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高考将近,又是一年奋发、激扬、迈向未来的时令,或许亦有遗憾、别离、面对这更大天下的犹豫与彷徨。
实在,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古代的学子们已经如今天一样,为了自己的未来,在科举考试的道路上努力。

本日要与大家分享的作品来自宋朝。
宋朝的科举制度已经在唐朝的根本上完善,经北宋宋太祖、宋英宗等不断调度与完善后分为三级,即解试(州试)、省试与殿试,稽核包括经义、策问、诗赋等,每三年进行一次。
秋日,各州进行考试,考中者参与第二年春天由礼部举行的省试,当年进行殿试,通过殿试的考生称为进士,即可被付与官职。
而本日的我们更为熟习的佳话“连中三元”,是指明清期间,在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察中均取得第一名,即获称“解元”、“会元”和“状元”的名誉,这恐怕是古代读书人的最高追求了,在全体明代也仅有两人获此殊荣。

时至今日,科举考试制度已被废除,但如中考、高考等选拔形式并没有阔别我们的生活。
不论是望着面前还是带着回顾,让我们来一起读一首词,谛听一段科举考试前的故事吧。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辛弃疾罕有的一首清新小词巧用典故道尽对考生的祝福

宋 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

月殿先收桂子喷鼻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

却笑人间举子忙。

提起辛弃疾,脑海中最先浮现的,是一个背对着辽阔江山而凭栏嗟叹的身影,读辛词的日子开始得极早,曾因“却道天凉好个秋”而豁然明白千帆过尽的苍凉,也曾因“夜半狂歌悲风起”而陡然感想熏染到忧国忧天下的悲壮。
当然,本日这首鹧鸪天退去几分豪放,而多了些贴近生活的清新,由于它表达的是送别时对学生最殷切的祝福,表示着词人与门人相处时无比朴拙的一壁。

开篇明来意,诗人为将要远去的门人范廓之(范开)提笔赋诗。
亲爱的廓之,你就要穿着白色苎麻做成的衣服,在初秋微凉的日子里去参加考试啦。
这里,这位门人要参加的是解试,相称于明清期间的乡试,是选拔举人的考试。

接下来三句,墨客放飞想象,大笔一挥,为门人描述着未来的图景:

考场中,你文思泉涌,和其他考生一起低着头奋笔疾书,笔尖与纸面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正像春蚕啃食桑叶的声音,在长长的走廊中回荡,

过程十分顺利,考试结果若何呢?呀,你不仅在解试中如鱼跃龙门(禹门),成功通过,乃至在明年更高一级的省试中也取得了极好的成绩,终极在殿试中及第,蟾宫折桂,顺利做官。

古时以“鱼跃龙门”等比喻考中,“桃花浪”喻指在春天进行的省试。
宋代叶梦得所著《避暑录话》中有云:“世以登科为折桂”,可以将这里的“桂子喷鼻香”理解为对门人及第的美好祝愿。
此句与下句墨客均有不着痕迹地化用典故,也可见作者文学积累之深厚。

展望了一番未来的辉煌图景,墨客将笔触转回现实。
廓之啊,你就要动身了,你背上书与剑上路,正像是《逍遥游》中遮天蔽日的鲲向北海迁徙,又像是《诗经》中的凤凰展翅飞向东升的太阳。
这里选用的典故大气磅礴,纵然是无比贴近生活的选题,依然表示了辛弃疾词一向的豪迈风格。

扫尾句,像是一位长辈跟学生开着玩笑,但也表示着这位老师对学生寄予的厚望。
廓之啊,明年这个时候你一定已经青云直上,担当要职了,到时候,你就可以轻松愉快地看着世间那些尚未取得功名的举子为出息奔波啦。

此刻,读完这首词的你想起了什么呢?回忆中考、高考,无数难过的回顾彷佛都随着交送的试卷而烟消云散了,对前路未知的犹豫也因脚踏实地的行动而不那么清晰了,但仍旧记得,青春里有过很多期待,做过很多梦,对天下有很多纯挚的神往,很光彩,这些纯粹的力量支持着我一起走来,可能未有鱼跃龙门、蟾宫折桂,但至少一贯发展,逐步变好。

把这首词里的祝福送给面临主要考试的学子,也送给每一个在人生路上未曾停步的我们,鹏北海,凤朝阳,脚步一直光阴长。