:“天子乃齐。
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
还反,赏军帅武人于朝。

  可见在先秦期间,官方就已经开始设立“立秋”庆祝仪式了,而后世代沿袭,流程也都差不多。
无非便是天子率领各臣子进行敬拜,看歌舞演出,举行仪式。

  西汉期间,官方的迎秋程序更繁杂,小到穿什么衣服、奏什么曲、跳什么舞都有严格标准。
在立秋日前18天的五更前(凌晨3点到5点),各位官员要统一穿黄色的衣服,去郊野祭拜黄帝。
立秋当天,官员连续半夜早起,换上皂领白衣去西郊欢迎第一缕秋风,并且一贯持续到天亮。
紧接着,官员还要用最快的速率换上绛色朝服,立时赶场东郊举行的下一个皇家宗庙敬拜活动。
而且这绛色朝服要一贯穿到冬至。

  唐宋期间,迎秋仪式涌现变革,由官方的独乐乐到民间齐迎的众乐乐。

  百姓们可比朝廷会玩多了,民间的迎秋仪式就类似于现在的集市。
南宋文学家周密《武林往事》卷三谓:“立秋日,都人(杭州市民)戴揪叶,饮秋水、赤小豆。
”初秋时节,满街都有卖揪树叶子的,“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迎秋搭台,经贸唱戏”热热闹闹,迎秋氛围相称浓厚。
再加上“瓜果梨枣方盛,京师枣有数品:灵枣、牙枣、青州枣,亳州枣……鸡头上市……中贵戚里,取索供卖。
”百姓们吃吃喝喝,玩玩看看,轻轻松松地就把秋日迎来了。

  此外,不论官方还是民间,在秋收之后,会挑选一个良辰吉日,一来祭拜感谢彼苍与先人的庇佑,二来品尝新收成的米谷,以示庆祝。

秋日的滋味藏于美食中

  “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秋风一起,菊黄蟹肥,持螯赏菊,悠然自得,这该是多美的一种享受。

  跟现今人们喜好在秋季吃大闸蟹一样,吃螃蟹也是古人的秋季最爱。
北宋大文豪苏轼为了吃上一口鲜美的蟹肉,竟然忍不住“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以诗换蟹,一饱口福。
他边吃还边感叹:“左手持蟹螯,举觞瞩云汉。
天生此神物,为我洗忧患。
”南宋墨客杨万里《糟蟹》一诗“酥片满螯凝作玉,金穰熔腹未成沙”,使读者打开蟹螯,彷佛都能看到白玉般的嫩肉。

  清代文学家曹雪芹,若不是家有芹圃,幼时偏爱“雪底芹芽”这道菜,则不会有此名。
故而《红楼梦》中也常绰绰飘着美食喷鼻香气,食蟹正是一例。
何时食蟹最佳呢?书中交代:“这年贾政又点了学差,择于八月二旬日起身。
这天拜过宗祠及贾母,起身诸事,宝玉诸子弟等送至洒泪亭。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已是农历八月二十,市价金秋,江南一带五谷丰产,螃蟹也正是肥美。
以是当史湘云犹豫着如何做东宴客时,宝钗便发起“这个我已经有个主张。
我们当铺里有个伙计,他家田上出的很好的肥螃蟹,前儿送了几斤来。
现在这里的人,从老太太起连上园里的人,有多一半都是爱吃螃蟹的。
前日姨娘还说要请老太太在园里赏桂花吃螃蟹”。
遂有了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湘云与宝钗于藕喷鼻香榭大设螃蟹宴,邀贾府众人赏花、赋诗,那几番食色滋味切实其实跃然纸上。

  关于螃蟹的吃法,曹雪芹可谓极细微之能事。
咏蟹诗将吃蟹、饮酒、赏菊和赋诗混融一体:“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
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
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喷鼻香。
原为众人美口腹,坡仙曾笑生平忙。
”还有一首更是惟妙惟肖:“铁甲长戈去世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喷鼻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斯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有蟹自是离不开美酒。
唐代诗仙李白,喜好食蟹时饮酒。
他的《眼前独酌》之四结尾写道:“蟹鳌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秋日如诗,瓜果飘喷鼻香。
秋日的甜美果实就像出嫁的姑娘,带着丰硕的嫁妆,知足着人们的味蕾。

  红彤彤的柿子可谓秋之宝石。
唐代墨客刘禹锡写过一首《咏红柿子》:“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
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
”北宋墨客张仲殊夸奖秋柿:“味过华林芳蒂,色兼阳井沈朱。
轻匀绛蜡里团酥。
不比人间甘露。
神鼎十分火棘,龙盘三寸红珠。
清含冰蜜洗云腴。
只恐身轻飞去。
”古人如此推崇柿子,由于柿子不但是令民气旷神怡的美食,而且营养代价很高。

  秋枣也是古人喜好的美食。
明代吴宽在《枣》诗中赞道:“荒园乏佳果,枣树八九株。
纂纂争结实,大率如琲珠。
此种味甘脆,南方之所无……早知实可食,何须种柽榆。
”短短几句,秋枣的形象跃然浮现于面前,让人不禁垂涎三尺。

  此外,古人在初秋还要吃西瓜或喷鼻香瓜,称之为“咬秋”或“啃秋”。
这里面有送往迎来的意思,也有养生的道理。
古人认为初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打消暑气,不生秋痱子。

  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是美食家。
苏东坡便是个中一个。
苏东坡不仅诗字画三绝,而且对饮食颇有研究,有关苏东坡的美食就有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饼等。
中医养生讲究“四季五补”,秋补又叫“贴秋膘”,是说到了秋日,景象转凉,人的胃口变好了,该补些营养了,比如炖肉之类。
苏东坡对贴秋膘很是热衷,平时他的饮食就很讲究,更别说贴秋膘期间了。
纵然在贬谪的困难岁月,也依然大快朵颐,而且吃得神清气爽。
你看他怎么说:“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
”东坡便是东坡,纵然是在萧瑟的秋日,还是那样豁达爽朗:不用悲愁,老夫身强体健,能吃能喝。
发那悲秋的哀叹作甚。

  由此可见,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主要。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一改之前的哀秋曲调,后半句话锋一转,显露出乐不雅观豁达的心态,也通报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情。

古人秋日活动丰富多彩

  除了饮食文化的多种多样,古人在秋季也是十分看重养生的,细细品读文人墨客留下的诗句,实在已经给出了很好答案。

  比如刘禹锡喜好秋游。
他在《秋词·其二》中写道:“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日山明水净,色彩互异,树叶有绿色、浅黄,还有一些赤色点缀个中;登上高处,感想熏染秋风,才不会像春天那样使人不镇静。
刘禹锡想见告人们:秋日不但美,而且是个能让人理智克制的时令。

  古人在秋日喜好登高,登高可增强体质,肺通宇量,内脏器官和身体其他部位的功能会得到很好的磨炼。
唐代诗圣杜甫便是登高爱好者之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天高气爽之日,杜甫登上了蜀中夔州郊野的高山。
这里猎猎多风,山水之景尽收眼底,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意味。
他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登高》。

  古人秋日赏菊、簪菊、种菊,乃至食菊。
早在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就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东晋陶渊明爱菊赏菊是历史上出了名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唐代元稹在《菊花》中如此描述:“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菊丛盈院,篱边清幽,把斜日轻抚的秋光品赏得多么甜蜜。

  明清两代,赏菊还是是秋季必备的传统项目。
明末清初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载了兖州的缙绅大户于赏菊之日的场景:“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镌刻或刺绣着菊花的图案,整夜烛火不灭地照耀着,“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

  而秋日喝菊花茶,据记载在唐朝时已开始有了。
菊花泡龙井称之“菊井”,泡普洱称之“菊普”,菊与茶合用,相得益彰。

  秋日的美景,还有一个巨大的造诣在于红叶。
美的欣赏都是相通的。
如今每年喷鼻香山上的人海证明着人们对付红叶的喜好,古人也不遑多让。
每到秋日,文人们都会留下不少关于赏红叶的诗词。
个中最为随处颂扬的莫过于唐代墨客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仲春花。

  和杜牧一样真爱红叶的人还有白居易,他在《和杜录事题红叶》中肯定了杜牧对付红叶的夸赞,不止于仲春花,还将红叶描写成如火如红巾如绯帐:“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
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
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品秋的办法独树一帜,喜好“秋泳”。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在盈盈秋水中徜徉,真的很享受。
实在,秋日的江水已经很凉了,王安石秋泳,在当时一定很“前卫”。

  除了以上活动,还有秋狩,也是秋日出游的好选择。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描写的便是他秋日佃猎的场景:“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秋日出猎本便是一件属于王公贵族的运动,带着属于秋日的飒爽狂放,天凉好个秋,旌旗猎猎,骏马奔驰的场景也让人热血沸腾。
末了再加上秋日特产——螃蟹和菊花,赏花吃蟹秋游,当真是一大享受。

(王宁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